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

|共81篇|

拜登訪烏,要的是美國民眾支持?

行程保密的拜登突然訪烏,一方面著實如他在基輔所言,向國際傳遞「美國在戰爭中毫無疑問支持烏克蘭」的訊息,另一方面,似乎也有意爭取援烏熱情漸退的美國公眾繼續支持。惟同時俄亥俄州小鎮東巴勒斯坦(East Palestine)一列運載有毒化學品的火車發生出軌事故,拜登未能盡早前往當地視察,一度被國民批評「選擇烏克蘭而不是我們」。

任命首相 ——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的角色

馬來西亞大選結束,但三大政黨聯盟均未能取得 112 席多數議席。無論希望聯盟(PH)的安華或領導國民聯盟(PN)的前首相慕尤丁,均宣稱獲得組建政府所需的議席。鑑於懸峙國會現象,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日前已指示,將政黨組建新政府最後期限延長 24 小時,至今日(週二)下午 2 時。選舉結果固然是決定何人成為首相的關心,但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Dian AH Shah、教授 Andrew Harding 認為,就過去幾年所見,最高元首在任命首相及首相辭職的情況下,作用變得十分重要。

保守黨亂局:英國有提早舉行大選的可能?

英國首相卓慧思(Liz Truss)上任不久,就遇上英女王離世,以及「小型財政預算案」(mini-budget)引發的金融震盪,最終在僅僅 45 日內即宣布辭職,成為英國歷來任期最短的首相。自從卡梅倫(David Cameron)在 2016 年下台後,英國已經接連換了三任首相,保守黨也可能接連亂局而民望陷入谷底,愈來愈多聲音呼籲政府應該提早舉行大選。

右翼浪潮下一個席捲的地方:意大利

傳統左翼大國瑞典在今年大選變天,走極右路線的瑞典民主黨一躍成為第二大黨,右翼聯盟亦取得執政權。歐美的政治學家都繼續關注,這一股右翼浪潮會不會席捲更多國家。結果在 9 月 25 日,意大利舉行大選,當地極右政黨意大利兄弟黨(Fratelli d’Italia)及其右翼盟友取得大勝,令歐洲政局再起變數。

法國大選:分左右翼已過時

媒體分析民意調查,指馬克龍目前僅以 52% 支持度領先對手 5%,選情似乎比五年前更艱難,不過在巴黎生活了 12 年的英國作家 Gavin Mortimer 觀察法國不同年齡、階層選民的投票取向,認為不論誰獲勝,都要面對一個分裂的法國,而這種分裂,並不以左右翼為界。

2022 年大事展望:新冷戰下,南韓怎樣應對東亞威脅?

在中美新冷戰的格局下,2022 年的東亞政局或會風起雲湧;而區內一眾區域強國,例如日本、俄羅斯的取態,亦很可能左右形勢發展。在過去 20 年,南韓已經成功晉升為東亞的軟實力大國,並且是全球第十大的經濟體。該國將於 3 月 9 日迎來民主化後第八屆總統選舉。學術網站「東亞論壇」就以「韓式路線」(The Korean Way)進行大選前瞻。

2022 年國際大事前瞻:影響亞太政局的菲律賓大選

今年東亞政局風起雲湧,中美新冷戰慢慢加劇,除了在貿易和人權議題上針鋒相對,台海和南海的氣氛亦愈見緊張。美國要進一步圍堵中國,就要積極拉攏亞太區盟友支持。除了日本和南韓以外,菲律賓作為區內另一人口大國兼美國軍事盟友,作用勢必舉足輕重。而當地將在明年 5 月 9 日舉行大選,加上現任總統杜特爾特已鐵定下台,或標誌了菲律賓國策的轉向。

唐明:當作是最後一戰

這一次大選,令世人驚覺,美國的國本動搖,言論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個人自由的損害也在一步之遙,保障生命、財產,追求幸福的權利,要讓路給「平等、進步、大同」的革命宏圖,在這片對神的信仰的國土上,竟然又想要推行烏托邦,再造巴別塔的實驗。

台邦交國聖文森特大選:經濟與道德交戰

台灣現時僅存 15 個邦交國,其中一個是位於加勒比海的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當全球焦點都放眼於美國大選的時候,聖文森特亦於 11 月 5 日進行大選,並即日完成點票。是次選舉對台灣至關重要,是親台和親中勢力的對壘,關乎台灣在國際舞台的生存空間。最終親台的執政黨成功連任。

【美國大選】明知必敗,依然參選的第三政黨

每屆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及民主黨候選人都是焦點所在。儘管兩黨制下,總統寶座幾乎必然由共和或民主黨人取得,但選舉期間,參選總統的政黨代表不一定限於兩黨。今屆大選,亦有自由意志黨(Libertarian Party)及綠黨(Green Party)等第三政黨及獨立候選人參選。

【美國大選】爭取保守派支持,民主黨錯了?

隨著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拜登及杜林普,先後正式接受黨內提名,總統大選氣氛愈趨熾熱。截至 8 月底,拜登在民意調查中仍然領先杜林普,但後者有收窄差距之勢。杜林普與部分傳統保守黨政客關係緊張並不新鮮;拜登的選舉策略之一,就是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 上,找來許多「倒戈」的共和黨前任及現任公職人員公開支持自己。然而,美國左翼雜誌「雅各賓」對其爭取某部分保守派選民支持的策略並不樂觀,認為可能以災難告終。

「白紅白」旗 —— 白羅斯示威者的國旗

白羅斯總統選舉引發的示威仍然持續。示威行列中,不時會發現有白紅白橫條旗飄揚,上面間或有一面盾徽。這面白紅白旗,屬於 1918 至 19 年短暫存在的白羅斯人民共和國(Belarusian People’s Republic),多年來一直與紅綠旗爭奪國家象徵地位。在反對人士心中,更是代表自由的旗幟。

無懼假選舉、真鎮壓,白羅斯人要擊倒「歐洲最後獨裁者」

週日晚上,白羅斯 20 多個大小城市爆發大型示威。在首都明斯克,警方使用水砲車、閃光彈、催淚彈及橡膠子彈,鎮壓數以萬計的示威者,起碼 213 人被捕。據報更有軍車撞向人群,至少 1 人死亡及多人受傷。國民如此強烈反抗,全為控訴一場不公不義的總統大選,以及不擇手段操控選舉的盧卡申科。

李登輝與李光耀:民主的傳承

兩李並比,相同之處應多過其差異。除了同是 1923 年出生之外,就是同樣具有高超智慧,有當機立斷的魄力。談到民主選舉的機制時,兩人也異口同聲:「民主並不等於一人一票。」的確,民主本身就是本難唸的經,迂迴的路。再看雙李的民主歷程,天佑兩人都共同具有非常難得的特質,一曰承先,二曰啟後。

【白俄大選】三個女子,勝過一個獨裁者?

白俄羅斯將於週日舉行總統大選,在位 26 年的盧卡申科尋求第 6 度執政。這名剛從武漢肺炎康復過來的真.強人,卻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對浪潮。當地爆發連場大型示威,抗議經濟慘淡、政府專制及抗疫無能。盧卡申科大力打壓,5 月至今拘捕數百人。但有 3 位女子仍然無畏無懼,決意挑戰「歐洲最後一個獨裁者」。

重溫委內瑞拉 2018 年大選的 DQ 風暴

2019 年,委內瑞拉陷入嚴重內亂。總統馬杜羅在 2018 年勝選後再次就任總統,惹來國會議長瓜伊多不滿,自封為臨時總統,帶領民眾起義。內亂持續一年多,至今尚未平息,有人歸咎於失敗的經濟政策以及外國勢力干預,但其實事件近因,是 2018 年大選的 DQ 風波,反對黨被禁絕參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