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

|共58篇|

【土耳其大選】穩定和經濟比一切都重要?

土耳其將於週日舉行總統及國會選舉,執政 20 年的埃爾多安尋求連任,主流媒體皆為他報道政績造勢,但輿論操控似乎未能奏效。多個民調顯示,代表最大反對派聯盟的 Kemal Kilicdaroglu 現正領先,更有望在第二輪投票獲勝。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場專制與民主之爭,不少選民卻認為,穩定和經濟才是投票關鍵。

【英王加冕】花費千萬公帑,只為一份儀式感?

英王查理斯三世將於本週六舉行加冕典禮,這場有著金色馬車、不乏名貴珠寶和各國貴賓的盛大活動,預計耗資 5,000 萬到 1 億多英鎊。為此埋單的英國納稅人,很多因為通脹高企、工資停滯多年及能源價格飆升,正面臨經濟困境,但對新君來說,一切或只是「儀式感」。

【被動違法】黎巴嫩司機只能無牌駕駛?

自兩年多前貝魯特港口大爆炸後,黎巴嫩政府腐敗問題變本加厲。車輛牌照部門去年 10 月幾乎全員涉貪被捕,整個部門竟然就此倒閉,導致國民無法可依。在不受監管的情況下,路面湧現無牌車輛,司機亦無法更新駕駛執照,使國家進一步陷入無政府狀態。

蛋通脹之下,美日兩國的不同應對

港人愛吃日本蛋,去年日本輸港雞蛋比前年增加 3 成,佔當地雞蛋出口總量的 92%,總計 4 億多隻。日本蛋更受其國民歡迎,愛其價廉物美且售價穩定,惟去年起這種「價格優等生」一直漲價,令市民及相關行業苦不堪言。但相對日本人的死捱死忍,有些美國人則以奇招對抗「Eggflation」。

斯里蘭卡悲歌:逃學只因餓肚子

斯里蘭卡空前的經濟危機,造成全國約 3 成半家庭陷入糧食不安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更指,5.6 萬孩子嚴重急性營養不良,當中很多人不願捱餓上課而開始逃學,估計去年部分地區的出席率降至約 75% 至 80%,尤其是農村及貧困戶聚居處,輟學風險更高。一些學校甚至要求家長,如果未有為孩子準備食物,就不要送他上學。

烏克蘭戰爭,讓英國戲劇界面臨最大危機

持續快將一年的烏克蘭戰爭,以及其對能源供應的影響,加劇英國的生活成本危機,通脹率更冠絕發達國家。人們尋求逃避現實的樂趣,令音樂劇和聖誕表演的觀眾數目創下新高,惟全年入座率仍落後於疫情前水平。藝術源於生活,卻也困於生活。在這個戲劇大國,眾多劇院正為水電費頭痛,並憂慮營運前景。

「紐約時報」大罷工,新聞記者在爭取甚麼?

美國罷工潮持續延燒。新聞行業集體罷工本極罕見,「紐約時報」就在 12 月 8 日迎來大罷工,超過 1,100 名員工當日午夜起罷工 24 小時,是 40 多年以來首次發動規模如此大的抗議活動。他們正爭取甚麼訴求?罷工期間又如何維持有限度的新聞報道?

經濟學家如何判斷通脹有否好轉?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新公佈,10 月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 7.7%,比 9 月的 8.2% 輕微回落;而 9 至 10 月價格上漲跟上月同為 0.4%。美聯儲自 3 月起大幅加息控制通脹,長遠目標是讓通脹水平維持在每年大約 2% 以免通貨緊縮;但決策者是如何判斷甚麼水平的通脹為理想?

德國中產階級正在萎縮?

德國從戰敗國變成歐盟最大經濟體,中產階層在這期間象徵社會進步的希望,亦因為他們貢獻一大部分稅收, 普遍也對民主信心較大,有助於確保社會穩定。只是好景不常,如今通脹侵蝕工資,加上能源等價格飆升,教師和公務員等為數眾多的中產人士,生活開始陷入困境,令人憂慮社會衰退,動搖一國之本。

英國的小型財政預算案:當地專家如何評價?

9 月 23 日,英國財政大臣關浩霆公佈「小型財政預算案」(mini-budget),大幅減免稅收,涉及金額多達 450 億英鎊,幅度為 50 年來最大。卓慧思內閣希望藉此刺激經濟增長,帶領英國走進新時代,但預算案公佈後,英鎊兌美元持續暴瀉,在 9 月 26 日一度創歷史新低。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就徵集了英國一班政經專家對預算案的意見。

港人唱好的同時,外國專家如何展望新加坡的經濟前景?

過去兩年,愈來愈多香港市民憂慮政府抗疫政策帶來的經濟影響,並把新加坡視為比較對象,認為會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拱手相讓,連親北京陣營的「大公文匯」都在 9 月 13 日發文,指香港現行政策會令新加坡坐收「漁人之利」。然而,當香港民間吹起一股新加坡熱的同時,外國金融專家對新加坡的經濟展望卻趨向審慎。

逆流南下:旅居墨西哥城的美國數碼牧民

遙距辦公的流行,造就了大量數碼牧民,以電腦工作,以四海為家。其中部分人從美國南下,旅居於墨西哥同名首都,白天在咖啡廳和公園敲鍵盤,晚上於餐廳及酒吧享受人生。他們為墨西哥城帶來更多的收入,還有更高的房租和更吵的環境。受疫情打擊的經濟有了生機,惟從中獲益的本地人僅限少數。

在全球大滯脹時代:日本的超低通脹之謎

俄烏戰爭爆發,令全球經濟愈趨不明朗,同時大大推高全球物價,花旗銀行日前更新英國通脹預測,該國 1 月份的通脹率或將達到 18.6%,是近半世紀以來最高。不過,亞洲第二大經濟體、香港人熟悉的日本,通脹水平遠遠跑輸其他主要大國,在 7 月份維持 2.4%,而且數字已經高於目標。萊比錫大學經濟學教授 Gunther Schnabl 就在學術平台「東亞論壇」拆解箇中原因。

【*CUPodcast】ESG 傾呢啲:甚麼是糧食危機?與香港距離有多近?

眾所周知,香港人的糧食絕大部分依靠進口,惟疫情已對糧食供應鏈造成壓力,隨後全球兩大糧倉俄烏爆發戰爭,使糧食危機雪上加霜,各國通脹高企不下。更甚者,受氣候變化影響,年內歐洲熱浪、澳洲水災、美西大旱等極端天氣頻繁,亦對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糧食安全,原來與餓的距離,可以很近。這次「ESG 傾呢啲」將分析糧食危機的成因與狀況,並嘗試解構氣候危機與糧食安全的關係。

通脹下,瑕疵特價品是精明之選

超市內的特價貨架上,充斥著凹陷、快要過期,或是過季產品,一直吸引不少想要省錢,或是有冒險精神的消費者前往「尋寶」;美國更有專賣此類商品的店舖。隨著通脹、環保意識提高,以及品牌重塑,人們不再以購買瑕疵品為恥,這類店舖也吸引到更多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