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個月,親中報章已完全顯示出其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能力,未來這些傳媒的影響力將愈來愈大。
報紙
|共24篇|
包大人:訂閱蘋果日報的迷思
現時「蘋果日報」訂戶超過 60 萬,年收費用超過 3 億。一個傳媒吸引了城市近 10 分 1 巿民付錢訂閱,仍未能生存,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CUPodcast】19 世紀的假新聞製造者
我們從何時開始有讀報習慣?人為何需要每日追看與自己無關的法庭糾紛?19 世紀的美國「便士報」僅售六美分,辦報人卻利用廣告商機,為自己撈一筆可觀的收入。其中,「紐約太陽報」創辦人班傑明.戴爾更不惜刊登假新聞以刺激銷量,成為早期的假新聞製造者。
收聽:https://soundcloud.com/cupmediahk/3-19a
前仆後繼,無畏無懼的學生記者
美國新聞業步入寒冬,但有賴現任總統對記者的「支持」,加上充斥全球的假新聞,催生了新世代入行的決心。美聯社報道,多間大學指報讀新聞系的人數,在緩降多年後止跌回升。學生記者積極裝備自己,終日在編輯部摸索學習,但他們尚未入行便有同樣難題。
【印度一國一制】斷網後的新聞「自由」
記者採訪衝突現場,需要甚麼裝備?香港的話,除了攝影器材,護目鏡和防毒面具也是缺一不可。至於在突然被撤銷「一國兩制」的克什米爾地區,雖然行裝輕便得多,但除了一張紙一支筆,還得要一架電單車。
中國傳媒滲透非洲?
歐美近年愈加警惕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特別是「一帶一路」的基建設施。但美國智庫組織「大西洋理事會」非洲中心高級研究員 Aubrey Hruby 在雜誌「外交政策」警告,中國最大威脅不在基建,而是對非洲傳媒業的投資和滲透,試圖壟斷話語權以改善中國形象,甚至模塑當地人的世界觀。
怕假新聞,但不願訂閱?
很多網民擔心因假新聞而接收錯誤資訊,希望轉向更可靠的消息來源,但似乎又不太想付錢購買較可信的新聞報道,令新聞業界出現「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狀況。
「紐卡素先鋒報」的故事:地區報扮演了甚麼角色?
紐卡素是澳洲新南威爾士的第二大城市,離悉尼約兩個小時車程,人口只有大概 33 萬,即使算上整個大亨特區的人口,也不過 63 萬,還不如香港的觀塘區。可是,紐卡素細小的人口規模,卻支撐了一份全國知名的地區報「紐卡素先鋒報」。
廖康宇:新聞訂閱新趨勢
現今大部分傳媒機構的運作模式,是依靠免費提供海量資訊吸引讀者,再透過賣廣告以及轉賣服務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圖利。雖然並非所有報章都是免費,但只靠每份十元八塊收入跟本無法應付出版開支。這種商業模式除了令廣告商主導出版,另一缺陷是要培養及凝聚讀者非常困難。
【Soul Monday】打破負面思維,專講正面新聞的「快樂報」
4 年前,一份 32 頁報章「快樂報」,在 Kickstarter 眾籌之下在英國橫空出世。不同於一般報章的單調沉悶,「快樂報」色彩繽紛,配以童趣插圖,乍看之下像本兒童雜誌。然而,這份報章的內容確確實實是新聞報道,當中盛載了創辦人 Emily Coxhead 的理念:創造一個專門分享正面新聞的平台,歌頌世界上正在發生的好事。
包大人:收費訂閱計劃 —— 蘋果日報的反手一搏
宣傳訂閱時,「蘋果」和黎智英都用「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成功例子來作比喻。不過,與「紐約時報」的深度報道和高質內容相比,「蘋果」的內容多年來更注重即時新聞、即食娛樂化短片形式呈現的動新聞等,這些資訊易明、即食,但很快被人遺忘,讀者是否願意每月付錢,來購買這些資訊?
日本紙媒死亡事件簿
網媒或者電子媒體會否取代紙媒,這個問題在近 20 年間被反覆討論。但無論取代會否發生、所謂「取代」會以甚麼形式發生,紙媒發行量持續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在亞洲地區中閱讀文化盛行的日本,報紙及書籍的出版數量也是每況愈下。
維多利亞時代報章,怎麼改造英國城鎮面貌?
在印刷媒體接連停刊倒閉,新聞資訊多經網上傳播的年代,我們或者難以想像報章的威力,曾足以改寫一個國家的城鎮面貌。在 19 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閱報成為跨階層的普及文化,城市要開闢專門閱報的場所,報社以銷售報章致富,更紛紛在市中心興建地標式總部。如今時移世易,但這些橫跨兩個世紀的歷史痕跡,依舊散見於英國各大小城鎮。
「報道」包裝術:中國官方宣傳走向全世界
上週杜林普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時提到,中國正試圖干預美國中期選舉。其後杜林普提出證據,認為中國在美國報章的付費版面上刊登報道,意圖製造新聞,控制輿論。然而,除了美國,中國亦向德國規模最大、且為官方通訊社的「德新社(DPA)」落手,以同樣手法,把中國官方信息滲透到西方。
坐牢、辦報、再坐牢:批評才是平常事的公報
日前,喀什米爾知名記者 Shujaat Bukhari 在其辦公室門外遭槍殺。他經營著 3 份日報,並為包括 BBC 在內不同的國際媒體撰文,可見在印度經營媒體的危險性。此事亦讓人想起從前印度報紙的起源:「孟加拉公報」從創辦到結束,都是與腐化權力的一場又一場交戰。美國研究員 Andrew Otis 最近出版著作,講述印度新聞自由的先導者 —— James Hicky 和「孟加拉公報(Hicky’s Bengal Gazette)」的故事。
「紐約時報」:紙媒壽命或只剩 10 年
網媒火速興起,社交平台徹底改變了廣告資源的投放形式,都讓不少傳統報紙和雜誌面臨經營困局。作為新聞界龍頭之一的「紐約時報」,其近年發展方針興許也成為紙媒大勢的行內指標。儘管在網絡時代下成功轉型,但「紐約時報」行政總裁 Mark Thompson 坦言,紙本印刷的壽命,或已走到最後 10 年:「原因是我們的核心已經在轉移。」
從殺人犯到主編:腹背受敵的百年監獄報章
美國明尼蘇達州一間「報館」去年剛迎來創報 130 週年,報紙長做長有固然難得,不過最特別的,是其辦公室位於當地監獄,由囚犯營運。此報名為「監獄鏡報」,是全國歷史最悠久的監獄報章。
報紙休刊日 —— 日本報社的特例假期
日本公司一向予人「做到死人」的印象,但日本各大報社卻在繁重緊張的工作日程中,始終留有一個月一日的休刊福利。原來日本於 1956 年起設報紙休刊日,當時每年只有兩個月的星期一是假期,後來逐漸增多。如果碰巧指定星期一是公眾假期,便會於星期二補假。這一天,派報員也會同時休息。
包大人:新聞真的無價?
讀者多在臉書社交媒體看新聞,失去閱讀單一新聞傳媒的習慣,而Facebook 給予傳媒的轉載費太少,根本難以支持傳媒運作;傳媒為爭點擊率,新聞日益誇張煽情,嚴肅新聞成了票房毒藥;新的傳媒經營模式仍未出現,不少網媒以眾籌為生,但小本經營難以支持具規模的採訪製作。傳媒寒冬冷風愈吹愈烈;受眾讀者棄收費報紙詳盡報道,取免費網上短打即時新聞,但網上廣告收益太少,傳媒入不敷出,凍薪減薪裁員外判之聲不絕。
究竟是人們不願意花錢閱讀新聞,還是新聞質素未夠好以致受眾不願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