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共71篇|

在英國,於日常生活上一門有機食物課

香港家長對小朋友的食物都有要求,我也不例外。當媽媽以前,我沒有刻意選擇有機食物,但會盡量購買無激素的肉和雞蛋。有些報道指人造激素影響身體荷爾蒙,更會導致小孩早熟。雖然我並沒有核實這些坊間的說法,但選擇無添加激素旨在消除心中的疑慮。

身體自愛運動成風:肥胖研究成為新興學術領域?

隨著女權運動和酷兒運動慢慢被大眾所認識,「身體自愛」(Body Positivity)和「肥胖接納」(Fat Acceptance)等用語,都時不時出現在公共領域之中,甚至改變了文化產業,例如時裝模特兒和影視作品的選角。近年,肥胖研究(Fat Studies)更成為新興的學術領域,並發展出自己的研究期刊。

沒有人權,就沒有健康:阿拉伯女性的癡肥問題

肥不是罪,但也不健康。而在 2019 年,肥胖致死率最高的 11 個國家之中,8 個也是阿拉伯國家,成為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高風險地區。惟婦女受威脅的程度,明顯高於男性。現時在中東,身體質量指數(BMI))達到 30 或以上、屬於癡肥的女性,較男的多出 10%。即使她們想要減磅,卻難為社會所容。

方景文:癌症也要讓步!心臟病才是健康頭號殺手

香港著名導演羅啟銳早前因突發心臟病不幸辭世,固然令人惋惜。從醫學角度來看,我們常常提到癌症是人類健康的「殺手」,聞「癌」色變,原來心臟病才是頭號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統計,心血管病是全球頭號的致命元兇,當中冠心病更是最常見的誘因,一年死亡個案高達 890 萬宗。參考衛生署最新的 2020 年統計資料,因心臟病而死亡的登記死亡人數更高達 6,561 人,佔總死亡人數 13%,比例驚人。

護瞳行動:港漂非裔青年眼中的一片人工晶體

時至今日厄立特里亞人口已超過 600 萬,大約一半仍然生活在貧窮線下。白內障是厄立特里亞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另外因細菌感染而發的沙眼也很普遍。幸運的是在厄立特里亞,每十個失明個案有九個可以避免。Dawit 希望厄立特里亞能有更多的專業眼科醫生為人服務,深信恢復視力會改變生活。

普京有病嗎?

普京有早期認知障礙、普京將接受癌症手術…… 自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普京生病的傳言甚囂塵上,站立時搖晃、神情不安、手不受控制顫抖的報道,似乎成為其生病的佐證。克里姆林宮否認普京健康有問題,傳媒及各國政界人士也只能作推測,若要比較權威的評估,可能要問問醫學專家意見。

方景文:對抗癌症,服食營養補充劑有用嗎?

除了保健原因,也有不幸患癌的人士希望服用營養素來改善或紓緩病情。無論是瀏覽網絡世界或是走入保健食品店,貨架上與癌症治療相關的補充劑多如繁星,既有售價較親民的洋蔥素、綠茶素,也有較為貴重的靈芝、雲芝,選擇繁多,但效用卻眾說紛紜,究竟應該如何理智看待?

印度絕育營 工作結紮二選一

人口大國中國上月宣佈,將減少非醫學需要的人工流產,外界分析是其提高生育率政策的一部分。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多年來則推動「絕育營」 (sterilisation camp),至 2016 年政策才步向終結。但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道,該國女性囿於生計問題,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大規模絕育。

日行 1 萬步:是日本公司生產出來的偽科學?

在過去,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醫學專家呼籲市民每日步行 1 萬步,指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然而,為甚麼是 1 萬步,而非 7,000 步,又或者 4,000 步?背後的科學理據何在?有專家就指,每日步行 1 萬步的說法,當初只是一間日本公司的營銷手段。

睡眠質素欠佳,運動可抵銷其壞處

雖然深知睡眠質素欠佳會影響身體,但在現代社會中,要做到優質睡眠又談何容易。加上疫症及大環境氣氛,每天能一覺好眠更是遙不可及之事。長期累積的「睡眠債務」,如何才能償還?悉尼大學(USYD)身體活動、生活方式及人口健康學系研究人員發現,進行足夠的體力活動,包括跑步或上健身室,或可抵銷部分欠佳睡眠模式對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

胖隨著各年紀:肥不再是中年獨有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除了人生閱歷增加,照照鏡子,或多或少要面對中年發福問題。不過,來自幾家美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包括兒童階段在內,每一代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平均 BMI 都在緩慢上升。現時,不用等到知天命之年,發福現象有可能提早至 30 多歲就降臨。

母系社會令女性更健康?

部分人類學觀點認為,人類社會最初以母系為本,直至公元前 3,000 年前,父系社會開始抬頭,並取代母系社會的地位。今天,大多數文化均建基於父系社會,母系社會已成少數。不過生活於雲南的摩梭人,則母系與父系並行。有人類學家針對兩類摩梭人研究後發現,母系社會下的摩梭婦女,比活在父系社會的女性更健康。

護瞳行動:以知識追求更大的幸福

其實任何疾病都是不公平的,視力障礙也不例外。國際防盲協會最近更新了眼疾資訊地圖,指出 90% 的失明和視力損傷患者,主要住在中低收入國家,當中有 64% 集中在南亞洲、東南亞及大洋洲諸國;74% 患者超過 50 歲,逾半為女性。無論在地域、年齡或性別上,失明和視障在現代社會,都對個別階層的影響特別深。

武肺是醫好了,嗅覺卻回不來

嗅覺喪失作為感染武漢肺炎的典型症狀之一,有時候是患者最初甚至唯一出現的病徵,更多時候就連味覺亦告失蹤。大部分人在治好武肺後,嗅覺和味覺便隨之回來,但少數個案持續「無味無嗅」數月,連醫生也說不準何時才能回復正常。這種生活對身心健康的打擊,遠超我們想像。

天天健身不是好事?

所謂健身又健心,健身舒展筋骨,鍛鍊體態;居家隔離時,啞鈴也變得「渴市」。但多勞未必多得,在健身計劃當中,「休息日」亦相當重要。蘇格蘭鴨巴甸大學運動科學系主任 Derek Ball 日前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許多科學研究表明,休息日確實在健康以及健身成效方面,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