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世界首次就「禁止生物武器公約」達成協議。當時設計和生產生物武器既昂貴又困難。無論是 1977 年懷疑由實驗室外洩引起的蘇聯流感,或 1995 年日本奧姆真理教使用的沙林毒氣,也不曾像流行病般影響全球。但隨著人類研究病毒的科技愈進步,DNA 定序與合成等技術價格迅速下降,像新冠病毒或破壞力更強大的病毒,將可能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產生。
細菌
|共43篇|
酶分解塑膠,可以應用了嗎?
塑膠污染日益嚴重,有人呼籲要從源頭減廢,停用塑膠;有人則提倡做好塑膠回收,以減少塑膠垃圾。傳統的回收塑膠方法是以熱力融化塑膠產品,製成再生塑膠。除此之外,化學家正拆解食塑細菌進食塑膠的秘密,發展以細菌和酶分解塑膠和作工業回收。
細菌點亮法國小鎮
去年,法國小鎮朗布依埃(Rambouillet)疫苗接種中心的等候室內,安裝了一排會發出柔和藍光的圓柱。不久後,這些幽幽的藍光更開始照亮附近綠樹成蔭的廣場,並陸續出現在法國各地。這些藍光燈獨特之處在於其非靠電力發光,而是由細菌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產生。
李衍蒨:屍體彈起及說話?
萬聖節快將到來,縱使今年未必如以往一樣有形形色色的鬼屋,但各種屍體或鬼魂彈來彈去的畫面依然很立體!放眼現實,屍體又真的會這樣驚嚇嗎?
快速分辨病毒與細菌感染,為何是重大醫學突破?
以色列生物科技公司 MeMed 研發出快速分辨細菌與病毒感染的儀器,以人體免疫反應作基礎,為全球首創的突破科技,昨日成功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授權。在疫情肆虐超過一年後,愈來愈多人知道病毒與細菌感染有別,但其實兩者在臨床上素來難以快速分辨,導致抗生素濫用的危機,並加劇「超級細菌」的威脅。
用膠變出雲呢拿味
全球每分鐘售出過百萬個膠樽,當中只有約 14% 得以回收,其餘在使用過後,便完全喪失價值,浪費之餘,也讓塑膠問題日益嚴重。為此,科學家想出了新的解決方法,利用細菌將塑膠廢料轉化成雲呢拿調味料。
抗疫長遠之計:日本加快告別踎廁
日本政府再對東京都等地區發佈緊急事態宣言,但僅靠商戶縮短營業時間,並請市民盡量避免外出,對於阻止疫情擴散,始終只是權宜之計。不少地方政府遂把防疫重點,放在學校及食肆等公共場所的洗手間 —— 因為時至 2021 年,踎廁竟還遍及全國,加快換成有蓋的座廁,成為各地當務之急。
製作殺毒防菌的利器,由改變物體表面開始
現時每年多達 70 萬人死於抗藥症疾病,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令問題更受關注。研究顯示,在中國死於武肺的病人當中,有半數同時感染另一種病原體。而武肺患者常被處方抗生素,令人愈發憂慮此舉會加劇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的問題。科學界正在尋求新的解決方法 —— 把病原體用以傳播的物品表面,轉為對付它們的武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少吃肉,能防疫?
俗語有云「病從口入」,要保身體健康,必須慎選食物。但除了食材本身,其製造與運輸過程亦會影響大眾健康。美國媒體 Vox 指出,工廠式養殖場或為全球疫症的溫床,而包裝過程更為工人帶來病毒爆發的風險。再者,現時美國受疫情所困,肉類供應鏈亦出現問題;要滿足眾人口腹之慾,同時保障公共健康,可以怎麼做?
奧比斯:新型冠狀病毒可經眼睛感染,多戴眼鏡作基本保護
奧比斯義務眼科醫生伍立祺解釋,經飛沫傳播的病毒,可以透過眼睛表面的黏膜進入身體。因此,到人多擠迫的地方時,即使沒有近視或矯視需要,配戴平光眼鏡,亦可以減少眼睛直接接觸飛沫的機會。
從免疫力檢出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當病人發燒時,診症其中一項任務是判斷其屬於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再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療。但臨床上常常無法區分細菌和病毒感染,診斷具挑戰性。如果能夠快速分辨致病的種類,就可以在患者不需要時停止給他們使用抗生素。總部位於以色列的公司 MeMed,就研發出基於免疫的蛋白質特徵的檢測方法。
李衍蒨:The Undead —— 考古不死族(上)
基本上,若在被挖掘的屍體中找到異常現象 —— 不會腐化、血液從口鼻流出 —— 便會被定義為吸血鬼;中國的殭屍則以屍體表徵:如頭髮、指甲變長、屍體有沒有腐化等來斷定。
為甚麼有些人不再沖涼?
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師 David Whitlock 與一般人不同,他已經 15 年沒有沖涼。他解釋:「若身體哪個部位污糟了,只需用清水洗那個部位。」藉此鼓勵人們減少使用沖涼液,讓無害的微生物在身上生長。「衛報」特此撰文,打破人們對沖涼使皮膚乾淨的認知。
免洗衣服:為懶人帶來福音?
香港夏季炎熱、多雨,骯髒的衣服需要每天清洗,但又難以晾乾。大家是否很渴望有一天工作回家後,可以直接倒頭大睡?不同品牌陸續推出免洗衣物,為忙碌的上班族,以及旅行和戶外活動愛好者免除洗衣的麻煩,也能減少浪費水資源。
你敢嘗試以微創機械人洗牙嗎?
現時牙醫主要用傳統的牙科工具,如鐮型刮器,再以超聲波洗牙機清除牙石。最近,一班來自賓夕凡尼亞大學的牙醫、工程師和生物學家,便成功開發了一支能夠有效清潔牙齒的微創機械人軍團,可以精確、深入地消除牙菌斑和牙石,這種技術或會成為牙醫學的新趨勢。
象徵醫生專業的白袍,反而最易威脅病人?
醫生的白袍象徵其專業,在潔白光亮之下,研究卻指出,那反而是細菌的溫床。因為醫護人員的服裝並非像患者所想那樣,經常會洗乾淨。
愈慢愈浪漫:留給 500 年後的科學實驗
2014 年,愛丁堡大學著手研究細菌的壽命之謎。過去多年,關於細菌的壽命,科學家一直無法得出準確說法,只能證實在某些環境下,細菌會加速繁殖,或迅速死亡。假設一切順利,一些細菌樣本將會在遙遠將來解開科學家的疑團,然而,實驗結果非你我甚或當下人類可以見證,人皆渺小,因為,實驗的最終目標設在 2514 年。
萬能疫苗:為何不能「一招了」?
疫苗堪稱醫學界最大進步之一,它消滅了天花,令小兒麻痺症幾近絕跡,預防結核病、乙型肝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肺炎球菌感染、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等病症的兒童疫苗,也大幅減低嬰孩夭折率。但為何時至今日,我們仍未有萬能疫苗,讓人注射一種就能抗百病?「紐約時報」發現,錢是一大原因,但非唯一問題。
豬仔要加速成長,就難以擺脫抗生素?
人口不斷增長,每多一個人,就多一張吃飯的嘴。要應付人類口腹之慾,養豬行業早已從小規模、低密度的飼養方式,轉為集約式飼養。而飼料中加入抗生素,是集約式飼養下保持豬隻健康生長的法寶。但除了人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問題亦困擾豬隻健康,反而令其腸道無法抵禦細菌感染。
用太多萬用清潔劑,兒童會超重?
保持家居清潔,定期消毒殺菌是重要一環,但過度殺菌,對自小在缺乏細菌環境中成長的兒童之影響,已逐步浮現。英國早前便有研究認為過於乾淨的無菌環境,令幼兒更易患上白血病。最近更有研究指出,頻密使用多用途家居清潔劑,可能會改變腸道內的細菌,增加兒童超重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