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攝氏 1.1 度。世界各地都引發了洪水、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日本在防災與抗災的技術與商業應用,正不斷受到關注。日本不僅大型企業,連新創公司也都已準備好將防災相關產品和服務,致力拓展到海外。
天災
|共85篇|
在印尼,防洪管理是一個政治問題
在 2021 年,洪災成為印尼頭號自然災害,短短一年發生 788 宗事故;與其他自然災害如山崩、颶風、乾旱、森林大火和地震不同,過去十年當地洪水事故次數明顯增加。荷蘭萊頓大學政治學者 Yogi Setya Permana 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防洪管理如何成為複雜的政治問題。
時至今日,科學家仍未能準確預測地震何時發生
9 月 8 日,摩洛哥發生 6.8 級地震,是當地至少 120 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超過 2,800 人死亡。如此強烈的地震在北非甚為罕見,但即使在經常發生地震的地區,仍難免傷亡嚴重。近日美國新聞網站 Vox 就整理了有關測量地震的最新資訊。
Ryan Fung:海葵反思(下)—— 香港需交出緊急氣候行動方案
針對氣候適應方面,香港應進行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了解本港在面對氣候變化時的脆弱性和承受能力,這將有助於制定相應的氣候政策和措施,確保城市能夠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影響。
利比亞水災: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北非國家利比亞遭風暴「丹尼爾」吹襲引發暴雨,東部港口城市德爾納(Derna)嚴重水災,橋樑倒塌、電線斷落,街上躺滿屍體,死亡人數迄今已過萬,當局估計全國可能多達 1 萬人失蹤,洪災規模在利比亞前所未見。但當地人要應對的不僅是自然災害,數十年來的衝突、東西部政治分裂,如何加劇洪患,使利比亞陷入災難境地?
Moyashi:關東大地震 100 周年
1923 年 9 月 1 日,日本南關東對出海溝移動,引發震級高達 7.9 的大地震,俗稱「關東大地震」。地震發生後,許多流言在口耳相傳下不脛而走,關東一帶開始流傳朝鮮人、中國人與共產主義者趁亂姦淫擄掠、放置炸彈、往井水投毒等等。草木皆兵的混亂環境裡,恐懼和不安加速了流言的傳播,使許多人信以為真,警察和地方民兵團搜刮外國人,先下手為強把他們殺死。
Ryan Fung:氣候危機下,電費加價,保費也加價
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之前提到「電力公司導致美國山火,最後市民埋單」,天災頻頻,承擔後果的原來又是資本主義下「食物鏈的最低層」,而原來消費者除了要繳交多一點電費,未來或許還需要付多一點錢給保險公司,與外界認知的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全球天災四起,將改變旅遊業生態
很多港人都趁暑假「報復式」外遊,但今夏全球災難四起,斯洛文尼亞、奧地利和挪威遇洪災,希臘、法國、加拿大和夏威夷則先後發生火災。成千上萬遊客被迫撤離,但德國「明鏡」雜誌指出,旅遊習慣不會在短期改變,例如大家還是喜歡到希臘度假打卡,但長遠而言,地中海旅遊勝地的市場份額將會遞減,英國及其他北方國度反會在暑期旺季受惠。
Ryan Fung:電力公司導致美國山火,最後市民埋單
氣候變化,全民埋單,不單止科學家、政客和商人感到困擾,就連普羅大眾也要付上成本。講的不只是體感溫度熱不可耐,而是需從荷包現兜兜掏出額外電費。幾年前美國南加州 Thomas 山火和 Koenigstein 山火及 Montecito 泥石流,電力公司愛迪生國際(EIX)就要市民埋單。
書店們:北方的水浸
早前颱風杜蘇芮吹襲香港、台灣,在擾攘了數日後,一路席捲華東、華北,直到京津地區,連一向有排水系統的紫禁城也不能幸免。為免京津兩市受災,據說地方政府決定排洪至北京西南方的涿州市,致使當地多人無家可歸。我們不能忽視水的作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就是水能養育我們,同樣能摧毀我們。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北方的水浸」的書籍。
一場洪水,反映中國城鄉矛盾
暴雨期間,中國官員為保北京打開溢洪道,將洪水從大城市引到人口較少的地方,鄰近的河北省變成首都的「護城河」。有指這個決定導致河北涿州的洪水泛濫更加嚴重,引起民憤,也顯示出中國城鄉之間的矛盾。
億萬「海綿城市」計劃,為何仍擋不了洪水?
颱風杜蘇芮在 7 月 28 日襲擊中國福建省沿岸,隨後北移至北京,逐漸減弱成較低強度風暴,但已在短短 5 天內把多達 745 毫米降雨帶到首都,是該市平均 8 月降雨量的 4 倍;天津和河北省也經歷嚴重水災,其中河北涿州泄洪備受關注。過去十年,中國各地大力推動「海綿城市」計劃,以加強城市的排水能力,這場嚴重災難就令各界反思計劃成效。
水淹南韓:暴雨引發的「地下空間恐懼症」
極端天氣不但為多地帶來熱浪,也產生更多豪雨。日前,洪水淹浸南韓清州市五松邑宮坪第二地下車道,造成 14 人死亡。多年來該國經常發生水淹地下空間的慘劇,像電影「上流寄生族」中的那種半地下室亦曾發生奪命意外。事件為倖存者造成創傷,當地人亦因此出現「地下空間恐懼症」,每逢下雨都不敢到地下室,稍為水浸也不敢駕車。
日本支援烏克蘭最強武器:災後重建經驗
烏克蘭水壩遭炸毀後,洪水淹沒多個下游城鎮,改變地區戰略形勢之餘,亦為烏克蘭帶來重建挑戰。雖然戰後日本缺少實戰經驗,軍事上沒有可援助烏克蘭的地方,但當地長期飽受地震與颱風蹂躪,歷年多次在災後重生,這些經驗正好可以支援烏克蘭決堤與轟炸後的重建工作。
危樓抑或街頭?伊斯坦堡的住屋「選擇」
今年初土耳其東南部發生強烈地震,撼動總統埃爾多安的連任夢,以及眾多樓宇的結構問題。專家估計在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約有 20 萬座建築至少會因強震遭受中等程度破壞,接近一半更被視為高風險建築。但房價飆升加上政治紛爭,窒礙重建房屋的進度,千萬居民只剩兩個「選擇」—— 棲身危樓或露宿街頭。
重建還是撤退?颶風過後的紐西蘭兩難
颶風「加布麗埃爾」(Gabrielle)一週前吹襲紐西蘭,釀成該國本世紀最嚴重天災,至今已有 11 人喪生,數千人生死未卜。隨著倖存者開始從淤泥挖出房屋,評估損壞情況,當局還需盡快決定在哪重建、如何重建,甚至應否重建。
土耳其震區中的小城,為何沒有倒塌傷亡?
位於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整個地區都因該國月初的猛烈地震而翻天覆地,唯獨在小城市埃爾津(Erzin),居民安全過活。美國 NBC 新聞引述當地人及官方人員指,埃爾津在今次地震中沒有人傷亡,也不見建築物倒塌,相信與當地建設長期以來嚴格遵守國家法規有關。
【土耳其地震】創新科技如何協助救災?
除了捐款和捐贈物資,一些 IT 人和工程師亦善用科技,建立應用程式,為災民和救援人員提供協助。一家以色列初創公司也參與其中,利用其技術與遠程醫療團隊共享實時位置數據,希望能加快救援速度。
【土耳其地震】機械人可取代搜救犬嗎?
在結構不穩的廢墟中作救援工作,人與狗都面對極大危險,日前就據報有來自墨西哥的搜救犬不幸殉職,使用機械人似乎可成為更安全偵察瓦礫中生還跡象的方法,近日「德國之聲」(DW)有專文探討,目前機械人可否在災難中取代救援犬。
土耳其「抗震」建築,為何倒成如斯慘狀?
土耳其週一連續發生兩次強度 7 級以上的地震,超過 1.2 萬人喪生。不少現代高樓呈「熱香餅式」(Pancake mode)結構性倒塌,被詬病為傷亡慘重的主因。英國廣播公司(BBC)亦報道,一些近年興好、聲稱抗震且建築質素佳的大樓,同樣不敵地震而迅即崩塌。專家質疑,即使這次地震強烈,但建造得當的建築物,理應不易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