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版過度活躍症:常被忽視卻又影響深遠

A+A-
圖片來源:NDAB Creativity/Shutterstock

提起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很多人都會聯想起一個上課不專心、經常坐不住的小朋友。不過,ADHD 症狀未必在童年時代就能發現,可以到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但到此時,患者的生活已深受影響。心理學家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細述如何辨識成人 ADHD 的徵狀以及治療方法

大部分成人 ADHD 患者在童年時期已經出現徵狀,包括容易分心、缺乏組織能力、過動等,只是沒有被診斷出來。到成年後,徵狀仍然會存在,但表現方式跟兒童時期變得略有不同,以下是其中幾個例子

  1. 成人 ADHD 的「過度活躍」表現比較不起眼。他們會以其他事情來紓緩坐不定的感覺,例如轉筆、起來倒水、幫忙整理東西等動作。有些成人的過動表現更傾向是一種內在、長期的躁動不安,例如一直有種衝動要做些甚麼。
  2. 患者可能會經歷一段極度專注的時期,尤其是遇到感興趣的工作時,他們會過度安排工作,並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得完美,結果不堪重負。
  3. 患者的大腦執行功能通常比一般人差,因而容易把生活大小事情,例如工作、支付帳單、洗衣服等拖延到最後一刻,迫在眉睫的時候才處理 。
  4. 研究也發現 ADHD 患者的時間認知很薄弱,時間預算過於樂觀,導致經常遲到和錯過期限,又或者因為時常未能兌現承諾,而影響自我價值觀和印象 。

對於 ADHD 患者來說,這些徵狀可以嚴重影響人生不同方面,例如學業、工作和人際關係。ADHD 的隱藏患者小時候於家人幫助下或能勉強應付學業,但到了大學和踏出社會、更講求獨立工作能力時,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的徵狀就會顯露出來,令患者覺得難以達成部分日常任務或跟上學習進度。不過,通常在那階段他們未必會把徵狀聯繫至 ADHD,反而會因為自己效率差、別人質疑的眼光,以及長期無法完成工作等失敗經驗,而使得自我價值低落。

在學界中,ADHD 的確切成因目前雖然未有定論,但大部分研究都顯示是透過家族基因遺傳,或者與特定大腦區域的功能性障礙有關。除此之外,個人環境和所處的人生階段都可能影響徵狀嚴重程度。然而,很多 ADHD 的隱藏患者都會被誤診為情緒病患者並接受相關治療,例如抑鬱或焦慮症,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他們可能要到再年長一點,或者在網絡上看見其他 ADHD 患者分享經驗,才會開始懷疑自己有相關問題,然後尋求醫生的診斷。

雖然 ADHD 的徵狀會影響患者日常活動能力,但現時醫學界已經發展出很多實證為本的治療方法,一般而言,可分為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兩種。

至今的研究顯示,藥物對於減輕徵狀方面比認知行為治療更有效,中樞神經刺激劑是最常見用於治療 ADHD 的藥物,如「利他林」(Ritalin)和「專注達」(Concerta)等。服用中樞神經刺激劑雖然有助增強專注力,但有常見副作用包括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也有機會導致頭痛或睡眠問題。這些副作用可以透過調整劑量而得到改善,而如果對刺激劑的副作用反應過大,亦可以選擇「擇思達」(Straterra)等非中樞神經藥物 。

隨著學界愈來愈多認知行為治療研究,近年不少專家提倡結合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單靠藥物只能減輕患者的一部分負擔,認知行為治療則能幫助患者學習,如何把組織能力和時間管理技能融入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更有策略地完成任務,對抗拖延症。認知行為訓練也是心理學家治療抑鬱和焦慮的方法之一。抑鬱和焦慮的治療往往側重於過度消極的想法,而 ADHD 治療則會針對過度積極或過度樂觀的想法。

然而,針對於成人 ADHD 的認知行為治療,有經驗的治療師並不多,尤其在香港,而且治療費用不菲,所以大部分患者現在仍需要單靠藥物去處理徵狀。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