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資料,野生物種數量自 1970 年代至今平均減少了 69%,主要涉及龐大的糧食需求。諷刺的是,養殖動物如雞、豬、牛和魚的數目卻隨之上升,但在工廠化的農業系統,其生存條件甚至比野生動物更糟。以下數據反映了人類繁榮與動物福利之間扭曲的共生關係,及箇中演變。
肉類
|共5篇|
肉類消耗量急降:英國會否邁向素食大國?
由於人類在飼養牲畜的過程中,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西方國家近年愈來愈多人推廣素食,認為此舉既環保又健康,還可以避免殺生。今年 10 月,權威科學期刊「刺針」刊登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英國的人均肉食量在十年間大降 17%,其中一位作者、牛津大學健康行為學家 Cristina Stewart 就在學術網站「對話」剖析上述現象。
Ryan Fung:糧食危機下的植物肉大茶飯
疫情肆虐、經濟衰退、氣候變化、國際衝突…… 統統都為全球糧食危機火上加油,植物肉則提供了一個契機,讓全球過渡到生態可持續、社會平等的農業模式。雖然過程絕不容易,但只要大家願意踏出第一步,下回在餐廳親身試試植物肉,感受一下健康科技食品的美味,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平價超市食品,弊多於利
半公斤肉約售 3 歐元(約 27.5 港元)、十粒雞蛋 2 歐元(約 18.3 港元)、一公升牛奶不到 1 歐元(約 9.1 港元)…… 德國作為發達國家,生活成本普遍比香港更低,也許令人羨慕。「德國之聲」稱,外國遊客總不明白,為何德國超市的禽畜產品能如此便宜。奧格斯堡大學及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的研究指出,德國食品的便宜,只是因為其真實成本被隱藏。研究合著作者 Amelie Michalke 提醒,假如將生產過程對社會及生態造成的影響納入計算,實際價格會高得多。
少吃肉,能防疫?
俗語有云「病從口入」,要保身體健康,必須慎選食物。但除了食材本身,其製造與運輸過程亦會影響大眾健康。美國媒體 Vox 指出,工廠式養殖場或為全球疫症的溫床,而包裝過程更為工人帶來病毒爆發的風險。再者,現時美國受疫情所困,肉類供應鏈亦出現問題;要滿足眾人口腹之慾,同時保障公共健康,可以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