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 9 月 7 日晚遇上罕見雨災,天文台錄得有紀錄以來最高雨量,政府更形容是「500 年一遇」。其實「N 年一遇」是描述極端天氣的國際標準,罕見程度相當於多少年,背後有嚴格的機率計算,但極端天氣頻仍,正使得原來的參考數據失效。近年有研究按氣候變化提出修正,發現「100 年一遇」洪災,在部分地區或可變成「8 年一遇」。
天氣
|共40篇|
晝伏夜出:酷熱下的新生活模式
今夏美國各地錄得破紀錄高溫,日間天氣熱到令人難以忍受。部分人開始晝伏夜出,在凌晨時分醒來,把購物、運動甚至工作等日常活動,從白天推遲到較涼快的晚上才做,藉此避過烈日的煎熬。這種生活模式令深夜不再荒涼,還促使政府及企業調整設施及服務營運,創造出有別於尋歡作樂的夜生活經濟。
如何為愈來愈熱的未來做好準備?專家:運動
熱浪已成為人類無法避免的災害,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躲於冷氣房中,免受炎熱煎熬。坎培拉大學體育運動研究所教授 Julien Periard 及蒙特利爾大學心臟病研究所博士後 Thomas Deshayes 於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共同撰文,分析人們要如何改變生活方式,身體才能抵禦氣溫持續上升的日子。
有紀錄 20 年來最高溫,南美洲的冬天正在消失
南美洲正值冬季,但智利、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國家近日多次錄得破紀錄高溫,上週初安第斯山脈地區更一度超過攝氏 38 度。氣象歷史學家 Maximiliano Herrera 指這片大陸「正經歷全球從未見過的極端事件」,並且「改寫所有氣候著作」。而氣候變化之下,這種異常有可能會更常出現。
天氣太熱有假放,伊朗人反而仲嬲
全球熱浪持續,天氣熱得不想踏出家門半步,伊朗多地近日溫度升至攝氏 40 度,伊朗政府因應酷熱天氣,8 月初全國放假兩日。突然有假放、可以居家避暑,人們卻似乎不太高興。不少伊朗人將突如其來的假期歸咎於電網不穩和天然氣短缺,不滿政府無心解決問題,令民眾繼續受苦。
人工反射陽光有效解溫,為何至今無法實行?
全球暖化,極端高溫天氣頻率增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案?太陽地球工程一直備受科學界討論,遮暗陽光可能是扭轉氣候問題方法之一,但具體如何運作?既然地球工程的方法能改變全球暖化的趨勢,為何仍有人反對?
美國將極端高溫列為「災難」可行嗎?
全球正在經歷有記錄以來最熱的 7 月,極端高溫造成的死亡數字持續增加,幾乎比其他自然災害的死亡人數總和更多,但各地政府是否會像應對颶風和洪水一樣應對潛在致命的高溫風險?答案是還沒有。在香港,我們看到天文台在酷熱天氣警告中增設「極端酷熱」級別警惕市民,另一邊廂,美國社會有聲音要求將極端高溫列為「災難」應對。
【好熱呀】數字一樣高,為何感覺更熱?
面對氣候變化,香港天文台今年新增了「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當氣溫到達攝氏 35 度或以上時,就會發出警告。5 月 30 日全港氣溫普遍達 35 度,部分地區如上水及赤鱲角更一度錄得 37 度以上,香港天文台便首發「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而且連發兩天。布里斯托大學氣候科學專家就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不同地區的體感反映為甚麼會有差異。
酷熱難耐,已經是人口移民的理由
近日天氣酷熱難耐,勞工處發出「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引起不少討論,但氣候研究學者所爭論的,是面對全球不斷升溫的趨勢,究竟酷熱是否已經構成移民的因素?
巴黎奧運:沒有冷氣的選手村,真可行嗎?
2024 年奧運將於法國巴黎舉行,為貫徹低碳理念,當地正於興建設施的過程中採用低碳建築技術。巴黎奧委會計劃在選手村採用一種冷卻系統,就像羅浮宮去年應對酷熱天氣所使用的系統一樣。有金牌得主支持這類可持續發展計劃,但亦有人始終擔心,沒冷氣的選手村會否太熱。
中國乾旱,上天下地覓水
中國今年遭逢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熱浪,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公佈的氣象監測圖顯示,新疆北部、青藏高原至上海多個地區,均出現輕度至最高級別乾旱。旱情對長江流域影響尤為嚴重,中國媒體報道,各地政府已設法抗旱及保障秋收。其中,湖北省及長江其他地區就計劃派飛機「播雲」(cloud seeding)人工增雨。雖然播雲可能帶來雨水,但這項技術也有一定爭議;而地下水長期透支,也難以保證未來能安然渡過缺水危機。
為何科技再發達,天氣仍然不似預期?
風雲變色,本就難測。但隨著科技發達,我們愈來愈受不了無法提早看透氣象。每逢颱風季節,香港天文台就頻遭指責;上月中,熱浪未如預報般侵襲德國,同樣引起議論;早前匈牙利國慶日未出現預期中的暴雨,更令氣象局長因使煙花取消而遭革職。為何時至今日,天氣依舊不似預期?「德國之聲」向多名專家尋求答案。
為何英國在乾旱過後,更可能面臨洪水風險?
英國剛錄得自 1935 年以來最乾旱的 7 月,經歷了持續數週的炎熱乾燥天氣之後,部分地區宣佈乾旱;近日英國多處出現的傾盆大雨,足以解燃眉之急嗎?英國氣象局指,強降雨和雷暴不但無法為乾燥的土壤補充水分,更可能引發山洪暴發。
87 年來最乾旱的 7 月,如何衝擊英格蘭農業?
提到英格蘭,特別是倫敦,很多人會想起總是下著毛毛細雨的畫面。然而於上月,當地遇上自 1935 年以來最乾旱的 7 月,平均降雨量僅 46.3 毫米,其中 13 個郡降雨量更破歷史新低,情況比 1976 年的大旱災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克蘭菲爾德大學水資源管理學家 Tim Hess 和 Ian Holman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講解這次旱災規模,以及英格蘭農業如何受衝擊。
綠色和平:酷熱天氣襲全球,別看輕已上升的約 1.2°C
海洋多一滴水可能微不足道、樹林少一塊樹葉可能沒有人會察覺,但這個「多一個唔多,少一個唔少」的概念,並不能套用於全球溫度之上。皆因一度之差,可以是天淵之別,造成人命傷亡。工業革命至今,氣候變化令全球溫度上升了約 1.2°C,已令全球出現愈來愈頻密及嚴重的極端天氣。
唐明:他們心裡都有一個秦始皇
許多自視道德高尚、滿腹學識的所謂精英,心中就是按捺不住要管理和控制其他人,甚至是所有人的衝動。為甚麼?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最高瞻遠矚的,認為自己就是智慧和真理的代表。無論是不開冷氣,還是按需分配的計劃經濟,在他們之下,大多數的普通人,所謂的「老百姓」都很蠢,而且道德低下,需要管起來。
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前景十分悲觀
聯合國轄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詳細報告,論證氣候變化如何威脅全球,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扼要整理出當中五點。
【圖解】香港和德州囚權的距離
香港 5 月份的熱夜數目已打破近 140 年紀錄,關注囚權組織「石牆花」指,監獄比牆外世界更熱,並發起聯署,要求懲教署改善監獄酷熱環境。有人認為,囚室無冷氣是常識,質疑熱到暈只是某些在囚人士不適應。與此同時,在美國德州,囚室應否安裝冷氣已是討論多年的議題。
天打雷劈:地球生命孕育自閃電雷擊?
生命如何在地球出現,科學界一直未有確切答案。美國耶魯與英國列斯大學最新研究則發現,早期地球長年雷電交加,10 億年間持續與地面礦物質產生化學作用,或因此創造出生命的種子。
夏天溫度上升,疫情真的退散?
武漢肺炎疫情愈趨嚴峻,在中國以外迅速擴散。疫情何時終結、回復正常生活,大概是不少人的疑問。此前有意見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會像流行性感冒一樣,隨春季來臨而消退。但許多科學家表示,冠狀病毒在溫暖氣候下的表現未明,要下此定論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