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共131篇|

氣候變化,傳染病也走到天涯海角

一些動物會隨季節變更遷徙到其他地方,冰層融化、海洋、氣溫變暖等氣候變化同樣誘使牠們改變棲息地,鯨魚選擇到更北的地方;灰熊、白尾鹿、郊狼及其他走獸、鳥類的活動範圍則擴大到寒溫帶針葉林的南部。不過和動物們一起轉移的,還有各類病原體;疾病的地理分佈也在改變。

各國肺炎支原體感染激增,是防疫後遺?

中國多地近期出現肺炎支原體感染病例。官媒報道指,有關病例連日激增,其中兒童感染最嚴重,而且感染時間比往年更早,兒科醫生警告今年支原體肺炎可能會大規模爆發;相關情況引起世衛(WHO)關注,並要求中國提供有關更多資訊。肺炎支原體是一種細菌,可藉由破壞喉嚨、肺部和氣管的呼吸系統內壁導致疾病,感染最常見於年輕人和學齡兒童。事實上,有研究團隊早在今年 6 底發表於「刺針微生物」的研究中提醒,自大流行以來消失不見的支原體肺炎,有可能捲土重來。

帶西尼羅病毒的蚊,愈來愈難消滅

美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因被蚊叮而感染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其中約 5 分之 1 感染者會出現類似流感症狀。當地一直採用針對這些蚊子的殺蟲劑以防病毒傳播。然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最新研究發現,這些蚊子對殺蟲劑產生了抗藥性,增加該病毒的傳播風險。

全球梅毒再起,至今原因不明?

1495 年,梅毒在歐洲首次爆發,起初 100 年情況的比現代梅毒嚴重得多。直至 1905 年,德國動物學家 Fritz Richard Schaudinn 和皮膚科醫生 Erich Hoffman 確認梅毒的病原體 —— 梅毒密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打開了治療之門。然而,專家原本認為已在衰退的梅毒,目前正以驚人速度在全球傳播。

未來 30 年,蚊子恐成最危險物種?

牠們殺人如麻,嗜血成性。這種世上最致命的動物,不是獅子老虎大白鯊,而是大不過指尖的蚊,估計每年約有 70 萬人死於蚊患。不少科學家警告,隨著氣溫上升,蚊的活動範圍正加速轉移,在美國以至全球擴散,經由蚊子傳播的嚴重疾病,如瘧疾、寨卡、登革熱等,將在未來數月至數年奪去更多性命,情況令人憂慮。

禽流感蔓延,南極企鵝都無得避?

這次席捲全球的 H5 亞型毒株屬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嚴重程度前所未有,影響除了最明顯的雞蛋供應減少、價格上升,病毒亦已愈常在野生鳥類甚至其他物種上出現,包括與人類切身相關的哺乳動物。由於目前仍以鳥類最受威脅,有科學家開始擔心,遠在南極的企鵝一旦受禽流感侵襲,將造成可怕打擊。

防疫限制放寬,野味農場也可重新運作了?

在疫情前,中國大約有 1,400 萬人從事「野生動物養殖業」,估計價值 5,200 億元人民幣,行業甚至被政府包裝成「農村人口致富捷徑」加以推廣。但在公共衛生專家表示 COVID 病毒可能源於野生動物之後,中國就發佈全面禁令,禁止狩獵、交易、運輸,以及食用野生動物。惟現時非政府組織及專家警告,當地似乎正放寬蓄養箭豬、狸及竹鼠等野生動物的限制,為公共衛生及野生動物帶來新風險。

科學狗:不為人知的故事 —— Edward Jenner 是疫苗發明始祖嗎?

天花疫苗是有紀錄以來第一種疫苗,最廣為人知的版本多為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於 1796 年利用較溫和毒性的牛痘病毒,接種在健康的 8 歲男孩 James Phipps 身上,並發現被接種者能夠產生出抵抗力對抗致命性強的天花病毒。

類鼻疽以外,為何高致命的真菌病正蔓延全球?

近日香港出現多宗類鼻疽病例,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更指該病症已成為「風土病」。正當我們面對這種致病細菌時,無獨有偶,日前世界衛生組織表示 COVID 大流行期間,真菌病(Fungal disease)激增,氣候危機令病原體傳播更廣泛。

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9 月 18 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佈當地 COVID-19 疫情已經結束。而在較早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亦表示全球大流行的終結已經「近在眼前」。全球大部分國家都陸續放寬、甚至完全撤回繁瑣的抗疫措施。9 月初,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專題文章,反思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在清零與共存之間:亞太國家的第三條抗疫路線

8 月 12 日,香港縮減入境隔離限制至 3 日酒店加 4 天居家隔離,不過仍然保留「健康碼」、「安心出行」、「口罩令」、「社交距離」等抗疫措施。過去兩年多,世界可以劃分為「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大路線。學術平台「外交家」雜誌的評論指出,日韓澳紐新等亞太國家正走上第三條路線,以常理抗疫。

科學狗:瘧疾在港個案急升?另一傳染病爆發計時炸彈?

近期香港除了新冠疫情外,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有另一種傳染病 —— 瘧疾。由外國抵港人士傳入本地,在短短的 1 個月間,個案急升至 30 多宗。雖然部分人經治療後順利出院,但有部分患者情況較為嚴重,甚至已出現死亡個案。巿民大眾究竟對這種來至非洲的疾病知多少?對香港整體又會構成甚麼影響?

施皮茨實驗室,打開全球病原體共享之門

實驗室規格有高低,生物安全級別等級(BSL)最高第四級的實驗室,可以培養十分危險的病原體。例如瑞士中部城鎮施皮茨的施皮茨生物防護實驗室,去年 5 月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一項協議,提供實驗室作世衛生物中心設施(WHO BioHub),用於儲存、分析,並跟全球各地實驗室快速共享病毒和病原體,期望阻止下一次大流行發生。設施運作一年多後,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們,遇上不同障礙。

大流行與氣候變化有關?

現今可說是全球病毒傳播的黃金時期。估計現時有 4 萬種病毒潛伏於哺乳動物體內,其中 4 分之 1 有可能感染人類。但隨著氣候變化迫使動物遷移至新的棲息地,許多從未共存的動物聚居,病毒就有機會溢出到陌生的宿主,最終傳染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