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早前聲稱,已控制烏克蘭沿海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但情報消息指,依然有烏軍負隅頑抗,最後據點是東南部的鋼鐵廠 Azovstal Iron and Steel Works。該處為歐洲最大型冶煉廠之一,擁有龐大的地下碉堡,近千名平民婦孺還在地底避難。
工廠
|共23篇|
義烏:日本百円商店之鄉
百物騰貴加上日元貶值,百元均價店在日本變得更為重要。只是「100 日元」這個劃一價格,本為業界龍頭 Daiso 在 45 年前定下,這類商舖卻能死守此價至今,則仰賴中國浙江省義烏市的廉價批發。NHK 新聞節目「現代焦點」派員實地採訪,了解此城怎樣成為「百円商店之鄉」,疫症之下又有甚麼改變。
Ryan Fung:綠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但在這個仍未以低成本煉出綠色鋼鐵的過渡時期,中國這個「鋼鐵出口大國」,隨後也會繼續壓抑鋼鐵產能:出口賺不了多少錢,反而消耗了能源,把污染和碳排放留給自己,得不償失,相信中國今年整體鋼鐵供應會低於去年。而疫情若無明顯惡化,鋼鐵、鐵礦石等資源價格在未來一、兩年,也只會愈來愈高。
創新與競爭法:美國制霸科技戰的重要板斧?
中美新冷戰愈演愈烈,兩國在一些關鍵領域上正面交鋒,特別是科技研發。今年 6 月,美國參議院跨黨派大比數通過「創新與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授權聯邦政府動用約 2,500 億美元撥款,提升美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製造等各高端技術的競爭力。哈佛大學的創科政策專家 Julia Voo 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該法案會發揮甚麼作用。
失敗的氣泡:越南工廠篇
越南工業區近月爆疫,為全球運動鞋及智能電話供應帶來風險。當地政府已下禁令,要工廠選擇讓工人留在廠區不得外出,或是直接關閉工廠。傢具公司 Truong Thanh Furniture 就選擇前者,幾個星期以來,倉庫內 200 多名員工都留在工廠工作及生活,極少與外界接觸。但防疫措施難以達至滴水不漏,病毒仍經由送貨司機傳播,「工廠 Bubble」就此失效。
保護全球的外科手套生產商,卻保護不了自家勞工
全球最大橡膠手套生產商「頂級手套」(Top Glove)在疫症中獲取破紀錄的利潤,但近日「紐約時報」專文指出,在其生產防護手套的馬來西亞廠房,卻有數千名廉價外來勞工未受保護,在惡劣環境中工作,更因此染上武漢肺炎。
杜林普下台也改變不了:全球供應鏈撤出中國
即便拜登宣告獲選,白宮紛擾仍未歇。牽動世界局勢最深的美中關係,在過去四年杜林普主義的雷厲風行下,短期內也幾乎不可能全面倒轉,加上疫情毫無和緩跡象,兩大因素夾擊,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仍徬徨在「向東(中國)走、向西(美國)走」的十字路口。
後疫情時代,日本製造大廠的數碼轉型求生術(下)
綜合化學大廠三菱化學控股,早在 2017 年 6 月成立數碼轉型小組,更找來曾經在日本 IBM 負責雲計算(cloud computing)事務的岩野和生擔任數碼總監;另一家產銷模具、工廠自動化(FA)零件的三住(Misumi)集團,一共花費了 30 年採用數碼技術,確立全新的製造形態,創立機械零件訂購服務「meviy」。
後疫情時代,日本製造大廠的數碼轉型求生術(上)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徹底改變原本的產業結構。當人與人的接觸被迫降低,遙距溝通與協作成為常態,對傳統勞力密集的製造業來說,就必須思考如何數碼轉型。
少吃肉,能防疫?
俗語有云「病從口入」,要保身體健康,必須慎選食物。但除了食材本身,其製造與運輸過程亦會影響大眾健康。美國媒體 Vox 指出,工廠式養殖場或為全球疫症的溫床,而包裝過程更為工人帶來病毒爆發的風險。再者,現時美國受疫情所困,肉類供應鏈亦出現問題;要滿足眾人口腹之慾,同時保障公共健康,可以怎麼做?
陶傑:後武肺格局
武漢肺炎全球化,西方才驚訝由中國深度參與之後的「全球化」,一旦中國因素停頓,對西方的經濟破壞之深。
對中國孤注一擲的蘋果
蘋果公司旗下產品,大都印上「加州設計,中國製造」的標示。然而「華爾街日報」報道指,蘋果一直以來對「中國製造」過分依賴,加上最近武漢肺炎疫情的打擊,已令投資者感到不安。
日本大停業時代,中小企業浮生之道
日本的大停業時代已經揭開序幕,但中小企業不只是大企業的夥伴,也是支撐底層競爭力的基礎。若一個國家自認已不需要中小企業,終究連未來發展也會一同失去。
武漢肺炎將衝擊工廠停業?日本經驗或可參考
武漢肺炎疫情的高度不確定性,已經對世界經濟造成威脅。首當其衝的,就是勞動生產的第一線:工廠與公司。中國提前延長農曆新年假期,目的就是避免頻繁的人口移動以及高度密集的工廠環境使疫情再次失控。然而,任誰也不敢保證最後會否迎來一波大停業潮。若果真如此,日本近年的經驗或可作為參考。
繼越南之後,印度正從中國吸走大品牌
中美取得口頭上的「第一階段」協議,局勢雖有放緩跡象,但變數仍然難料,加上中國製造的通訊工具存在安全危機,使其他可提供低成本生產的亞洲國家乘時而起。繼越南之後,印度正努力令蘋果(Apple)等大品牌產品轉到當地生產。總理莫迪承諾建立更開放的監管制度並簡化稅制,改變當地營商形象,以吸引手機製造商。
日本啟動「好久不見」計劃,Casio、資生堂回鄉建新廠
當中美貿易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外商紛紛撤出中國,避免被掃到颱風尾,杜林普也順勢喊出「製造業回歸美國」的口號,此時的日本,也悄悄的在進行一場「好久不見」計劃。
護瞳行動:為晦暗的工廠滲進光
現代工廠帶給工人的傷害,罄竹難書。工廠裡的灰塵、化學品、昏暗的燈光和噪音,均令工人每天都承受著難以磨滅的傷害。勞工團體年復年大聲疾呼,消費者手中的成品仍然充滿血淚。Mossamut 是孟加拉製衣廠的女工,16 歲便開始在工廠工作,已經 7 年了。天天對著衣車「唧唧復唧唧」,Mossamut 下班的時候經常感到頭痛,視力變得模糊,甚至流淚。她說︰「我愈集中精神工作,視力便變得愈差,頭變得更痛。」
下町工廠黃昏:東京的後工業化
對比明治大正工業高速發展的年代,現今關東地區尤其東京的製造業已經嚴重衰落。曾經令昭和日本引以自傲的下町工廠,雖然未至於絕種,但數量無疑逐年遞減。這與工廠本身的技術能力無直接關係,而是與日本高經濟成長期往後的產業結構、乃至外圍的經濟環境相關。
鄭立:廠佬 —— 搞血汗工廠是因為薪水賤過電費
早在我小時候,或者更早有些人搞共產主義甚至工業革命的時候,早已有人說在未來的 21 世紀,因為機器的生產力愈來愈強,它們會取代人類做苦工,然後人類不再需要工作這麼多時間。但當我們真的去到 21 世紀了,機器真的變先進了,可是,我們的勞動時間有減少嗎?沒有,那些厭惡性工作機器都處理了嗎?我建議你走到附近的公廁,然後問問裡面洗廁所的那位仁兄,他是不是機械人,結果廁所還是人類洗的。勞動和厭惡性的工作,還是我們人類做的,到底為甚麼會這樣?只要玩玩這個叫「廠佬(Power Grid: Factory Manager)」的遊戲,你就會知道為甚麼了。
鄭立:巴士阿叔——你有壓力,我有壓力
這個遊戲的英文名稱叫作 BRASS,以粵語譯名為巴士。至於在遊戲的封面,很明顯你見到一個阿叔,所以就叫作「巴士阿叔」。當然你也可以叫其官方譯名「工業革命」。這遊戲就是各種產業之間互相創造供需,考的是「投機」,你大量建設同一種東西,就會產生供應壓力會滯銷,但同時也會產生需求壓力。正所謂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未解決。誰解決這些壓力就可以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