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2017 年大選,海量新登記的年輕選民成功令工黨議席大增,導致第一大黨保守黨無法在國會中取得過半席位,結束壟斷狀態。2019 年 12 月 12 日,英國大選將提前進行,以儘快解決僵持不下的脫歐問題。兩年過去了,年輕選民有增無減,英國國會或再次迎來巨變。
大學生
|共18篇|
尼加拉瓜大學攻防戰
香港爆發連場大學校園保衛戰,不少人聯想到南韓延世大學的抗暴史,聲言攻打學術機構在史上絕無僅有,但事實並非如此,只是多數案例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譬如中美洲的尼加拉瓜。當地學生去年以大學為抗爭根據地,要求總統下台,校園最終遭蒙面的政府武裝血洗,多人受傷,最少 2 名學生中彈身亡。事發一年後,仍沒有政府官員為此負責,更沒有獨立調查交代慘劇真相。
韓國延世大學抗警史
防暴警察進入大學校園,與學生爆發激烈衝突的場面,日前首次在香港發生。警察以武力攻入大學的情景,香港人過去也許從未見聞。早在 8、90 年代,一直作為韓國學生抗爭焦點所在的延世大學,同時亦飽經警方多次封鎖、強攻,並付出沉重代價。
為何日本大學生排長龍借錢?
6 月下旬的東京,在鄰近多間大專院校的高田馬場車站旁,20 歲左右的青年魚貫進入一棟 6 層大廈,外面掛有「學生貸款專門店 想要幫您一把」的搶眼招牌。位於 3 樓的店舖被擠得水洩不通,有男性職員表示:「這一兩年,客人數目飆升。」何以學生們要排長龍借錢?「每日新聞」探討箇中因由。
非牟利機構人工褔利反而較好?
過往在非牟利機構工作,予人印象多是為理想,而且非牟利機構資源緊絀,也難要求更多酬勞。但現時情況似乎有變,據 Quartz 報道,美國某些行業的非牟利機構,僱員薪金反而比一般商業機構為高,工作的意義及金錢或可兩者兼得。
畢業禮上讀出學生名字的意義
每逢畢業禮,學生感受畢業的快樂之餘,還要花點時間聽一堆陌生人的名字。近年香港就有畢業生在自己上台後,與親友直接離場。「大西洋」雜誌解釋,校方在典禮上讀出所有名字,其實是基於尊重,頒予個人榮譽給每個學生。雖然感覺死板,但對於大學生以及其家庭來說,是一個求學生涯的圓滿結果及美好回憶。
英國大學生「請槍」寫論文,現實卻是黑吃黑?
根據英國「獨立報」報道,不少大學生會「請槍」找人代寫論文,現在卻被對方反過來威脅。高等教育質素保證局發現有些代寫論文的公司要挾學生付更多錢當作「掩口費」,否則代價是向學校公開他們作弊的事實。
大學生生活費來源:賭錢?
老一輩香港人愛說:「搏一搏,單車變摩托。」這種以小博大的投機心態當然不限於父母輩。不少大學生都會「小試牛刀」,藉投資或賭博來賺筆快錢,而資本則是學生資助或學生貸款。近年在英國校園這類情況甚為嚴重,只是原因不盡相同,他們可能是為兩餐和水電房租。
大學生新常態:滴酒不沾
英國人的飲酒文化聞名於外,他們喜歡三五知己到酒吧喝酒。而對於不少剛進入大學的年輕人來説,他們都剛好到達合法飲酒的年齡,酒精自然變成聚會、派對不可或缺的飲品。在放縱青春的大學環境下,不少人本來滴酒不沾,最後也逃不過朋輩壓力,但愈來愈多學生拒絕合群。
南韓舉國停擺一天,只為一場考試
剛過去的 11 月 15 日,對不少人來說或只是平凡的一天。在南韓,當天是高考大日子,超過 50 萬高考生,迎來可能決定餘生命運的一日。雖然前特首曾蔭權曾勉勵考生:「考試雖然重要,但並非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這句說話放在南韓也許並不適用。南韓學生普遍相信,高考決定學生能否上大學,進而影響其工作前景、收入,以至居所環境和未來的社交關係。
大學生的個人資料,值多少杯咖啡?
個人資料何價?在 Shiru Cafe,大學的學生證好比現金,有它便有咖啡喝 —— 大學生來到此店,只要提供個人資料,就能得到飲品一杯,交易中不費一分一毫,可世上又是否真的存在「免費」咖啡?
如何對應教科書價格高漲?
教育漸成了一門大消費,學費佔當中最大一部分,中小學生一整套教科書動輒上千元,價格仍是按年持續增長,大學專科用書更為驚人,家長及學生都苦思如何在教科書費用中省下一筆。
一身學債吃不消?遊戲節目幫你 Paid Off
莘莘學子往往未完成學業,已被債務纏身,畢業後要還上好幾年方可還完。問題在美國更為嚴重,學債折磨 4,400 萬美國人,學生現在平均貸款 3.7 萬美元。幸運的是,一個全新的遊戲節目近日在美國登場,令當地的「高學歷債仔」稍現曙光。
美國的優等榮譽學位貶值了?
不少大學生都希望畢業證書上可以印上優等榮譽,證明自己幾年來所下的苦工,因而為此「追 hon」,也就是榮譽學士學位(Honours Degree)。然而在美國,優等生這個名銜變得華而不實,因為已經不再稀有。
Moyashi:文科乞食論
日本學制是 4 月開學,年頭是大學入學試的季節,補習社廣告、為考生加油的海報隨處可見。選文科抑或是理科,這個問題相信令不少學生在中學時期煩惱不已。很多人選科的決定都來父母的指示,再不然是用消去法 ——「搞不懂數學,讀文科吧」、「不想看字海,選理科吧」。然而,恐怕其中不少人心裡都壓了一句:「讀文科,等乞食」。
潘度琳:「何者」—— 獻給徬徨的大學生
「何者」要說的不只是朋友之間的競爭,還有年青人在「為找工作而討好別人,埋沒自己」一事上的心理掙扎。就讀不同學系的朋友本來各有理想,但時勢迫人,在大學最後一年要把愛玩的一面收起,明明內心不安又空洞,也要向別人推銷自己是個獨一無二的人。儘管如此,大學生在面試上還是不停受到拒絕和打擊。為了得到大企一職,他們還要與已畢業的校友打好關係,展現出那種「有如齒輪一樣低調而刻板地工作直到退休」的熱誠。
阿拉伯青年投奔 IS 的理由?
經濟數據經常說香港失業率低,近乎經濟學上的「全民就業」,但早前的調查卻顯示,香港的大學畢業生仍處低薪水平,比 20 年前還是要低。而在阿拉伯世界,青年成為詛咒,亦是受壓抑的一群,尤其是要面對失業問題。
余以謙:台灣大學生就業的苦惱
近年來台灣經濟連續多年低迷,令今年大學畢業生為就業問題益發焦慮。據行政院公佈,今年 1 至 5 月,台灣總體的平均失業率為 3.88%,比去年同期微增,和上一年同期比,則是 7 年以來首次出現失業率轉入上升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