OpenAI 董事會,管治問題出在哪裡?

A+A-
OpenAI 宣佈阿爾特曼將重新擔任行政總裁。 圖片來源:SeongJoon Ch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過去幾日 OpenAI 董事會與阿爾特曼(Sam Altman)一事反反覆覆,微軟總裁一度宣佈後者加盟,結果又發展成阿爾特曼重返 OpenAI。董事會最初突然解僱阿爾特曼,而最大股東微軟在此事沒有發言權,如此治理結構據報已引起各投資者重視,並期望作出改革,以免日後再出現類似危機。

由「真正的非牟利組織」開始的牟利公司

OpenAI 並不是為商業牟利而創立。2015 年,阿爾特曼與和一群矽谷投資者承諾投資 10 億美元,構建「造福全人類的通用人工智能(AGI)」 ,並將 OpenAI 定位為「真正的非牟利組織」而非照顧投資者的利益。但幾年後,OpenAI 發現要實現目標就需要投入現金,以支付昂貴的運算能力及頂尖人才成本,何況當初承諾投放的 10 億美元,實際流入僅 1.3 億。於是,OpenAI 在 2019 年創立名為 OpenAI LP 的「利潤上限」牟利子公司,並限制投資者利潤上限為投資額的 100 倍,超過的利潤會流向非牟利的母公司組織。

雖然 OpenAI 轉型為牟利模式,但仍然由非營利性質的 OpenAI Nonprofit 管理,是否或何時實現 AGI 目標也由董事會決定。新創公司都需要投資者,OpenAI 卻與眾不同,投資者不佔董事會席位;組織章程要求董事代表「人類」的利益,而非 OpenAI 的財務支持者。

該公司 2016 年 1 月的章程賦予董事會成員廣泛權力,包括在多數同意的情況下,增加或罷免董事會成員。截至解僱阿爾特曼一事發生前,OpenAI 代表「人類」利益的董事們包括了阿爾特曼及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三名聯合創辦人,加上三名獨立成員 —— 問答社交平台 Quora 聯合創辦人 Adam D’Angelo、科技企業家 Tasha McCauley,以及另一家非牟利組織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的 Helen Toner。儘管微軟投入巨額資金,但未有任何董事會席位。

誰能讓「非牟利組織」改變架構?

OpenAI 董事會的結構,可以確保組織能夠抵抗來自投資者的外部壓力,但實際上仍需要尋求投資者支持。矛盾亦是如此出現:非牟利組織管理牟利事業,可能導致與願景不一致的情況發生,包括董事會與行政總裁之間發生衝突。創投基金公司 Ascend Ventures 創辦人 Kimberly Bryant 接受資訊科技新聞網站 TechCrunch 訪問時坦言:「非牟利實體會優先考慮『服務公共利益』而非利潤最大化,但這項承諾在高速成長和投資者目標多樣之下,會迎來挑戰。當董事會過度控制、越權或出於自身利益行事時,問題就會出現…… 這種內部爭奪不僅阻礙發展,還會構成重大威脅,可能對組織或公司造成嚴重損害。」

據報微軟手握 49% 的 OpenAI 股份,其行政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早前便呼籲 OpenAI 要變革治理方式。不過為非牟利組織提供諮詢服務的律師 Alexander Reid 表示,鑑於 OpenAI 是非牟利組織,只有法官或負責監督調查非牟利組織的州總檢察長,可以迫使 OpenAI 現任董事會下台或更換成員。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一些投資者正在考慮採取法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