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

|共60篇|

子女多少歲才應有智能電話?

時至今日,智能電話幾乎已成為兒童的必需品。但作為父母仍是會覺得兩難:讓孩子像別人一樣擁有電話方便聯絡、吸收各種資訊,還是趁年幼時先遠離這些電子設備,免受負面資訊影響?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就有專文,探討父母應在何時為子女提供智能電話。

Moyashi:翻譯與那些無法被翻譯的東西

在閱讀「大翻譯運動」之際,除了嘲笑被翻譯的東西,突顯黨如何利用醜陋扭曲的民粹來穩固自己的論述外,也要注意到被「戰狼」所壓抑與消音,以致根本無法出現、也無法被翻譯的東西。「大翻譯運動」不是純粹的辱華,而是逆向展示這個「華」如何侮辱自己、又如何傷害自己的國民。

「甚麼也不買」的反消費浪潮

「甚麼也不買」隱隱然在壯大,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運動,會員在自己所屬的社區内交換資訊,送出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互相交換,全部免費:他們在網絡上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通常都會得到滿足,從家用電器、園藝工具、衣物家具到嬰兒產品,應有盡有。英國倫敦其中一個相關社區網絡的管理員 Alisa Miller 形容,他們的實踐,生動證明了「一個人的垃圾可以是另一個人的寶藏」。

日本大叔的孤獨

成家立室就一世有伴?生兒育女便共享天倫?溝通專家岡本純子近年深入研究日本「大叔」、亦即是中高年男性的孤獨問題。她發現這類人即使有妻有兒,卻仍是「世上最寂寞」的一群,部分原因與文化及社會的影響不無關係。早前岡本接受富士電視台訪問,剖析現象來由及提出解決方法。

日本網絡捐贈精子

部分伴侶若出現生育問題,可能會考慮第三方供精人工授精(AID)。在日本,由於未有完善的輔助生殖技術(ART)法律,一些渴望孕育下一代的伴侶,抑或希望匿名的捐贈者,便轉向處於灰色地帶的社交網絡,在 Twitter 等以主題標籤「#精子提供」來進行匿名精子捐贈活動。

Instagram 何以淪為伊朗政府的眼中釘?

縱使伊朗與美國的關係惡劣至極,仍不妨礙當地人對美帝社交媒體 Instagram 的熱愛。在這作風保守的回教國家,年青男女樂於透過各種相片和影像,與親朋好友甚至全世界分享生活及想法。不過,有指最近伊朗政府打算對 IG 發出禁令。互聯網力量對此什葉派政權構成了甚麼威脅,讓他們要畏懼一個只是無聊才刷的 app?

抖音將成非洲最具影響力平台?

在看似飽和的社交媒體競爭中,抖音國外版 TikTok 於非洲突圍而出,尤其在尼日利亞、肯亞和南非三地,成為增長最快速的社交應用程式。網媒「石英財經網」(Quartz)分析 TikTok 搶佔非洲網絡的市場策略,指出其優勢在於「內容在地化」、「充足配套支援」以及「善用網絡名人」。

全球政府箝網是大勢所趨?

邁入網絡時代,互聯網不只是上網與社交的工具,更是不同領域的平台。網絡看似普遍,但事實上全球只有 57 %的人口能夠連接網絡,等同於仍近一半的人失去透過網絡獲得教育、金融服務、政治參與、言論自由等等的機會。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分析,網絡作為人權自由的延伸,目前面臨的危機和未來的發展。

網絡輿論戰,中俄高下立見

中國認定有外國勢力操控香港近月的抗議運動,利用「暴徒」來威脅大陸主權,官媒更譴責香港「暴徒」「數典忘祖」,這種說法在大國防火長城內或許有效,在國外,則難以令人信服。媒體 Quartz 引述專家表示,此等做法極為笨拙,與俄羅斯在西方社交媒體上傳播虛假信息的行動,形成鮮明對比。

聽信網絡消息,理性或非理性?

在後真相時代,資訊不僅傳得快,氾濫的程度更超出人們能處理的範圍。當信息湧來,我們可以怎麼辨別真相?英國科技哲學家 Tom Chatfield 指,人類在判斷傳聞真偽時,其實十分依賴二手資訊。換言之,人們乃根據其他人所思所想,決定是否相信某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