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

|共29篇|

Moyashi:心照不宣

香港政府早前連番批評政治諷刺漫畫家尊子,尤其針對一篇影射警隊招聘要求大幅下降的漫畫,指控是「扭曲並抹黑」。「明報」隨即宣佈,在 5 月 14 日終止其連載了 40 年的漫畫專欄,但沒有公佈有關決定的原因。有媒體就停刊一事訪問尊子,他只謂原因是「心照不宣」。

【Soul Monday】回饋家鄉,自掏腰包辦報

時代變遷,紙媒式微。在 Winsted 這個美國康涅狄格州小鎮,最後一份本地雙週報 Winsted Journal,也在 2017 年因為入不敷出而停刊。惟在該鎮土生土長的現代消費者權益之父 Ralph Nader 相信,居民們仍想手執報紙,閱讀鎮上大小事情。88 歲的他於是自掏腰包,全力協助新聞工作者,在家鄉重辦地區報。

「紐約時報」大罷工,新聞記者在爭取甚麼?

美國罷工潮持續延燒。新聞行業集體罷工本極罕見,「紐約時報」就在 12 月 8 日迎來大罷工,超過 1,100 名員工當日午夜起罷工 24 小時,是 40 多年以來首次發動規模如此大的抗議活動。他們正爭取甚麼訴求?罷工期間又如何維持有限度的新聞報道?

緬甸家庭割蓆潮

自去年 11 月開始,緬甸國有報章上出現一個怪現象,就是每天平均有 6 至 7 個家庭刊登聲明,與家中公開反對軍政府的年輕一輩斷絕關係。由於緬甸軍方從民選政府手上奪權後,宣佈將充公反對者的財產,並逮捕匿藏抗議者的人,更多次突擊搜查民居,令當地人心惶惶,家中長輩不欲受牽連,惟有公開與抗爭人士「割蓆」自保。

【Soul Monday】舊報紙變環保袋

福島縣的只見町遠離海岸,町內一班中學生卻心繫海洋,不忍塑膠廢料污染美景。年紀輕輕的他們,非但想到以舊報紙摺出環保袋,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甚至親身走訪區內商戶,讓其他居民加入減廢行列。這些孩子希望以熱誠及活力,感染全町一同身體力行,實踐「自己未來自己救」這句話。

【*CUPodcast】19 世紀的假新聞製造者

我們從何時開始有讀報習慣?人為何需要每日追看與自己無關的法庭糾紛?19 世紀的美國「便士報」僅售六美分,辦報人卻利用廣告商機,為自己撈一筆可觀的收入。其中,「紐約太陽報」創辦人班傑明.戴爾更不惜刊登假新聞以刺激銷量,成為早期的假新聞製造者。

收聽:https://soundcloud.com/cupmediahk/3-19a

中國傳媒滲透非洲?

歐美近年愈加警惕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特別是「一帶一路」的基建設施。但美國智庫組織「大西洋理事會」非洲中心高級研究員 Aubrey Hruby 在雜誌「外交政策」警告,中國最大威脅不在基建,而是對非洲傳媒業的投資和滲透,試圖壟斷話語權以改善中國形象,甚至模塑當地人的世界觀。

廖康宇:新聞訂閱新趨勢

現今大部分傳媒機構的運作模式,是依靠免費提供海量資訊吸引讀者,再透過賣廣告以及轉賣服務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圖利。雖然並非所有報章都是免費,但只靠每份十元八塊收入跟本無法應付出版開支。這種商業模式除了令廣告商主導出版,另一缺陷是要培養及凝聚讀者非常困難。

【Soul Monday】打破負面思維,專講正面新聞的「快樂報」

4 年前,一份 32 頁報章「快樂報」,在 Kickstarter 眾籌之下在英國橫空出世。不同於一般報章的單調沉悶,「快樂報」色彩繽紛,配以童趣插圖,乍看之下像本兒童雜誌。然而,這份報章的內容確確實實是新聞報道,當中盛載了創辦人 Emily Coxhead 的理念:創造一個專門分享正面新聞的平台,歌頌世界上正在發生的好事。

維多利亞時代報章,怎麼改造英國城鎮面貌?

在印刷媒體接連停刊倒閉,新聞資訊多經網上傳播的年代,我們或者難以想像報章的威力,曾足以改寫一個國家的城鎮面貌。在 19 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閱報成為跨階層的普及文化,城市要開闢專門閱報的場所,報社以銷售報章致富,更紛紛在市中心興建地標式總部。如今時移世易,但這些橫跨兩個世紀的歷史痕跡,依舊散見於英國各大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