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肉興起、法例嚴格,令工廠式飼養正在減少

A+A-
圖片來源:Burak Kara/Getty Images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資料,野生物種數量自 1970 年代至今平均減少 69%,主要涉及龐大的糧食需求。諷刺的是,養殖動物如雞、豬、牛和魚的數目卻隨之上升,但在工廠化的農業系統,其生存條件甚至比野生動物更糟。以下數據反映了人類繁榮與動物福利之間扭曲的共生關係,及箇中演變。

每年養殖動物數量

1961 年平均為每人 2.5 隻養殖動物,2020 年為 9.5 隻。現時每年有 740 億動物涉及全球農業與食品系統;美國人每年平均消費約 273 磅肉,埃塞俄比亞人則只購買 12 磅。德國和瑞典近年鼓吹環保而減少吃肉,預計到 2031 年,歐盟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將下降 4%,但瑞典仍幾乎是巴基斯坦的 5 倍;而德國人每月的肉食量大約是尼日利亞人一年的份量。

美國和歐洲率先於二戰後建立工廠化的農業模式。現時估計全球近 4 分之 3 的陸地動物(約 95% 是雞)飼養於缺乏新鮮空氣、陽光或活動空間的倉庫。1700 年全球只有 9% 的森林和草原被開墾作農田,現今為 46%,主要用於放牧、種植大豆等作飼料,或生產棕櫚油等油類。養殖動物與森林砍伐引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佔全球排放量 10%。

部分國家正減少肉類消費

初步證據顯示,部分國家正減少肉類消費。過去 10 年,德國人均肉類消費下降 12.3%;瑞典由 2016 至去年下降 9.2%。除了更多人轉向植物性飲食,人們還透過大規模抵制活動,例如瑞典人曾杯葛當地的燕麥植物奶品牌 Oatly,反對它們透過從涉及亞馬遜雨林砍伐的私募股權公司黑石集團(Blackstone)獲得投資。

動物肉類替代品興起

植物肉愈來愈普及。 圖片來源:Michael Vi/Shutterstock

2016 年,隨著科技發展,一些主導植物性肉類市場的公司如 Impossible Foods,改變了市場大眾和投資者的觀感。2013 年,肉類和奶製品替代的初創公司僅獲 2,300 萬美元資金;2021 年為 50 億美元,主要流向採用細胞培植等新技術的初創公司。美國等一些政府亦正資助替代蛋白質的研究,或投資植物蛋白公司。

植物性肉類的銷量多年來快速增長,但經歷 2020 年大流行爆發的恐慌搶購,2021 年的增長出現停滯。估計現時植物性肉類佔美國肉類總產量不足 1%,歐亞是其主要生產和消費國,根據 Good Food Institute 估算,2017 到 2021 年,全球植物性肉類的產品銷售額增長 1 倍。Bloomberg Intelligence 則預測由 2022 到 2030 年,相關銷售額將增長至兩倍以上。

由籠養雞到走地雞

2015 年的美國雞蛋市場,只有約 6% 母雞是走地雞,其餘都是籠養。該年,加州禁止籠養母雞的法律生效,動物權益組織更迫使 Panera Bread 和星巴克等大型食品公司採購更多走地雞蛋,其後更多州份禁止使用雞籠。現時美國 35% 的母雞是走地雞;歐洲,例如德國、荷蘭和意大利等地擁有最多數目的走地雞,其他地區正迎頭趕上,由 2017 年的 47% 上升至 2021 年的 55%,相當於減少數百萬隻籠養雞。

儘管大多數走地雞的活動範圍只限於榖倉,這仍是一大進步。去年,歐盟委員會更倡議擴大禁止籠養範圍,至 2027 將適用於產蛋母雞、雌性種豬、為小牛肉飼養的小牛、兔、鴨和鵝,覆蓋 27 國共數億隻養殖動物,即歐洲會於 10 年內實施全球最先進的動物福利改革。雖然在發展中及低收入國家,工廠化養殖及肉類消費量仍正在增加,但全球南方地區的動物福利倡導運動,以及植物性食品初創公司亦正在萌芽,均有助阻止工業化肉類生產對動物生態造成災難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