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

|共81篇|

人會變老,藥會不再適合

部分長者可能會一種藥食到老,畢竟過去有效,就認為繼續服用問題應該不大。65 歲或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使用潛在不適當藥物(PIM)的比例高達 36.7%。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醫學院家庭與預防醫學系副教授 Ambar Kulshreshtha 舉例形容:「一種藥物在 40 或 50 多歲時對病人有效,可能到 60 或 70 多歲藥效也沒甚麼問題,但也有機會帶來比好處更多的弊端。」

減肥藥大賣,足以撐起丹麥經濟?

丹麥藥廠諾和諾德(Novo Nordisk)減肥藥受荷里活影星追捧,近來在歐美大賣,就連全球首富馬斯克都服用過。諾和諾德目前是歐洲市值第二大公司,帶動丹麥的經濟增長。惟當地經濟學家擔心,國家過度依賴藥廠不是好事,預言丹麥可能出現名為「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經濟現象。

用人工智能,加速合成抗體

抗體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些形狀特殊的蛋白質鏈,能黏附於受細菌和病毒入侵的細胞,有助免疫系統識別及清除之。1980 年代以來,藥廠一直生產合成抗體以治療癌症、器官移植排斥等;研發期間要對數百萬種潛在抗體的氨基酸組合作篩選及測試。近年英國生物製藥公司 LabGenius 就運用算法提升研發效率,為合成抗體帶來革命。

澳洲治療精神疾病的處方:迷幻蘑菇、搖頭丸

日前,著名歌手李玟自殺身亡,家人證實她受抑鬱症困擾多年,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由於精神病非常難治,各國一直苦思如何處理這個棘手問題。近日,澳洲率先打破禁忌,成為全球首個處方搖頭丸(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及迷幻蘑菇(裸蓋菇素,Psilocybin)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及抑鬱症的國家。

告別「食物噪音」—— 糖尿病藥竟然是減肥神藥?

TikTok 一條題為「食物噪音解說」的短片,累計多達 18 億次的瀏覽量,令「食物噪音」成了熱門新詞;像 Ozempic、Mounjaro 這類注射糖尿病藥物,更因有消除「食物噪音」之效而被採購一空,標價甚或超過 1,000 美元。不少服用者在社交媒體聲稱,此藥能讓他們瞬間打消任何有關食物的念頭,從而抑制食慾,有助減肥。

在未來,恆齒也可再生?

牙齒問題困擾不少人,一旦失去恆齒,就只能用填充物填補口腔內空缺,但人類未來或可在成年後再長出新牙。有日本研究團隊正開發牙齒再生藥物,將於 2024 年 7 月開始臨床試驗階段。牙齒再生藥首先適用於先天因素導致恆齒缺失的人,團隊目標是到 2030 年可廣泛使用藥物;其在之前的動物實驗中,已證實能促進乳齒及恆齒之後的「第三代」牙齒生長。

罩袍之下:伊朗非法墮胎潮

低生育率成為眾多國家的頭號問題,伊朗亦不例外。其伊斯蘭政府遂在前年立法,加強對藥物流產的限制,並禁止免費發派發避孕藥,引起極大爭議。政府上下如今驚覺,全國每年多達 30 至 60 萬宗墮胎,當中大部分也是非法進行。這些婦女在公共醫療系統以外,尋求中止意外懷孕之法,不少人還因此喪命。

迷幻新藥,成矽谷新興風險投資

近年,醫學界愈來愈多臨床試驗,顯示迷幻藥物有助改善心理健康疾病及藥物成癮患者的病情,禁藥在未來或可成為良藥。一眾矽谷投資者,像 OpenAI 行政總裁奧特曼均看準醫用迷幻藥物的未來,開始投資研發相關藥物的初創公司。不過,多年來被濫用的違禁藥物要成為正式藥物並帶來商業效益,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專訪】SaNOtize 新型鼻噴劑,對抗的不止是 COVID

疫症大流行令人更明白健康的重要,也更憧憬無副作用或藥物交互作用的療法。加拿大生物科技公司 SaNOtize 就把目光放在一氧化氮之上,利用這種高效殺滅病毒、細菌和真菌的氣態分子,開發出顛覆性的抗感染平台技術,旨在治療 COVID-19、流感及慢性鼻竇炎,並為數以億計患有灰甲及糖尿病足等局部感染的人改善生活。

為何「活死人」會錯誤地被宣佈死亡?

印度有些「活死人」是當事人分明活著,卻在自己不知情下「被法律認定死亡」。最近在美國紐約,就有涉及醫學的另一類「活死人」事件。長島一家療養院一名 82 歲婦女被宣佈死亡,但在近 3 個小時後,殯儀館的人員發現她還活著,隨即把她送往醫院。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醫學高級講師 Stephen Hughes,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解釋,為甚麼會發生這些罕見事件。

夏海安:唔病唔知 —— 加拿大醫療系統好壞(藥物篇)

低收入家庭在食物和藥物之間,不少人就會選擇買少點藥,或者不按時服藥,不難想像這容易墮入惡性循環:身體差,工作能力下降,收入下降,然後缺錢買藥,健康無法改善。加拿大看病後要付的藥費太「重皮」,對窮人是非常大的負擔。

鴉片類藥物為禍,全美增設自動販「藥」機

好評如潮的美劇「毒癮」,講述 1990 年代藥廠唯利是圖,促銷包裝成安全止痛藥的鴉片類藥物,導致眾多人對此成癮。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估計,已有逾 70 萬人因而喪命,比嗎啡強效百倍的芬太尼更是目前的頭號殺手。為挽救更多性命,全美各地湧現一種自動販「藥」機,為受鴉片類藥物煎熬的人士,免費提供納洛酮(naloxone)這種「神奇解藥」。

「三重流行病」下,美國卻面對抗生素的失效和短缺

病毒季節來臨,美國食物及藥物監督管理局(FDA)表示在 COVID、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三重流行病」打擊下,或使醫療保健系統不堪負荷。而 4 種用於兒童常見疾病的藥物:一線抗生素阿莫西林、安美汀、特敏福和哮喘藥沙丁胺醇更面臨嚴重短缺。

科學狗:食綜合維他命丸有何健康意義?

綜合維他命(multivitamin)多年來大行其道,不少廠商都聲稱配方能補充每日所需微量而重要的營養。然而,很多醫學界、營養學界人士都不認同此方法,哈佛醫學院醫學副教授 Pieter Cohen 甚至在「哈佛校報」指出,大多數人每天早上喝一整杯水,比吃維他命丸更好。因為「除了省錢之外,你更會因不須屈服於誤導性營銷計劃而感到滿足」。

SaNOtize:COVID 鼻噴藥物更有效?

目前針對 Covid-19 的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均會隨時間減少,研究更有效的治療藥物相當重要。現時治療 COVID-19 的主要抗病毒藥物包括 Paxlovid、Remdesivir 及 Molnupiravir,我們或需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才能完全擺脫 COVID-19 對公共健康的威脅,較早前就有一款鼻噴霧劑完成了第三期臨床實驗,已在多國市場發售。

成年版過度活躍症:常被忽視卻又影響深遠

提起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很多人都會聯想起一個上課不專心、經常坐不住的小朋友。不過,ADHD 症狀未必在童年時代就能發現,可以到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但到此時,患者的生活已深受影響。心理學家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細述如何辨識成人 ADHD 的徵狀以及治療方法。

泰國大麻合法化,等於可以來個「毒品假期」?

泰國大麻合法化,香港有立法會議員就憂慮市民會來個「毒品假期」,到泰國「享受一下大麻然後再回港」。事實上,目前全球只有烏拉圭及加拿大能合法消閒使用大麻,泰國公共衛生部長阿努廷亦表示,該國不會成為外國遊客的「大麻天堂」。

辦離婚手續前,先試試愛情藥

科學能否或如何解釋愛情?從情感層面上來看,愛是大腦一種持續變化的化學反應。雖然有研究證明,愛情可以持續至婚後數十年;但在現實中,找對的人太難,有時人還是那個人,一切卻變得平淡無奇,甚麼都感覺不到。如果有方法挽回一切…… 英國演化人類學家、Why We Love 作者 Anna Machin 便宣告,愛情藥即將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