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台海危機升溫,在日漸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之下,美國大力推動「友岸外判」政策,希望與盟國就重點高端產業,建立一條龍生產線,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近日,世界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台積電)就加大在美國的投資,於亞利桑那興建新廠房,其於當地投資總額將達到 400 億美元。
工廠
|共32篇|
「友岸外判」:美國式的「一帶一路」?
為了控制地緣政治風險,美國政府近月提出「友岸外判」(Friendshoring),把生產線轉移到意識形態相近的國家,但受到不少學者爭議。
製造大國的青壯年,開始拒絕到工廠工作
中國生產的商品佔全球消費量的 3 分之 1,但據路透社報道,基於普遍教育水平提高,「躺平」風氣日盛、工廠工作條件欠佳等因素,現在中國青壯年已不再優先選擇到工廠工作。這個趨勢令勞動力更加短缺,製造商也苦無對策。
【香港道別式】年月的淬鍊 面臨收地的悦和醬園
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悦和醬園正正位於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餘下階段發展的工程範圍,預計清拆日期約為 2023 年或以後。面臨收地,已有 80 年歷史的香港老醬園或會停產,甚至停業。面對命途多舛,第三代負責人龐中衡(Jack)仍然努力不懈,四出尋找搬廠的可能。
【香港道別式】心血結冰 德保雪粒被收地
隨著北部都會區發展,多個本地傳統鄕郊工業正面臨收地威脅,包括日前我們採訪過的「志記鎅木廠」。今集「香港道別式」我們就前往了解「德保雪粒」的日常運作,以及收地對工廠以至整個社會的影響。
後疫情的越南,正磨拳擦掌爭奪外資
現時,世界各國的抗疫政策依然南轅北轍,分為「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大陣營。這種政策差異,可能會造成經濟洗牌,有輿論就認為新加坡會藉此搶佔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個東盟強國越南,早在今年 3 月就宣佈全面開關,一步一步向世界工廠的地位邁進。學術平台「東亞論壇」的評論,就分析越南如何磨拳擦掌爭奪外資。
北韓國產啤酒,原來歐洲「進口」?
北韓的「朝鮮中央通訊社」最近發表報道,慶祝大同江啤酒廠營運 20 年。文中強調酒廠是在「金正日主席的關懷下建造」,目的是「為人民生產最優質啤酒」。兩代領導人金正日及金正恩更曾多次到場參觀,鼓勵員工繼續提升啤酒的風味。大同江啤酒的確廣受歡迎,但北韓人卻不知這種獨特風味源自歐洲。
呂嘉俊:米香河粉未成絕響
河粉真是令人又愛又恨!愛它幼滑細薄,不黐不黏,略帶煙韌,入口富米香,用來做魚蛋粉、越式牛肉河、乾炒牛河,各有特色。恨它質素飄忽,有時膠質重、沒米香,厚厚實實。為甚麼河粉會時好時壞?即使是同一間店,同一家粉麵廠,為何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質感和味道呢?
越南設廠:歐洲企業為何離開中國?
地緣政治衝突,加上成本高漲,很多本在中國落腳的歐洲企業,如今另覓設廠之地。「德國之聲」報道,云云亞洲國家中,越南沒因兩年疫情而經濟收縮,世界銀行更預計今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約 5.5%。這令當地被看高一線,成為理想的生產線副選。不過,在華投資的吸引之處仍無法忽略。
【烏克蘭戰爭】馬里烏波爾最後堡壘:鋼鐵廠
俄羅斯早前聲稱,已控制烏克蘭沿海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但情報消息指,依然有烏軍負隅頑抗,最後據點是東南部的鋼鐵廠 Azovstal Iron and Steel Works。該處為歐洲最大型冶煉廠之一,擁有龐大的地下碉堡,近千名平民婦孺還在地底避難。
義烏:日本百円商店之鄉
百物騰貴加上日元貶值,百元均價店在日本變得更為重要。只是「100 日元」這個劃一價格,本為業界龍頭 Daiso 在 45 年前定下,這類商舖卻能死守此價至今,則仰賴中國浙江省義烏市的廉價批發。NHK 新聞節目「現代焦點」派員實地採訪,了解此城怎樣成為「百円商店之鄉」,疫症之下又有甚麼改變。
Ryan Fung:綠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但在這個仍未以低成本煉出綠色鋼鐵的過渡時期,中國這個「鋼鐵出口大國」,隨後也會繼續壓抑鋼鐵產能:出口賺不了多少錢,反而消耗了能源,把污染和碳排放留給自己,得不償失,相信中國今年整體鋼鐵供應會低於去年。而疫情若無明顯惡化,鋼鐵、鐵礦石等資源價格在未來一、兩年,也只會愈來愈高。
創新與競爭法:美國制霸科技戰的重要板斧?
中美新冷戰愈演愈烈,兩國在一些關鍵領域上正面交鋒,特別是科技研發。今年 6 月,美國參議院跨黨派大比數通過「創新與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授權聯邦政府動用約 2,500 億美元撥款,提升美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製造等各高端技術的競爭力。哈佛大學的創科政策專家 Julia Voo 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該法案會發揮甚麼作用。
失敗的氣泡:越南工廠篇
越南工業區近月爆疫,為全球運動鞋及智能電話供應帶來風險。當地政府已下禁令,要工廠選擇讓工人留在廠區不得外出,或是直接關閉工廠。傢具公司 Truong Thanh Furniture 就選擇前者,幾個星期以來,倉庫內 200 多名員工都留在工廠工作及生活,極少與外界接觸。但防疫措施難以達至滴水不漏,病毒仍經由送貨司機傳播,「工廠 Bubble」就此失效。
保護全球的外科手套生產商,卻保護不了自家勞工
全球最大橡膠手套生產商「頂級手套」(Top Glove)在疫症中獲取破紀錄的利潤,但近日「紐約時報」專文指出,在其生產防護手套的馬來西亞廠房,卻有數千名廉價外來勞工未受保護,在惡劣環境中工作,更因此染上武漢肺炎。
杜林普下台也改變不了:全球供應鏈撤出中國
即便拜登宣告獲選,白宮紛擾仍未歇。牽動世界局勢最深的美中關係,在過去四年杜林普主義的雷厲風行下,短期內也幾乎不可能全面倒轉,加上疫情毫無和緩跡象,兩大因素夾擊,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仍徬徨在「向東(中國)走、向西(美國)走」的十字路口。
後疫情時代,日本製造大廠的數碼轉型求生術(下)
綜合化學大廠三菱化學控股,早在 2017 年 6 月成立數碼轉型小組,更找來曾經在日本 IBM 負責雲計算(cloud computing)事務的岩野和生擔任數碼總監;另一家產銷模具、工廠自動化(FA)零件的三住(Misumi)集團,一共花費了 30 年採用數碼技術,確立全新的製造形態,創立機械零件訂購服務「meviy」。
後疫情時代,日本製造大廠的數碼轉型求生術(上)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徹底改變原本的產業結構。當人與人的接觸被迫降低,遙距溝通與協作成為常態,對傳統勞力密集的製造業來說,就必須思考如何數碼轉型。
少吃肉,能防疫?
俗語有云「病從口入」,要保身體健康,必須慎選食物。但除了食材本身,其製造與運輸過程亦會影響大眾健康。美國媒體 Vox 指出,工廠式養殖場或為全球疫症的溫床,而包裝過程更為工人帶來病毒爆發的風險。再者,現時美國受疫情所困,肉類供應鏈亦出現問題;要滿足眾人口腹之慾,同時保障公共健康,可以怎麼做?
陶傑:後武肺格局
武漢肺炎全球化,西方才驚訝由中國深度參與之後的「全球化」,一旦中國因素停頓,對西方的經濟破壞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