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共8篇|

「紐約時報」大罷工,新聞記者在爭取甚麼?

美國罷工潮持續延燒。新聞行業集體罷工本極罕見,「紐約時報」就在 12 月 8 日迎來大罷工,超過 1,100 名員工當日午夜起罷工 24 小時,是 40 多年以來首次發動規模如此大的抗議活動。他們正爭取甚麼訴求?罷工期間又如何維持有限度的新聞報道?

無廣告時代,「紐時」鶴立雞群之道

「蘋果日報」近年屢受政治打壓,再加上疫情導致社會不景氣,報紙及數碼新聞平台缺廣告,連帶讀者訂閱量急降 20 多萬,要借各界名人呼籲社會大眾繼續訂閱,以維持營運。世界各地報章同樣面臨經濟衰退、廣告量銳減的問題,最終似乎要回歸基本步,依賴讀者才能繼續生存。訂閱制頗為成功的「紐約時報」,早就深明此道。

「紐約時報」:紙媒壽命或只剩 10 年

網媒火速興起,社交平台徹底改變了廣告資源的投放形式,都讓不少傳統報紙和雜誌面臨經營困局。作為新聞界龍頭之一的「紐約時報」,其近年發展方針興許也成為紙媒大勢的行內指標。儘管在網絡時代下成功轉型,但「紐約時報」行政總裁 Mark Thompson 坦言,紙本印刷的壽命,或已走到最後 10 年:「原因是我們的核心已經在轉移。」

紐約時報書評內幕

外國不少大報均設有書評版,其中紐約時報書評尤為馳名,慣以專業著稱,業界龍頭地位經年不墜。聲名背後,究竟實際運作如何?紐時書評編輯 Pamela Paul 早前就現身網絡論壇 Reddit,解答網民問題,為讀者披露書評版的工作日常,並提及數項鮮為人知的內幕:

Chester Ho:數據新聞與開放數據

新媒體端傳媒宣布大幅度裁員,有人慨嘆有深度的媒體難以經營,有人認為市場本是汰弱留強,沒有甚麼值得可惜。近年香港的新媒體百花齊放,但仍在起步階段,端傳媒是少數認真看待數據的媒體,過去有不少印象深刻的數據專題,例如用聲音表達氣候變化的香港氣溫狂想曲、利用立體打印讓視障人士感受資訊圖表,都是從其他媒體難以看到的構思。端傳媒並非唯一一間製作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的媒體,但它聘用數據工程師專責數據推動的新聞產品,這個部署肯定是市場的少數。

紙媒萎縮:不靠廣告靠甚麼?

全球報業早已步入寒冬。美國三大報業集團(Gannett、McClatchy、Tronc)在 2016 最新季度的廣告收益都錄得雙位數跌幅。美國報章整體廣告收益亦由 2000 年時的 600 億美元減少至 200 億美元,跌回 1950 年水平。收入萎縮,報章唯有轉型為一種「新」的營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