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

|共33篇|

李衍蒨:訴說世代故事的骸骨

骨頭可以按照生物化學定義,並將其從千百年間的演變以統計學數字呈現。雖然對於骸骨的詮釋因人而異,但若只將其化為數字,就無法清楚了解骨頭背後所經歷的一切,甚至不知道「骨頭」是怎樣的一回事。即使很少談論,但它一直默默在體內記錄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構成中佔一席位。

李衍蒨:「波板糖」骸骨

在美國夏威夷的摩洛凱島(Molokai)中,有一個名為卡勞帕帕(Kalaupapa)的半島被世界最高的海岸懸崖所孤立,只能乘搭小型飛機或徒步前往。它更因為險峻環境及被孤立的地理位置而背負了一段黑歷史 —— 成為痲瘋(leprosy)病人的隔離地點。具體來說,在卡勞帕帕一共埋葬了約八千名夏威夷居民,全都是因為這個疾病而被逼遷的受害者。

人類骨頭會隨時代改變?

無論是電影中的屍骸,還是博物館展覽的標本,我們總認為數千年來,人類的骨頭都沒有甚麼差別。近來,德國基爾大學兒科醫生 Michael Hermanussen 的研究卻證實,人骨也會因生活模式的改變而產生變化。不同領域的學者集結研究所得,發現身體裡的 DNA 會對應生活模式作調整,體內的骨頭不斷被破壞與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