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

|共103篇|

被指控或入獄,可以當美國總統嗎

在涉嫌推翻 2020 年大選的調查中,美國前總統杜林普面臨聯邦指控(federal charge),四項控罪包括串謀詐騙美國政府、妨礙官方程序、侵犯公民權利、干擾證人;正爭取成為共和黨候選人的杜林普團隊形容事件為政治迫害。不過即使受刑事起訴,杜林普依然可以獲得總統大選提名,因為美國憲法並沒有就相關指控限制當事人的參選資格。

國情咨文,是拜登的連任先聲?

美國總統拜登發表任內第二份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不下十次用「Let’s finish the job」勾勒其醫療保健、教育、反壟斷政策、警務改革、向富人徵稅等範疇的政治藍圖;而拜登本人如何 finish the job、會否爭取連任,也成為解讀是次講話的角度之一。但「Biden 2024」這個連任願景,似乎民主黨人也未必受落。

甘迺迪遇刺檔案繼續解封 —— 連 KGB 都嫌棄的兇手

事隔近 60 年,甘迺迪遇刺案的留下的種種謎團,仍不時在美國引起討論。謎團不散,原因之一是不少與案件有關的檔案長期封存。在約 16 萬仍未解封的文件中,美國總統拜登上週四就發佈行政命令,授權國家檔案館「即時全數公佈」其中 13,173 份交件。這批文件未必可以解開甚麼謎團,但也能提供一些關於兇手的細節。

失言總統:踐踏新聞自由的尹錫悅

10 月 29 日,南韓梨泰院的人踩人慘劇造成 156 人死亡,事件震驚全球。南韓總統尹錫悅的表現也受到各界抨擊,尤其是他到事故現場勘災時拋下了一句「是在這裡死了這麼多嗎?」激發網民一面倒狠批。最新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已跌至 28%,成為全球最不受歡迎的民選領袖。南洋理工大學政治學家金昭泳就在「東亞論壇」撰文,批評尹錫悅有踐踏新聞自由的傾向。

修憲政變:非洲總統齊齊向第三任期進發

從非洲統一組織(OAU)改組而成的非洲聯盟(AU)今年踏入 20 週年。兩者一大差別,在於非洲統一聯盟裡採取不干涉國家事務原則,而非洲聯盟則採取不容忍成員國政府違憲等不漠視原則。非盟顧問 Adem K Abebe 博士指,非盟成立 20 年來,區內國家的政變事件確實比以前減少,但另一種形式的政變 —— 現任總統操縱憲法,延長任期的問題卻變得嚴重。

毒梟聖徒 —— 真實的蘇利南前總統

Netflix 韓劇「毒梟聖徒」(Narco-Saints)因描述南美國家蘇利南為毒品國家,引起蘇利南政府不滿。該國外交部長 Albert Ramdin 指「蘇利南不再是與毒品有關的國家」、國家形象有被污衊之虞,將採取法律行動。劇中不少角色都有原型,例如劇中的全耀煥,就是蘇利南大毒梟趙奉行;昔日的蘇利南如何,也可以從與趙奉行相熟的軍事強人、前總統鮑特瑟(Dési Bouterse)身上窺見一二。

【斯里蘭卡破產】總統辭職,然後呢?

斯里蘭卡繼上週二宣佈破產後,週六有大批民眾包圍並湧入總統官邸。總理辦公室昨日終於確認總統戈塔巴雅.拉賈帕克薩(Gotabaya Rajapaksa)將辭職;總理維克勒馬辛哈(Ranil Wickremesinghe)則已於上週六在 Twitter 宣佈將會請辭,於官邸短暫苦中作樂一番後,國民馬上又要面對現實 —— 無論誰掌權,國家經濟都已崩潰,下一步該如何是好?

文在寅會否步前任後塵,被起訴下獄?

有一種說法:世上最危險的職業是當韓國總統 —— 部分前總統的下場,包括了流亡、暗殺、被捕、判刑和自殺。本月 10 日,文在寅總統任期結束,成為韓國第 12 位前總統;他之前的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均在卸任後遭到調查。釜山國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Robert Kelly 表示,人們普遍在猜測,來自保守勢力國民力量黨的現總統尹錫悅,會否對這位進步陣營的共同民主黨前總統展開刑事調查。

菲律賓總統選舉,何以獨裁者之子受歡迎?

菲律賓總統、副總統選舉將 5 月 9 日舉行。去年 11 月,總統杜特爾特一度反對競逐副總統的女兒薩拉,與獨裁者前總統馬可斯之子小馬可斯(Ferdinand Marcos, Jr.)拍檔參選,但現時後者已獲杜特爾特所屬執政黨支持。截至本月 6 日,民意調查顯示小馬可斯支持率比 1、2 月的 60% 略微下跌至 56%,仍領先其他對手。小馬可斯身負「獨裁者之子」的標籤,卻仍能取得民調大多數優勢,不同媒體及觀察分析,年輕選民是小馬可斯的重要支持力量。

哈薩克騷亂,背後是政權內鬥?

哈薩克爆發國家獨立以來最嚴重騷亂,甚至令俄羅斯介入鎮壓示威浪潮。除了民眾示威,政權內部同樣動盪。前總理馬西莫夫(Karim Massimov)的國家安全委員會(KNB)負責人職務,於本月 5 日被總統托卡耶夫免職,翌日再因叛國罪被捕;有指事件可能牽涉哈薩克政權內鬥。

六千部閉路電視的新首都 —— 埃及所為何事?

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 Sisi)上週宣佈,12 月起政府機構將遷往開羅以東約 35 公里郊外的「新行政首都」(new administrative capital),並試行運作 6 個月。埃及遷都計劃早於塞西推翻民選總統穆爾西兩年後的 2015 年提出。開羅人口密度高以致極其擠擁、交通不便,且基礎設施破舊,但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分析,塞西的遷都決定,還有個人謀劃。

捷克總統澤曼 —— 風趣、記仇,還是惹人生厭?

捷克眾議院選舉上星期結束,踏入與新一屆眾議院交接與組閣之時,擁有任命總理權力、現年 77 歲的總統澤曼(Miloš Zeman)卻入院至今,健康狀況引起關注。澤曼是捷克史上首名民選總統,但去年民調中,過半受訪者認為他是最差總統。在中國等地,人們可能關心其親華立場;他抨擊移民、穆斯林,則招來西方「種族主義」的指責。然而,部分批評澤曼的人也承認,這個備受爭議的政治人物,有其機智有趣的一面。

為何海地總統遇刺,人民見怪不怪?

海地總統摩依士(Jovenel Moïse)在住所遇刺身亡。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海地,1804 年通過革命從法國獨立。然而,當地長期受外內力量影響,各方面早陷入癱瘓。已故海地民主運動人士 Patrick Élie 就曾形容自己的國家「從奴隸制中獲得自由,但其餘的都沒有得到」。摩依士遇刺前,海地亦處於動盪之中;當地人更形容,即使其他摩依士潛在繼任人上台,也無法改變兩個世紀以來的不堪。

杜特爾特離開以後,菲律賓不再親中?

2016 年,杜特爾特勝出菲律賓總統選舉;2022 年,杜特爾特總統任期將屆滿,且不可連任。杜特爾特就任初期曾矢言要與美國分手,跟中國結盟,但過去一年,菲律賓政府對中國的態度似乎出現重大轉折。去年 9 月,杜特爾特本人在聯合國大會上更聲言「反對破壞南海的企圖」。當地地緣政治學者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預計,杜特爾特之後,菲律賓政壇將不再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