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任何疾病都是不公平的,視力障礙也不例外。國際防盲協會最近更新了眼疾資訊地圖,指出 90% 的失明和視力損傷患者,主要住在中低收入國家,當中有 64% 集中在南亞洲、東南亞及大洋洲諸國;74% 患者超過 50 歲,逾半為女性。無論在地域、年齡或性別上,失明和視障在現代社會,都對個別階層的影響特別深。
健康
|共56篇|
武肺是醫好了,嗅覺卻回不來
嗅覺喪失作為感染武漢肺炎的典型症狀之一,有時候是患者最初甚至唯一出現的病徵,更多時候就連味覺亦告失蹤。大部分人在治好武肺後,嗅覺和味覺便隨之回來,但少數個案持續「無味無嗅」數月,連醫生也說不準何時才能回復正常。這種生活對身心健康的打擊,遠超我們想像。
Gloria Chung:如果要像美國總統這樣吃,我寧願……
光以二人喜歡的食物來分析,杜林普吃的是徹頭徹尾的垃圾食物(Junk food)。事實上,他從不隱瞞,甚至大方分享自己對快餐的喜好。有好幾次的活動,他都以 Wendy’s 的漢堡宴客,不知道他的賓客有沒有被「寵幸」的感覺?
Gloria Chung:吃植物肉與否?問祖母吧!
最近飲食界掀起了一陣關於植物肉的討論,我也來參一把嘴。
天天健身不是好事?
所謂健身又健心,健身舒展筋骨,鍛鍊體態;居家隔離時,啞鈴也變得「渴市」。但多勞未必多得,在健身計劃當中,「休息日」亦相當重要。蘇格蘭鴨巴甸大學運動科學系主任 Derek Ball 日前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許多科學研究表明,休息日確實在健康以及健身成效方面,有重要作用。
Gloria Chung:2020 年食材寶貝 —— 麴
這年頭,人們愈來愈著緊食物的來源、做法,當然希望愈自然愈好,發酵食物大行其道,像前陣子大家沉迷的酸種麵包,不就是發酵食品的寶貝嗎?發酵食物之中,有一種上位好一陣子的食物,我相信來年會更普及 —— 麴(Koji)。
有伴侶相伴,減肥更容易?
肥胖是最常見,也是最難解決的健康問題,在減肥的路上,不少人屢戰屢敗。原來,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可能是擁有另一半。近日就有研究指出,若與伴侶一同減肥,效果會更佳。
劉偉民:葡萄酒不乾淨的嗎?
市面上愈來愈多有機(Organic)、生物動力學(Biodynamic)、天然(Natural)和 S.A.I.N.S 無硫化物添加(Sans Aucun Intrant Ni Sulfite)葡萄酒,說穿了,無非也是打著健康的旗幟而來。或許你還未弄清這一堆名字的分別,不過,你相信我,沒有一種葡萄酒是絕對「乾淨」的
我們正面臨一場生命危機
截至 7 月 22 日,全球已有超過 1,500 萬人確診感染武漢肺炎,逾 61 萬人死亡。康復者要面對後遺症的風險,死者親友則要承受莫大悲痛,其他人也要迎接可怕的經濟寒冬。有醫學專家指出,疲情已遠超於公共衛生問題,而是一場人類共同面對的生命危機(life crisis)。
罪行、戴領帶到自我救贖:室內健身的歷史
活在男生想要六塊腹肌、女生渴望纖腰翹臀的現代世界,居家隔離亦無阻大家舒展筋骨。不過,「健身」的概念其實只存在約 200 年;在以前,只為體態而無緣無故奴役身體、出一身汗,是奇怪的舉動。在成為常態之前,居家健身到底走了多遠的路?
【疫情擴散】PwC:4 種數碼健康產業將成大勢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對各國的醫療體系造成嚴峻的壓力與挑戰。對一般民眾來說,最大的難題,莫過於在出現感冒症狀時應否前往醫院:不去醫院就無法知道病情,但去醫院又可能面臨更大的感染風險。羅兵咸永道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認為,武漢肺炎一方面對傳統面對面的醫療診治方式帶來負面衝擊,另一方面加速了數碼健康產業的崛起。
功德無量的發明:酒精搓手液的歷史
要預防肺炎,醫生除了呼籲全民戴口罩,也呼籲大家勤洗手。因為雙手經常四處觸碰東西,沾滿細菌,若果觸摸面部,便很容易染病。在街上沒有水,也沒有皂液,要清潔雙手,很多時就靠酒精搓手液。
民主化令人更健康?
去年 6 月至今,從反送中到武漢肺炎,香港人經歷畢生難忘的大半年。自疫情爆發,香港政府反應遲緩,令不少港人上了一門疾病政治學。五大訴求與防疫,民主與健康,其實息息相關。以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全球衛生計劃總監 Thomas Bollyky 為首的研究團隊,去年於著名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撰文指出,民主化會令人更健康。
煙草政治史
禁煙漸成世界潮流,煙民往往以反政治化為抗辯理由。不過正如美國維珍尼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Sarah Milov 著作 The Cigarette: A Political History 以美國為例所示,煙草的普及與行業的運作幾乎無一不涉政治。吞雲吐霧,都是政治的煙幕。
避免節日暴食的科學道理
「品種愈多,吃得愈多」的效應,有助於大家更明智地選擇:為了增加蔬果的攝入分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種類,而非分量;為了少吃甜食,便應減少甜品種類。
運動夠耐才有用:運動九迷思
運動促進健康,但日常生活中往往遇到很多掣肘,或因種種出於好意的理由而不運動,當中或存在誤解。都柏林三一學院物理治療學助理教授 Julie Broderick 日前就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綜合關於運動的九種常見誤解。
為減糖尿病風險,印尼人正在戒米
亞洲人的傳統飲食離不開米飯。以炒飯聞名的印尼,米消耗量更是全球第三大。不過,本地人現時推行「戒米」運動,開始對這主食敬而遠之。貿然改變胃口,到底所為何事?只因這個坐擁 2.6 億人口的國家,多達 2,000 萬人患有糖尿病,令此症成為當地繼中風和心臟病後,最致命的殺手。
每逢快餐店推出新款漢堡包,經濟就向好?
但經濟繁榮的時候則是另一個劇本:雖然顧客依然會為了便宜選擇快餐,但是由於食物和人工成本上升,導致公司的邊際利潤被削弱。加價可以補回利潤的折損,但很可能會引起顧客反感,快餐公司於是推出新產品、新餐單,借機以新價格發售,作為另類通脹手段。
聽從政府建議,美國人變胖了
美國人從此開始提倡減少攝入飽和脂肪:用人造牛油取代牛油,用加工的粟米油取代橄欖油,低脂牛奶、低脂乳酪等產品大行其道;心臟健康食物譬如穀物日趨風行,因為穀物正位於食物金字塔的底層。
遠端工作增壓力損健康?
不用回辦公室固然有其好處,例如彈性上下班時間、可同時在家照顧幼兒、避免在辦公室中分心。對於在家工作者,更節省了惱人的長途通勤時間。但世事往往不是十全十美。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商法學院企業教育首席講師 Stephanie Russell,於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遠端工作的弊端,包括有可能增加壓力,甚至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