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空間仍是武肺溫床,鮮風換氣是關鍵?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香港政府要求提供堂食的食肆於 4 月底前,把座位間的鮮風輸送量提升至每小時換氣至少 6 次。早於去年中,已有學者強調室內通風是傳播病毒的關鍵,包括香港大學的工程學系團隊

今年 3 月,世界衛生組織就武漢肺炎發佈改善通風的路線圖,文件提出具體目標和措施,讓企業和其他地方可以藉改善通風,減低室內傳播武漢肺炎的風險。但是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建築工程師 Philomena Bluyssen 認為,還要下更多工夫。她指:「世衛組織的準則屬於最低要求。」「自然」期刊報道,包括 Bluyssen 在內,有專家批評衛生當局未能為人們提供清晰的指引,使室內空間更安全。

在疫情爆發之初,世衛一度發佈訊息指武肺並非經空氣傳播。在世界衛生組織宣佈 COVID-19(武漢肺炎)為全球衛生緊急狀態的兩個月後,即去年 3 月,世衛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上發表公共衛生資訊,稱「事實:#COVID19 不是空氣傳播的」。 但其後有證據迅速證明,該病毒確實是通過空氣傳播。

對於世衛姍姍來遲的批評一直存在,包括香港大學建築環境工程講座教授李玉國。他對世衛組織和其他衛生部門花了這麼長時間感到失望:「如果我們早日認識到病毒乃經空氣傳播,就能拯救很多人」。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大氣化學家 Jose-Luis Jimenez 批評,世衛組織和其他衛生當局未能明確優先考慮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措施,以減少感染武肺的可能:「他們沒有強調其重要性。」Jimenez 認為世衛組織需要明言,「事實就是,它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去年 3 月,世衛發佈資訊,稱武漢肺炎並非經空氣傳播。 圖片來源:WHO/Facebook

到今年年初,眾多專家再對通風問題提出擔憂,數百名公共衛生專家、科學家、工程師和職業健康專家簽署公開信,呼籲加拿大、美國、澳洲、哥倫比亞和英國的政府官員要解決室內空氣質量差等問題。

Jimenez 表示,問題之一在於政府和企業仍在消毒表面上花費巨資,然而已有證據表明,武漢肺炎病毒很少會通過被污染的表面傳播。相比之下,少有國家在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方面花費功夫。「如果我們用現在一半的精力去消毒,然後將其放在通風處,(效益)將十分巨大。」

科學家們其中一個主張,是以 CO2 濃度作為通風是否足夠的粗略衡量標準。因為當呼出攜帶病毒的氣溶膠時,CO2 也會同時被釋出。Jimenez 指,當通風不良時,CO2 會與病毒一起積聚。據 Jimenez 和其他合作的專家發現,隨著室內 CO2 濃度升高,感染武肺的風險也會增加。

Jimenez 說,設定明確的 CO2 限值,將有助於確保通風充足,以降低感染風險。據他的研究工作顯示,一般而言,700ppm 會是較好的界限標準,而在人們會呼出更多空氣的場所,例如健身室和體育館等,則應該有更低的界限值。

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 CO2 監測儀案可行。物理學家 Christian Kähler 直指:「CO2 和病毒之間沒有關聯。」他在德國慕尼黑聯邦武裝大學研究氣溶膠的產生和動力學。他表示,若 CO2 含量低,反而會給人一種錯誤的安全感。

世衛組織建議,醫院每小時換氣的最低速率為 6 至 12 次(1 次代表替換房間中的全部​​空氣),以防止病原體在醫療機構中傳播,其他場所的換氣率則可以降低。一份尚待同行評審的研究,建議教室每小時要進行 3 到 8 次換氣,才能使該空間的病毒繁殖數低於 1。

提升換氣率有多種方法,最簡單的就是開窗讓空氣流通。「自然」期刊報道提到,據一項預印研究顯示,至少要有 3 分之 2 的時間在有窗戶對流的情況下,其通風效果才會相當於其他換氣和空調系統。

較佳的方法的就以機器換氣,這能將室內受污染的空氣替換成無病毒的乾淨鮮風。可是,現時全球許多建築物和課室出於節能,並非使用百分百鮮風替換系統,鮮風比率通常只有大約 2 成。假如現時更換更強的換氣系統,意味著他日在疫情消退,便要再度更換系統。李玉國認為,更佳的方法是在室內遏制風險較高的行為,例如不要喧嘩、不要唱歌和不要跑。

長久以來,室內空氣質量往往都不如理想。即使現時武漢肺炎疫情未退,研究人員已寄望在下一次大流行期間,甚至在沒有重大疫情爆發的時候,人們仍能注重通風所來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