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

|共55篇|

英國首誕「三親嬰兒」,是避免遺傳病的新希望?

科學和醫學進步,為母體存在缺陷或不育的人士帶來希望。英國人類受孕和胚胎學管理局證實,英國首批體內含有 3 人 DNA 信息的嬰兒已經誕生,這項開創性技術透過「線粒體捐贈治療法」(MDT)進行,目前相關嬰兒數量少於 5 名。所謂「三親嬰兒」掀起倫理爭議,但另一方面,新技術能協助女性誕下健康的孩子,避免胎兒罹患罕見遺傳疾病。

送錢令南韓人生育,有用嗎?

韓國為世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每名女性的生育率,由前年的 0.81 降至去年的 0.78。為了扭轉人口下跌趨勢,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向生育孩子的國民提供不同資助及福利,例如自去年起,女性誕下孩子時可收到 200 萬韓元現金補助。但專家表示,單靠金錢鼓勵,不能解決韓國生育問題。

人工智能如何幫助唇顎裂兒童?

全球大約每 700 名嬰兒中,就有一個患有唇裂和/或顎裂。未經治療的兒童可能終身都會有呼吸和吞嚥困難,以及牙齒和言語問題;先天性顎裂患者通常有嚴重學習困難、焦慮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甚至有更高死亡風險。最近,瑞士研究人員就透過人工智能和 3D 打印技術簡化治療過程和減低成本,為本來無法負擔昂貴醫療費的家庭帶來希望。

【Tech Wed】人造母乳,給早產嬰兒一個新希望

每 10 個新生兒就有 1 個是早產,早產程度愈高,危及生命的併發症風險就愈大。事實上,胎兒大腦發育的最關鍵時期在妊娠晚期,早產嬰兒的患病率比第 1 型糖尿病還要高,有機會發育遲緩,也因此早產嬰兒能否獲得充分的營養很重要。澳洲有一家企業正研發人造母乳,強調營養價值比天然母乳更高,讓早產嬰兒可以受益。

嬰兒經驗失憶症:為何你我都忘了人生最早期片段?

你人生最久遠的記憶是甚麼?上幼兒班第 1 天?小時候受傷經歷?相信你未必能想起,自己在 2 歲前發生過甚麼事。科學家們稱這個現象為「嬰兒經驗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世上絕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Vanessa LoBu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嬰兒的記憶能力。

墮胎權判決被推翻,美國醫生從此左右為難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判決,不再視墮胎權利受憲法保障,把規範墮胎的權力還給各州。這意味著 50 州會各自詮釋,醫療程序當中何謂恰當及犯罪。美國婦產科學院警告,這將影響墮胎以外的醫護處理、為患者帶來新風險,並可能增加孕產婦死亡率。部分醫生更憂慮,新禁令的灰色地帶迫使他們作抉擇,是要違背誓詞,還是違反法律。

孩子轉運站中的嬰兒箱:「遺棄」還是「託付」?

電影「孩子轉運站」讓韓國揚威海外,亦令嬰兒箱的存在再受關注。導演是枝裕和籌備劇本期間,曾採訪發起人李鐘洛以作參考。這位牧師自 2009 年底設置此箱,供人匿名放下無法撫養的初生兒,至今收容過 1,988 人,亦持續受到「縱容棄嬰」等非議,但讓嬰孩活下去的信念,始終未被動搖。

美國墮胎權利不保,將改變世界潮流?

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草稿日前外洩,預告推翻近半世紀的墮胎權利憲法保障,震驚公民社會,部分州政府或藉以制訂西方世界最嚴厲的反墮胎法。目前全球有 24 個國家完全禁止墮胎,37 個國家只容許孕婦有性命危險情況下墮胎,究竟如此判決是否背離世界潮流?對全球會否構成影響?

既迷信,亦有其用的中世紀分娩帶

在歐洲中世紀,缺乏麻醉與消毒的生育過程,可能是婦女最致命的時刻。科學不發達加上傳染病肆虐,產婦死亡率高居不下。當時的人相信,產婦若持有護身符,便能獲得神聖加護,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分娩帶。英國劍橋大學麥當奴考古研究所研究指出,當時孕婦不僅會在懷孕期間繫上分娩帶,即使在分娩期間,也離不開分娩帶的庇佑。

教會又一醜聞:母嬰之家成兒童亂葬崗

愛爾蘭政府的委員會上週二發表報告,承認過去在愛爾蘭宗教機構轄下的收容中心內,未婚母親及其孩子的死亡率驚人。報告發現,未婚婦女和女孩會被秘密送往這些機構分娩,並催促他們棄養子女,送給收容機構。這些機構亦負責不道德的疫苗試驗,更對她們施加精神創傷性虐待。

李衍蒨:骸骨對關懷與愛的啟示

在發現骸骨的附近墓地看來,團隊頗肯定當時的糧食供應並不穩定,饑荒幾乎是經常會發生的事,周邊的骸骨也有營養不良的跡象。但在當時的社區或社會中,人們依然願意以僅有的資源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們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人及生命,是備受重視的。

幼兒使用抗生素,恐成日後病根?

在幼兒身上用藥,他日會否出現後遺症?近日有研究指,若兒童在兩歲以下曾用抗生素治療,往後更有可能患上多種疾病。根據在「梅奧診所學報」上發表的文章,曾服用抗生素的嬰幼兒,更易患上哮喘、濕疹、花粉症、乳糜瀉、體重及肥胖問題,以及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 (ADHD)等。

【未來式?】強權之下,改名很難

中東及北非等多個政權,長久以來對人名的使用作出限制,作為鼓勵民族團結的方式,被針對的大多是主流民族或宗教。有時候,連洋名也被禁用。「經濟學人」最近報道,這種民族主義在大部分地區雖已消退,一直嚴防「文化分裂主義」的官員也開始改變態度,惟他們的寬容程度,似乎仍然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