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電台「莫斯科迴聲」(Echo of Moscow)抱持獨立政治立場,仍能安然在當地廣播超過 21 年,最終卻在俄軍侵略烏克蘭期間,因發表與官方不同的言論而被迫關閉,總編輯 Alexei Venediktov 指,這象徵著該國一個時代的結束。
傳媒
|共77篇|
悄然無聲的太平洋國家信息戰,中國又贏?
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計劃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引起澳洲及紐西蘭憂慮,中國軍事力量可能觸及當地。從去年底計劃派警察前往所羅門群島協助訓練當地警察,到近期的安全合作協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正在提升。除了軍事方面,太平洋新聞編輯室(The Pacific Newsroom)創辦人 Sue Ahearn 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撰文稱,中國亦在太平洋島國的信息戰中取得優勢。
鴻若遠:「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為親政府媒體跟車太貼提供的一點飄移指引
對於一眾小粉紅或親建制的 KOL 跟車太貼之舉,又該如何自處呢?不才就在此推薦一個可暗中扭軚飄移的機會。
潘朵拉文件:再次彰顯傳媒監察角色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聯合 150 間國際媒體、逾 600 名記者,調查多達 1,190 萬份秘密文件,並發表報告「潘朵拉文件」(Pandora Papers),揭露全球數百名政商權貴的離岸資產網絡,當中包括現任及前任國家元首,以及逾 130 位億萬富豪。這次史上最大規模的跨國記者合作計劃,再次展現傳媒在監察政府的重要角色。
新聞沙漠:失去可靠傳媒是怎樣的世界?
無處不在的紅線令報章停刊、傳媒倒閉,究竟對公共生活有何危害?有美國研究稱,喪失可靠新聞傳媒的地方為「新聞沙漠」(News Desert),有學者調查美國鄉郊案例,發現此現象會動搖地方身份認同,令居民視野萎縮到鄰里事務,更難參與公共討論,直接削弱民主的基礎。
傳媒末日:報道衝突等於煽動分裂
2019 年印度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後,先後有傳媒集團被查封,接連有記者被警方逮捕入獄,報道陣亡反對派武裝分子的殮葬新聞,同樣遭受警方立案調查;印度內政部甚至通過法令,禁止採訪軍方與武裝分子衝突的消息,聲稱報道等同鼓吹分裂國家。
記者:21 世紀最危險的職業之一?
新聞及出版自由令資訊得以流通、當權者受到制衡,是重要的人權基石,傳媒亦被喻為行政、司法、立法機關以外的「第四權」。可是,新聞自由不是自有永有,而是要由人民去捍衛,在獨裁或者戰亂國度,記者的人身安全就時常受威脅。2020 年底,聯合國一份報告指出,在上個 10年,全球平均每 4 天就有 1 名記者被殺。
緬甸記者:以喬裝報道、流亡
極權下僅存的獨立報道何價?隨時是以新聞工作者的性命、人身自由換取得來。自緬甸發生政變之後,當地新聞業已名存實亡,更不時有外國記者被捕。據「衛報」報道,當地記者及編輯要不流亡他國,要不就是換上另一個身份,才能繼續報道真相,甚至是保住性命。
曾詩敏:缺席記者會是一種錯?
作為一個備受注目的專業網球員,是否應該拒絕此「職責」?作為一個在世界有影響力、本身有想法的女生,想在專業之外以自己的方式去宣揚好的訊息,又是否需要被懲罰?
【尼曼獎學金】提高新聞業標準,是不可能任務?
香港電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獲哈佛大學尼曼獎學金(Nieman Fellowship),將到哈佛大學作研究進修一學年。1936 年,「米爾瓦基報」(Milwaukee Journal)創辦人 Lucius W. Nieman 遺孀 Agnes Wahl Nieman 去世。1938 年,尼曼獎學金根據 Nieman 女士的遺囑及捐贈而成立。不過,基金會及獎學金的誕生,還有一番波折。
在炮火之中:源於戰爭的美聯社
近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發自 2014 年以來最嚴重的軍事衝突。5 月 16 日,以色列的空襲加沙行動摧毀了美聯社所在的大樓,事件震驚全球。美聯社是歷史最悠久的其中一所通訊社,多年來為世界各地民眾提供第一手資訊,即使在戰場,都可以看到記者團隊的身影。而今年 5 月 22 日,美聯社將迎來 175 周年。
調查記者:極權的眼中釘,真相的守護人
新聞從業員進行調查報道,搜羅各種資料及證據,以揭露貪贓枉法之事,為公眾守護真相。但在專制國家,此舉往往觸動極權神經,令他們成為當局的眼中釘,出盡手段想要趕盡殺絕,好讓人民繼續被蒙在鼓裡。近日在俄羅斯及塞爾維亞,就有至少兩名調查記者遭受打壓及抹黑,起因均與其偵查工作有關。
梅鐸與他的媒體王朝危機
所有的企業帝國都會面臨接班問題與家族鬥爭的危機,媒體大亨梅鐸也不例外。
後杜林普時代,「紐約時報」要開拓遊戲市場?
美國自由派大報「紐約時報」過去憑著反杜林普的勢頭,訂閱人數持續攀升,但隨著杜林普下台,升幅便無以為繼,集團要試圖分散投資,在價值 1,000 億美元的遊戲市場分一杯羹,以維續盈利增長。
編採自主的公營媒體,如何遭普京清算至解體?
特區政府上週發表檢討報告,批香港電台「問責意識薄弱」,又撤換廣播處長,編採自主恐怕成歷史。同樣以調查報道見稱的「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曾經包容政治異見而成功建立公信力,奈何 8 年前遭普京頒令清盤,重組後信譽不再,改由仇外反美的官方喉舌監管,近年更頻頻因散播假新聞而聲名狼藉。
被國營機構收購以後,波蘭的新聞還有自由嗎?
每當有新聞機構「變天」,或是因政治目的而被收購時,僅有的新聞自由及公民知情權,似乎又再被扼殺一大部分。情況同樣在波蘭發生,當地國營石油公司宣佈收購本由德國企業經營的波蘭媒體集團,集團旗下不乏專長做偵查、獨立報道的報章雜誌,未來能否繼續保持編採自主,成為一大疑慮。更令人憂慮的是,這次收購外資媒體行動,讓該國政權向所謂「媒體波蘭化」的目標,又再邁進一步。
伍常:如何支持離職的有線新聞記者?
作為新聞的接收者,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在這個講求個性化的 “news-on-demand” 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新聞平台?
唐明:主流媒體的「三無嘴臉」
可是,媒體這一行又不是青春玉女,有甚麼清白之身可言?媒體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就是記錄真相,包括他們的前輩在拿破侖面前倨後恭,醜態畢露的真相。
唐明:好制度也需要有人拯救
再好的制度,也經不起人性的敗壞。畢竟,制度更像是有機生物,而不是機械系統,需要世世代代的維護,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天衣無縫,鑽空子、無底線的人多了,也是枉然。
屢屢錯算,民調產業沒落了嗎?
無論誰勝誰負,美國的民調專家都是這場選戰的輸家。在選前,很多專家都估計拜登會輕易勝選,而且民主黨還能取得參眾兩院控制權。可是,事實是選情比預期緊湊得多,共和黨也保住了參議院,而且民主黨在眾議院的優勢可能減少。美國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Joseph Campbell 就撰文展望民調產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