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肉,能防疫?

A+A-
圖片來源:ANGELA WEISS/AFP via Getty Images

俗語有云「病從口入」,要保身體健康,必須慎選食物。但除了食材本身,其製造與運輸過程亦會影響大眾健康。美國媒體 Vox 指出,工廠式養殖場或為全球疫症的溫床,而包裝過程更為工人帶來病毒爆發的風險。再者,現時美國受疫情所困,肉類供應鏈亦出現問題;要滿足眾人口腹之慾,同時保障公共健康,可以怎麼做?

由 H5N1 到武漢肺炎,不少大規模瘟疫都由動物傳人,可見傳染風險不止於野味市場。工廠式肉類養殖場供應全球 9 成肉食,過千隻動物擠在缺乏陽光空氣、不衛生的環境中摩肩接踵,天天吸入廢料燃燒後釋出的阿摩尼亞,本就很難活得健康;而在物種基因單一的環境下,病毒一旦蔓延,就勢不可擋。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都明白這個風險。聯合國糧農組織在 2013 年的報告甚至形容,牲畜健康是全球健康鏈中最弱的一環。無論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都是肉類工業化所帶來的風險。曾為禽流感著書的 Michael Greger 不諱言:「如果想製造全球大流行瘟疫,就興建更多工廠式農場。」

以 H5N1 為例,雖然傳人機率不高,一旦感染,死亡率卻高達 60%。這種病症從 1997 至 2006 年一直肆虐,而一些在美國找到的病原體,更源自中國的家禽農場。進化生物學家 Rob Wallace 如此形容病原體的運作:「當病原體入侵宿主後,便需要確保在其死亡前找到下一個歸宿。一般而言,病原體繁衍速度愈快,宿主愈有可能在找到下個去處前病死,所以如何演化都總有個限度。但若有 15,000 隻火雞或 250,000 隻雞擠在一起,傳播力就可謂無遠弗屆。這亦會加速病原體的演化與重組 —— 總有一些變種會特別致命。」

一旦染病,抗生素是其中一種主要療法。不少肉農靠抗生素確保牲口活命,但即使很少的劑量,亦能加快細菌變種,甚至形成抗藥性。CDC 更在去年宣佈,後抗生素時代已經到來 —— 每 15 分鐘,就有一名美國人死於具抗藥性的感染。一旦出現人傳人現象,另一場全球細菌大瘟疫便一觸即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 Robert Lawrence 表示,與中國的活家禽市場模式相比,工廠式農場爆發病毒性疫症機率相對較少,感染抗藥性細菌的機率卻更大。

在武漢肺炎肆虐的年頭,肉品工業的弊端更清晰可見:除了食安問題,亦被質疑供應穩定與否。在美國,商業農場除了把動物擠在一起,亦把工人擠在一起 —— 在有過百名肉廠員工確診的情況下,持續產肉引發道德爭議,但人們總得需要食物。為農場引入不同物種、建立小農場等方法未能於一時三刻完成,但大眾對食物供應不足的憂慮卻相當緊急。面對肉類供應不足,Wendy’s 等連鎖店甚至要把某些產品下架

於是,美國人開始改為購買植物製素肉。根據尼爾森的市場調查,人們對植物肉的需求比去年同期急增 278%。行業巨頭 Impossible Foods 的產品目前已在全美 1,700 家店舖有售,比今年初的 150 家增長超過 10 倍。另一品牌 Beyond Meat 亦表示在單一星期股價上升 41%,更預計此強勁勢頭將會持續。如 Impossible Foods 代表 Rachel Konrad 所言:「無論時勢如何,人們總愛吃牛肉。但現在因為武肺或其他原因,人們總算開始發現動物養殖業之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