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

|共9篇|

印度霧霾:人工降雨能解決空氣污染?

印度霧霾年復年,每年踏入冬季,空氣污染問題加劇,當局便關閉學校、限制交通和禁止建築,並用噴水車來沖走空氣中的污染物,仍不見成效。近來當局計劃首次利用雲播種(cloud seeding),即人工降雨,以改善霧霾問題。人工降雨技術常用於應對乾旱,具體做法和成效如何?

人類產生的「氧化場」,皮脂影響空氣質素

臭氧是一種主要存在於臭氧層、氧化力極強的氣體,不但能阻擋紫外線,還有淨化和殺菌作用。在室外,空氣中各種污染物除了會被雨水沖走,還會經紫外光與臭氧和水蒸氣發生的氧化作用而獲淨化。最近「科學」雜誌發表一項研究,指出即使於室內,人類在自身周圍也會形成氧化場,對室內空氣質量和健康均有影響。

打瞌睡不是你的錯,元兇是二氧化碳?

你是否有過以下的經歷:上課或辦公時總昏昏欲睡?躺在床上卻愈睡愈累?出現這些情況,或許不是因為你懶,而是與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有關。近日一個在期刊 Nature Sustainability 發表的科學研究發現,即使是低濃度的二氧化碳,也會對我們的認知表現、腎臟、血管和骨骼健康造成影響。

綠色和平:政府小修小補空氣質素指標 罔顧公眾健康

香港的空氣看似不俗,惟一切其實只屬假象。「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是法定標準,政府有責任確保各種空氣污染物的濃度達標。但原來即使達標,也不等於香港人正呼吸清新的空氣。因為政府退而求其次,現時最嚴謹的準則乃世衞指引,而香港政府對於部分空氣污染物卻採取較低水平的標準。本地法例規定政府須每隔 5 年檢討空氣質素指標,今年正值檢討年,政府應把握機會為著市民健康,提升香港空氣質素至國際水平。

從文學到科學的「空氣」

大自然實際存在的大氣(atmosphere),成分可以拆解,能夠以化學公式表達,以精密儀器量度;但在文學作品中,氛圍(atmosphere)乃透過人物、情節、場景的敘事技巧而來,來自既不明確亦不顯露,無法以普通感官去拿捏的情緒或聲音。但兩者相比,是否真的兩個不同課題?正如馬克思在 1867 年所說:「在科學發現了空氣中的氣體成分後,它本身就再無法改變了。」然而,在文學和語言習慣中,它所延伸的那種難以準確表達的情緒想像,時至今日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