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杭州亞運正式開幕,賽事也如火如荼地展開。除了比賽場地,主媒體中心(MMC)絕對是傳媒工作者最常駐守的另一個地方,這篇筆者就帶大家窺探一下這個位於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的「傳媒大本營」。
傳媒
|共84篇|
梅鐸退休,長子能否接班仍然存疑
年屆 92 歲的傳媒大亨梅鐸宣告退休,將辭任霍士廣播公司(Fox)與新聞集團(News Corp)兩家公司的董事長席位。過去數十年,梅鐸在三大洲對傳媒業與政界影響深遠,如今欽點長子拉克蘭(Lachlan Murdoch)接替其位置,看似解決接班人問題。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卻指,幾兄弟姐妹向來不是同心同德,他日梅鐸辭世,拉克蘭能否服眾頗成疑問。
呂嘉俊:香港飲食業墮落迷思
過去十多年,香港餐飲業表面生意暢旺,實際上跟某些傳媒機構的點擊率一樣,數字大,「內容」卻非常空洞。十多年後,習慣了粗製濫造的飲食經營者會發現自己已沒出路,廚師沒好好鑽研廚藝,侍應沒進修增長知識,老闆沒遠見創出新模式。
世界對新聞正失去興趣,年輕一代更信任 TikTok 和名人
一項全球研究顯示,過去 6 年間,對新聞有濃厚興趣的人數下降 4 分之 1。報告作者表示受眾想「減少接收令人沮喪的新聞,並希望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持續選擇避開烏克蘭戰爭及生活成本危機等重要報道」。而年輕一代轉向從 TikTok 等社交媒體獲取資訊,消息通常是來自有名用戶發佈的內容。
迪士尼曾考慮收購,網媒 Vice 上市失敗或破產
全球經濟低迷,不少網絡媒體也面臨經營困境。繼早前美國 BuzzFeed 宣佈關閉新聞部門及裁員後,另一間媒體公司、估值曾高達 57 億美元的 Vice Media,亦有傳可能於未來數週內申請破產重組。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三】傳媒工作不是夕陽職業?
當坊間憂慮 AI 淘汰人類之際,有外國傳媒公司證實,已經利用類似 ChatGPT 技術撰寫多篇報道,令傳媒工作被列作高危職業之一。究竟目前 AI 工具的表現,是否足以取代人手?傳媒工作者又該如何應對?
突破官媒一言堂,公民記者「落區」報新聞
委內瑞拉的言論自由大幅收窄,新聞業由官媒或親政府機構主導,獨立媒體難覓生存空間。美國「華盛頓郵報」發現,當地一些公民記者效法政治人物「落區」,拿起一枝咪高峰和自己所寫的報道,站在街道、露台,甚至巴士車廂,直接向街坊讀出新聞內容。
俄電台總編:俄國倒退了 40 年
俄羅斯電台「莫斯科迴聲」(Echo of Moscow)抱持獨立政治立場,仍能安然在當地廣播超過 21 年,最終卻在俄軍侵略烏克蘭期間,因發表與官方不同的言論而被迫關閉,總編輯 Alexei Venediktov 指,這象徵著該國一個時代的結束。
悄然無聲的太平洋國家信息戰,中國又贏?
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計劃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引起澳洲及紐西蘭憂慮,中國軍事力量可能觸及當地。從去年底計劃派警察前往所羅門群島協助訓練當地警察,到近期的安全合作協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正在提升。除了軍事方面,太平洋新聞編輯室(The Pacific Newsroom)創辦人 Sue Ahearn 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撰文稱,中國亦在太平洋島國的信息戰中取得優勢。
鴻若遠:「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為親政府媒體跟車太貼提供的一點飄移指引
對於一眾小粉紅或親建制的 KOL 跟車太貼之舉,又該如何自處呢?不才就在此推薦一個可暗中扭軚飄移的機會。
潘朵拉文件:再次彰顯傳媒監察角色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聯合 150 間國際媒體、逾 600 名記者,調查多達 1,190 萬份秘密文件,並發表報告「潘朵拉文件」(Pandora Papers),揭露全球數百名政商權貴的離岸資產網絡,當中包括現任及前任國家元首,以及逾 130 位億萬富豪。這次史上最大規模的跨國記者合作計劃,再次展現傳媒在監察政府的重要角色。
新聞沙漠:失去可靠傳媒是怎樣的世界?
無處不在的紅線令報章停刊、傳媒倒閉,究竟對公共生活有何危害?有美國研究稱,喪失可靠新聞傳媒的地方為「新聞沙漠」(News Desert),有學者調查美國鄉郊案例,發現此現象會動搖地方身份認同,令居民視野萎縮到鄰里事務,更難參與公共討論,直接削弱民主的基礎。
傳媒末日:報道衝突等於煽動分裂
2019 年印度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後,先後有傳媒集團被查封,接連有記者被警方逮捕入獄,報道陣亡反對派武裝分子的殮葬新聞,同樣遭受警方立案調查;印度內政部甚至通過法令,禁止採訪軍方與武裝分子衝突的消息,聲稱報道等同鼓吹分裂國家。
記者:21 世紀最危險的職業之一?
新聞及出版自由令資訊得以流通、當權者受到制衡,是重要的人權基石,傳媒亦被喻為行政、司法、立法機關以外的「第四權」。可是,新聞自由不是自有永有,而是要由人民去捍衛,在獨裁或者戰亂國度,記者的人身安全就時常受威脅。2020 年底,聯合國一份報告指出,在上個 10年,全球平均每 4 天就有 1 名記者被殺。
緬甸記者:以喬裝報道、流亡
極權下僅存的獨立報道何價?隨時是以新聞工作者的性命、人身自由換取得來。自緬甸發生政變之後,當地新聞業已名存實亡,更不時有外國記者被捕。據「衛報」報道,當地記者及編輯要不流亡他國,要不就是換上另一個身份,才能繼續報道真相,甚至是保住性命。
曾詩敏:缺席記者會是一種錯?
作為一個備受注目的專業網球員,是否應該拒絕此「職責」?作為一個在世界有影響力、本身有想法的女生,想在專業之外以自己的方式去宣揚好的訊息,又是否需要被懲罰?
【尼曼獎學金】提高新聞業標準,是不可能任務?
香港電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獲哈佛大學尼曼獎學金(Nieman Fellowship),將到哈佛大學作研究進修一學年。1936 年,「米爾瓦基報」(Milwaukee Journal)創辦人 Lucius W. Nieman 遺孀 Agnes Wahl Nieman 去世。1938 年,尼曼獎學金根據 Nieman 女士的遺囑及捐贈而成立。不過,基金會及獎學金的誕生,還有一番波折。
在炮火之中:源於戰爭的美聯社
近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發自 2014 年以來最嚴重的軍事衝突。5 月 16 日,以色列的空襲加沙行動摧毀了美聯社所在的大樓,事件震驚全球。美聯社是歷史最悠久的其中一所通訊社,多年來為世界各地民眾提供第一手資訊,即使在戰場,都可以看到記者團隊的身影。而今年 5 月 22 日,美聯社將迎來 175 周年。
調查記者:極權的眼中釘,真相的守護人
新聞從業員進行調查報道,搜羅各種資料及證據,以揭露貪贓枉法之事,為公眾守護真相。但在專制國家,此舉往往觸動極權神經,令他們成為當局的眼中釘,出盡手段想要趕盡殺絕,好讓人民繼續被蒙在鼓裡。近日在俄羅斯及塞爾維亞,就有至少兩名調查記者遭受打壓及抹黑,起因均與其偵查工作有關。
梅鐸與他的媒體王朝危機
所有的企業帝國都會面臨接班問題與家族鬥爭的危機,媒體大亨梅鐸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