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

|共26篇|

兼職地獄:日本年輕人淪為「打畜」

臨近元旦,日本的社畜們陸續「收爐」(仕事納め),但一眾稱之為「打畜」(バ畜)、自嘲打工打到天昏地暗的大學生,反而格外忙碌。人手短缺之下,他們作為重要勞動力,工時不斷增加,生活漸被兼職吞噬,危及健康或瀕臨留級。部分人卻說痛並快樂著,指賺錢來追星、美容和整形,令自我感覺更加良好。

【以神之名】聲名狼藉的攝理教,如何向日本大學生傳教?

Netflix 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露南韓新興宗教「攝理教」(基督教福音宣教會)教主鄭明析的性侵惡行,當中現身說法的受害者是香港人,並為男星方力申女友,因此引起廣泛關注。2006 年鄭在性侵民事訴訟敗訴,其中一位受害者為日籍前信徒。案件引起日本民眾騷動後,全國大學開始設法防止攝理教滲入校園。然而,日本的攝理教信徒卻是有增無減,專家認為這與其獨特的傳教手段有莫大關係。

鴻若遠:養紙狗現象 —— 在制度反抗無望下的精神勝利

近日多個國內媒體報道,自 2020 年開始,中國疫情防控嚴緊,限制了不少大學生在校園內的活動範圍,校園的宿舍生活本已固定規律,在疫情下就更枯燥乏味,在此種種壓抑下,學生既不能外出玩樂,也沒甚麼社交活動,便流行起廢物利用,拿購買食物剩下來的紙盒,用美刀工和顏色筆做出不同形狀的紙盒狗,放到宿舍門口,在晚上防疫解封時,更拖著它們到操場溜狗,互相比拼狗隻的造型。

第一代大學生的普遍煩惱:冒名頂替症候群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從屋邨學校走到一流大學,發現四周同學都十分厲害,總是講起一些你沒有聽過的事情。經過努力後,你拿了不錯的成績,卻又總覺得自己只是僥倖,不配有這樣的成就,甚至常擔心自己的「無能」會被識破。這種心理狀態有一個專有名詞 ——「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有研究就指出,「第一代大學生」較容易出現這個現象。

畢業等於失業:中國版

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學年,香港應屆大學畢業生告別學生身份在即,要在疫情打擊下的經濟環境中求職,又是一道難關。不過,香港畢業生們並不寂寞,遙望神舟大地,今年破紀錄約 900 萬大學畢業生準備投身職場。不過,在中國僱主們正考慮裁員或凍薪的當下,職場是否準備好接受 900 萬生力軍,自是另一回事。

【公民身分修正案】印度教和穆斯林日漸決裂

美國總統杜林普上週到訪印度期間,當地民眾再因「公民身分修正案」一事上街抗議,最終演變為暴力衝突,造成至少 30 人死亡、200 人受傷。有穆斯林學生記者為報道事件不惜走上前線,但身處抗爭現場時,他不得不將自己的宗教信仰「隱藏」起來,以防遭到極端印度教信眾攻擊。

【英國大選】年輕選民將再次成為關鍵?

英國 2017 年大選,海量新登記的年輕選民成功令工黨議席大增,導致第一大黨保守黨無法在國會中取得過半席位,結束壟斷狀態。2019 年 12 月 12 日,英國大選將提前進行,以儘快解決僵持不下的脫歐問題。兩年過去了,年輕選民有增無減,英國國會或再次迎來巨變。

尼加拉瓜大學攻防戰

香港爆發連場大學校園保衛戰,不少人聯想到南韓延世大學的抗暴史,聲言攻打學術機構在史上絕無僅有,但事實並非如此,只是多數案例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譬如中美洲的尼加拉瓜。當地學生去年以大學為抗爭根據地,要求總統下台,校園最終遭蒙面的政府武裝血洗,多人受傷,最少 2 名學生中彈身亡。事發一年後,仍沒有政府官員為此負責,更沒有獨立調查交代慘劇真相。

為何日本大學生排長龍借錢?

6 月下旬的東京,在鄰近多間大專院校的高田馬場車站旁,20 歲左右的青年魚貫進入一棟 6 層大廈,外面掛有「學生貸款專門店 想要幫您一把」的搶眼招牌。位於 3 樓的店舖被擠得水洩不通,有男性職員表示:「這一兩年,客人數目飆升。」何以學生們要排長龍借錢?「每日新聞」探討箇中因由。

畢業禮上讀出學生名字的意義

每逢畢業禮,學生感受畢業的快樂之餘,還要花點時間聽一堆陌生人的名字。近年香港就有畢業生在自己上台後,與親友直接離場。「大西洋」雜誌解釋,校方在典禮上讀出所有名字,其實是基於尊重,頒予個人榮譽給每個學生。雖然感覺死板,但對於大學生以及其家庭來說,是一個求學生涯的圓滿結果及美好回憶。

大學生生活費來源:賭錢?

老一輩香港人愛說:「搏一搏,單車變摩托。」這種以小博大的投機心態當然不限於父母輩。不少大學生都會「小試牛刀」,藉投資或賭博來賺筆快錢,而資本則是學生資助或學生貸款。近年在英國校園這類情況甚為嚴重,只是原因不盡相同,他們可能是為兩餐和水電房租。

大學生新常態:滴酒不沾

英國人的飲酒文化聞名於外,他們喜歡三五知己到酒吧喝酒。而對於不少剛進入大學的年輕人來説,他們都剛好到達合法飲酒的年齡,酒精自然變成聚會、派對不可或缺的飲品。在放縱青春的大學環境下,不少人本來滴酒不沾,最後也逃不過朋輩壓力,但愈來愈多學生拒絕合群。

南韓舉國停擺一天,只為一場考試

剛過去的 11 月 15 日,對不少人來說或只是平凡的一天。在南韓,當天是高考大日子,超過 50 萬高考生,迎來可能決定餘生命運的一日。雖然前特首曾蔭權曾勉勵考生:「考試雖然重要,但並非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這句說話放在南韓也許並不適用。南韓學生普遍相信,高考決定學生能否上大學,進而影響其工作前景、收入,以至居所環境和未來的社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