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書評內幕

A+A-
紐約時報書評。

外國不少大報均設有書評版,其中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尤為馳名,慣以專業著稱,業界龍頭地位經年不墜。聲名背後,究竟實際運作如何?紐時書評編輯 Pamela Paul 早前就現身網絡論壇 Reddit,解答網民問題,為讀者披露書評版的工作日常,並提及數項鮮為人知的內幕

書評掛一漏百:瀚海無涯,時間緊促,一生人的讀書量有限,紐時書評編輯亦不例外。日報版有 3 位全職書評人坐陣,另加外判稿件,每週推介 10 本新書,並附各種書評、訪問、選書排名、專題論文,效率可謂奇高,雖然如此,但 Pamela Paul 表示,紐時書評版所評數量仍不及該年出書量的百分之一。

佳作遴選意外:紐時書評每年年末均會精選年度十大好書(The 10 Best Books of the Year),原來甄審過程早於該年 1 月便已開始。先由書評編輯遴選一批作品,再讓其他編輯閱覽,視乎同儕評價,全年之間上榜作品可以去完又來來完又去。10 月起工作開始密集,每週回顧過往「編輯精選」(Editor’s Choices),年尾選出「100 本最受注目好書」(The 100 Notable Books of the Year),一半虛構類一半非虛構類,再從中歸納出年度最佳十大。Pamela Paul 形容遴選民主而裁決獨斷,不過亦非書評編輯為所欲為,曾有負評書籍(例如「我們看不到的所有光明」)登上年度十大,理想的情況是每位編輯均有 1 本愛書榜上有名。

最佳標準各異:雖然名為「年度最佳選書」,但編輯之間喜好有別,準則不均,結果亦未必如其所願,不過 Pamela Paul 認為,所謂「最佳」意指該書在任何方面均處理得宜:由眼界、原創性、敘事技巧到遣詞造句皆是評核要素。相反,一書傳達的訊息是否「重要」並非考慮之列,真正重要的是能否經受時間考驗,10 年之後會否仍受讀者青睞。

工作彈性自由:全職書評人負責紐時日報版面,一般在家工作;而書評版則只有編輯,書評工作均會外判。編輯整日圍坐交流,話題主要圍繞書本。但書評編輯仍然要閱讀、寫作和處理編務,特別是查覆郵件。Pamela Paul 表示每日均需查看電郵數次,而平日收到的郵件和郵箱更可裝滿 3 大卡車。

選書外判避嫌:有別於日報版書評人自行選書,書評版編輯每週需交付書單及評論人名單予高級編輯,互相交流之後,高級編輯再從中挑選。所選書目不以攻擊為目的,亦不會刻意抹殺批評。有時外判書評人因忙碌或利益衝突(例如認識作者本人、隸屬同一經理公司、曾經為其作品宣傳)而無法成事,則聯絡清單下一位,對象由名作家(例如史提芬京)到新進評論員不拘,有的本身合作過,也有從其他刊物發掘,甚至有人毛遂自薦。

崇尚情理並茂:Pamela Paul 主張:只有誠實的書評,沒有客觀的書評,而最好的書評必然是理智與感情並用。她提出多項撰寫書評的標準--不可劇透、比較其他同類題材作品、作者往蹟、書中行文風格(須附例子)、評價箇中優劣--並強調書評必須下判斷,告知讀者是否一本好書,是否值得投放時間。Pamela Paul 個人最喜愛的一篇書評出自著名報告文學作家 Michael Lewis,針砭美國經濟學家 Timothy Geithner 的回憶錄,下筆第一句便是:「他寫了一本好書--但姑且置之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