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

|共16篇|

英國出版新趨勢:字少一點,紙薄一點

J.K. 羅琳以筆名 Robert Galbraith 出版的新作 The Ink Black Heart,榮登英國多個暢銷書榜首位。但這種逾千頁的「巨」著,若非由「哈利波特」系列作者執筆,恐怕會落得 too long didn’t print 的下場。只因紙張價格漲個沒停,如無賣紙的保證,就落得用紙的限制。字少一點,紙薄一點,成為在英出版的最新宗旨。

【書展系列】公之於眾:出版的根本意義

香港本土出版社「山道文化」被貿易發展局拒絕參加今年的香港書展,於是計劃另起爐灶,與 10 間獨立書店及出版社於灣仔 Mall Plus 商場舉辦首屆「香港人書展」。可是在 7 月 13 日,商場業主又以「違反場地使用條款」為由取消租約,主辦單位遂將活動改為網上進行。在這個時局之下,我們也是時候了解和反思出版的根本意義。

給讀者的信、致謝名單……何以成為書的一部分?

閱讀是一種多層次的文化體驗,除了欣賞書籍的內文外,封面裝幀、排版設計同樣值得讀者細察。牛津大學出版的 Book Parts 結集多名學者文章,深入解剖書本各部分的歷史,原來書套、卷首語、目錄、索引、版權頁,甚至更正錯字的勘誤表,背後各有耐人尋味的身世故事。

抗爭藝術:以月曆把抗爭帶進日常

一年伊始,萬象更新,2020 年很快來臨,要送舊迎新,少不免要買來年的記事簿和月曆。對於不少香港人來說,2019 年是艱辛的一年,自 6 月起,苦苦抗爭半年,中間經歷大量香港人畢生難忘的事件。在外國,不少活躍於社運的藝術家,就以月曆作為媒介,把抗爭帶進日常,也到時到候提醒人們勿忘初衷。

單手可揭紙本書,從此改變你的閱讀方式

古往今來,書籍除了輕微改變外貌之外,形式上幾乎仍保持舊貌。但書籍太大本,不方便隨身攜帶,即使是袖珍本,也必須空出兩手翻閱,不便於在繁忙時間的車廂中細讀文字,所以也難怪大多數人轉而以手機閱讀。紙本書究竟有沒有機會變得更「User Friendly」?

Google 第 4 個字母「g」的隱藏身世

比起 Google 的 6 個英文字母顏色順序,更讓網絡用戶答不出或不曾察覺的是,到底 Google 由 90 年代開始沿用到 2015 年的舊標誌是怎樣呢?尤其當中的第 4 個字母,那個造型頗為怪異的雙圈細楷 g。一般人都只會記得細楷 a 有兩種寫法,而忽略了細楷 g 同樣有兩個形態。令人費解的是,我們從小接觸到的教科書印製品,大部分都是使用雙圈細楷 g,但我們則多數被教導和習慣寫一種單圈細楷 g。

高舉理想,難撐多久:日本 10 間一人出版社

與不景氣的出版業相映成趣,近年「一人出版社」在日本異軍突起,遍地開花。西山雅子新書「一個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與 10 個經營微型出版社的職人詳談。從大企業的小齒輪到獨自求生的小商販,脫去組織的保護和制肘,做書人在每個「有勇無謀」地建築出來的小格局中,探索工作的意義與理想模式,以及保持作者與作品豐富的個性與魅力的方法。

騙子與發明家:現代印刷之父古騰堡

1455 年 2 月 23 日,歐洲史上第一批活版印刷書籍 ——「古騰堡聖經」—— 面世,象徵了新時代的來臨。這批書的出版商、德國工匠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因發明的活版印刷技術,大大縮短了書籍出版時間,加快知識傳播,推進了人類文明發展,在發明史上留下光輝一頁,名留千古。不過,比此偉大發明更引人入勝的,是這名「發明家」背後的故事。

阿嬋:回到寫卡的日子 精選歐洲獨立設計卡品

小時候無錢,父母生日都是落街到文具店買張 1 蚊(或 5 毫?)的白色畫紙,隨心畫張生日卡,親手寫上一句生日快樂,在現在只靠 Whatsapp「交功課」或嘗試以物質去滿足他人的世代,這樣一張手繪卡確是物輕情義重,也是最有「個性」的禮物。現在雖喪失這藝術創作動力,但仍喜歡到處搜羅精美賀卡,送人也好,自己買來用作 Wall decoration 或放在書檯點綴房間也好。在歐洲逛精品店,發覺有不少獨立插畫師或設計師自己出品紙品和精品,而且印刷和選紙都非常用心。

摩登字體無襯線:是簡約美還是悶平庸?

在 19 世紀初,歐洲的印刷字體多數用傳承自羅馬帝國的襯線作修飾。後來,印刷廠新製出一種無襯線的字體,看起來就像用間尺砌出來一樣。這些字體逐漸普及,有人很喜歡,還有人為它寫書作紀念。無襯線的字體沒有修飾,能使讀字的人專注意思,不會因為字體華美而分心,給人一種踏實、不拖泥帶水的印象。不過也有人對這些字體感到厭倦,認為它們大都一樣,只有高矮肥瘦的分別,失去了個體的菱角。

紙媒萎縮:不靠廣告靠甚麼?

全球報業早已步入寒冬。美國三大報業集團(Gannett、McClatchy、Tronc)在 2016 最新季度的廣告收益都錄得雙位數跌幅。美國報章整體廣告收益亦由 2000 年時的 600 億美元減少至 200 億美元,跌回 1950 年水平。收入萎縮,報章唯有轉型為一種「新」的營收模式。

為何書賣這麼平?

不少書商在書展期間以低價促銷書籍,而展期過後,因難以承擔貨倉租金,剩書或被送到堆填區。只要做過出版,知曉運作,其實難以理解為何書賣得那麼便宜。到底盤古初開時,是誰和為何要把書價定得那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