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

|共90篇|

被指控或入獄,可以當美國總統嗎

在涉嫌推翻 2020 年大選的調查中,美國前總統杜林普面臨聯邦指控(federal charge),四項控罪包括串謀詐騙美國政府、妨礙官方程序、侵犯公民權利、干擾證人;正爭取成為共和黨候選人的杜林普團隊形容事件為政治迫害。不過即使受刑事起訴,杜林普依然可以獲得總統大選提名,因為美國憲法並沒有就相關指控限制當事人的參選資格。

陶傑:辛偉誠和約翰遜的持久內戰

英國前首相、保守黨前領袖約翰遜宣佈辭去國會議員職位,一副破釜沉舟的樣子,引起震動。約翰遜此舉,是得知國會對他涉嫌在疫情期間違規舉行花園酒會事件的報告,對他終極不利。與其蒙受另一輪羞辱,不如自我引退。但還是留一條尾巴:只是「目前」引退而已,而且還不忘抨擊過橋抽板的現任首相辛偉誠。

埃爾多安成功連任,但土耳其民族復興無期

經濟重挫、高通脹與地震災情夾擊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仍然利用政治手段,成功在第二輪總統大選勝出,未來 5 年繼續執政,有望主宰土耳其長達 26 年。有土裔伊斯蘭學者分析,埃爾多安成功保住權位,卻未能兌現民族復興承諾,究竟對土耳其與國際局勢走向有何影響?

泰國有望結束軍人執政?總理黑馬皮塔是誰

泰國大選取得意外結果,反對派不但大比數擊敗軍方政黨,代表 2020 年示威新世代的前進黨更榮升國會最大黨,打破他信家族的長勝紀錄。年僅 42 歲的前進黨黨魁皮塔(Pita Limjaroenrat)誓言要當「眾人的總理」,但他從政只有數年,能否籌組執政聯盟仍然未知;對海外讀者而言,或者我們首先要弄清的是 —— 皮塔是誰?

【土耳其大選】穩定和經濟比一切都重要?

土耳其將於週日舉行總統及國會選舉,執政 20 年的埃爾多安尋求連任,主流媒體皆為他報道政績造勢,但輿論操控似乎未能奏效。多個民調顯示,代表最大反對派聯盟的 Kemal Kilicdaroglu 現正領先,更有望在第二輪投票獲勝。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場專制與民主之爭,不少選民卻認為,穩定和經濟才是投票關鍵。

【泰政治】為何民主派民望高企,仍難保執政機會?

泰國自 2014 年爆發軍事政變後,政局持續不穩,更觸發年輕人長期抗爭。隨著 5 月 14 日泰國即將舉行大選,多名年輕社運人士都有望進入國會,但在不公平的選舉制度,加上軍方再發動政變的陰影下,民主派即使民望領先,要籌組政府依然舉步維艱。

拜登訪烏,要的是美國民眾支持?

行程保密的拜登突然訪烏,一方面著實如他在基輔所言,向國際傳遞「美國在戰爭中毫無疑問支持烏克蘭」的訊息,另一方面,似乎也有意爭取援烏熱情漸退的美國公眾繼續支持。惟同時俄亥俄州小鎮東巴勒斯坦(East Palestine)一列運載有毒化學品的火車發生出軌事故,拜登未能盡早前往當地視察,一度被國民批評「選擇烏克蘭而不是我們」。

任命首相 ——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的角色

馬來西亞大選結束,但三大政黨聯盟均未能取得 112 席多數議席。無論希望聯盟(PH)的安華或領導國民聯盟(PN)的前首相慕尤丁,均宣稱獲得組建政府所需的議席。鑑於懸峙國會現象,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日前已指示,將政黨組建新政府最後期限延長 24 小時,至今日(週二)下午 2 時。選舉結果固然是決定何人成為首相的關心,但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Dian AH Shah、教授 Andrew Harding 認為,就過去幾年所見,最高元首在任命首相及首相辭職的情況下,作用變得十分重要。

保守黨亂局:英國有提早舉行大選的可能?

英國首相卓慧思(Liz Truss)上任不久,就遇上英女王離世,以及「小型財政預算案」(mini-budget)引發的金融震盪,最終在僅僅 45 日內即宣布辭職,成為英國歷來任期最短的首相。自從卡梅倫(David Cameron)在 2016 年下台後,英國已經接連換了三任首相,保守黨也可能接連亂局而民望陷入谷底,愈來愈多聲音呼籲政府應該提早舉行大選。

右翼浪潮下一個席捲的地方:意大利

傳統左翼大國瑞典在今年大選變天,走極右路線的瑞典民主黨一躍成為第二大黨,右翼聯盟亦取得執政權。歐美的政治學家都繼續關注,這一股右翼浪潮會不會席捲更多國家。結果在 9 月 25 日,意大利舉行大選,當地極右政黨意大利兄弟黨(Fratelli d’Italia)及其右翼盟友取得大勝,令歐洲政局再起變數。

法國大選:分左右翼已過時

媒體分析民意調查,指馬克龍目前僅以 52% 支持度領先對手 5%,選情似乎比五年前更艱難,不過在巴黎生活了 12 年的英國作家 Gavin Mortimer 觀察法國不同年齡、階層選民的投票取向,認為不論誰獲勝,都要面對一個分裂的法國,而這種分裂,並不以左右翼為界。

2022 年大事展望:新冷戰下,南韓怎樣應對東亞威脅?

在中美新冷戰的格局下,2022 年的東亞政局或會風起雲湧;而區內一眾區域強國,例如日本、俄羅斯的取態,亦很可能左右形勢發展。在過去 20 年,南韓已經成功晉升為東亞的軟實力大國,並且是全球第十大的經濟體。該國將於 3 月 9 日迎來民主化後第八屆總統選舉。學術網站「東亞論壇」就以「韓式路線」(The Korean Way)進行大選前瞻。

2022 年國際大事前瞻:影響亞太政局的菲律賓大選

今年東亞政局風起雲湧,中美新冷戰慢慢加劇,除了在貿易和人權議題上針鋒相對,台海和南海的氣氛亦愈見緊張。美國要進一步圍堵中國,就要積極拉攏亞太區盟友支持。除了日本和南韓以外,菲律賓作為區內另一人口大國兼美國軍事盟友,作用勢必舉足輕重。而當地將在明年 5 月 9 日舉行大選,加上現任總統杜特爾特已鐵定下台,或標誌了菲律賓國策的轉向。

唐明:當作是最後一戰

這一次大選,令世人驚覺,美國的國本動搖,言論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個人自由的損害也在一步之遙,保障生命、財產,追求幸福的權利,要讓路給「平等、進步、大同」的革命宏圖,在這片對神的信仰的國土上,竟然又想要推行烏托邦,再造巴別塔的實驗。

台邦交國聖文森特大選:經濟與道德交戰

台灣現時僅存 15 個邦交國,其中一個是位於加勒比海的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當全球焦點都放眼於美國大選的時候,聖文森特亦於 11 月 5 日進行大選,並即日完成點票。是次選舉對台灣至關重要,是親台和親中勢力的對壘,關乎台灣在國際舞台的生存空間。最終親台的執政黨成功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