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共125篇|

禽流感蔓延,南極企鵝都無得避?

這次席捲全球的 H5 亞型毒株屬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嚴重程度前所未有,影響除了最明顯的雞蛋供應減少、價格上升,病毒亦已愈常在野生鳥類甚至其他物種上出現,包括與人類切身相關的哺乳動物。由於目前仍以鳥類最受威脅,有科學家開始擔心,遠在南極的企鵝一旦受禽流感侵襲,將造成可怕打擊。

防疫限制放寬,野味農場也可重新運作了?

在疫情前,中國大約有 1,400 萬人從事「野生動物養殖業」,估計價值 5,200 億元人民幣,行業甚至被政府包裝成「農村人口致富捷徑」加以推廣。但在公共衛生專家表示 COVID 病毒可能源於野生動物之後,中國就發佈全面禁令,禁止狩獵、交易、運輸,以及食用野生動物。惟現時非政府組織及專家警告,當地似乎正放寬蓄養箭豬、狸及竹鼠等野生動物的限制,為公共衛生及野生動物帶來新風險。

科學狗:不為人知的故事 —— Edward Jenner 是疫苗發明始祖嗎?

天花疫苗是有紀錄以來第一種疫苗,最廣為人知的版本多為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於 1796 年利用較溫和毒性的牛痘病毒,接種在健康的 8 歲男孩 James Phipps 身上,並發現被接種者能夠產生出抵抗力對抗致命性強的天花病毒。

類鼻疽以外,為何高致命的真菌病正蔓延全球?

近日香港出現多宗類鼻疽病例,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更指該病症已成為「風土病」。正當我們面對這種致病細菌時,無獨有偶,日前世界衛生組織表示 COVID 大流行期間,真菌病(Fungal disease)激增,氣候危機令病原體傳播更廣泛。

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9 月 18 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佈當地 COVID-19 疫情已經結束。而在較早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亦表示全球大流行的終結已經「近在眼前」。全球大部分國家都陸續放寬、甚至完全撤回繁瑣的抗疫措施。9 月初,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專題文章,反思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在清零與共存之間:亞太國家的第三條抗疫路線

8 月 12 日,香港縮減入境隔離限制至 3 日酒店加 4 天居家隔離,不過仍然保留「健康碼」、「安心出行」、「口罩令」、「社交距離」等抗疫措施。過去兩年多,世界可以劃分為「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大路線。學術平台「外交家」雜誌的評論指出,日韓澳紐新等亞太國家正走上第三條路線,以常理抗疫。

科學狗:瘧疾在港個案急升?另一傳染病爆發計時炸彈?

近期香港除了新冠疫情外,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有另一種傳染病 —— 瘧疾。由外國抵港人士傳入本地,在短短的 1 個月間,個案急升至 30 多宗。雖然部分人經治療後順利出院,但有部分患者情況較為嚴重,甚至已出現死亡個案。巿民大眾究竟對這種來至非洲的疾病知多少?對香港整體又會構成甚麼影響?

施皮茨實驗室,打開全球病原體共享之門

實驗室規格有高低,生物安全級別等級(BSL)最高第四級的實驗室,可以培養十分危險的病原體。例如瑞士中部城鎮施皮茨的施皮茨生物防護實驗室,去年 5 月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一項協議,提供實驗室作世衛生物中心設施(WHO BioHub),用於儲存、分析,並跟全球各地實驗室快速共享病毒和病原體,期望阻止下一次大流行發生。設施運作一年多後,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們,遇上不同障礙。

大流行與氣候變化有關?

現今可說是全球病毒傳播的黃金時期。估計現時有 4 萬種病毒潛伏於哺乳動物體內,其中 4 分之 1 有可能感染人類。但隨著氣候變化迫使動物遷移至新的棲息地,許多從未共存的動物聚居,病毒就有機會溢出到陌生的宿主,最終傳染人類。

SaNOtize:COVID 鼻噴藥物更有效?

目前針對 Covid-19 的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均會隨時間減少,研究更有效的治療藥物相當重要。現時治療 COVID-19 的主要抗病毒藥物包括 Paxlovid、Remdesivir 及 Molnupiravir,我們或需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才能完全擺脫 COVID-19 對公共健康的威脅,較早前就有一款鼻噴霧劑完成了第三期臨床實驗,已在多國市場發售。

猴痘不是性病,為甚麼集中在男男性接觸之間傳播?

目前,韓國及新加坡已有猴痘病例出現。這個原本只是西非及中非部分國家風土病的傳染病,已在數十個其他國家有 2,500 多宗病例報告。其中,全球許多感染猴痘人士,都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或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學術雜誌「科學」(Science)的報道,就根據性傳播感染(STI)的長期研究,以及現時猴痘疫情的早期研究,解釋為何大多數猴痘患者為男男性接觸者(MSM)。

猴痘也有疫苗,還有藥物可治療

「疫苗通行證」第 3 階段正式實施,很多人都趕在限期前打第 3 針。另一邊廂,源自非洲的猴痘病毒繼續擴散,有 23 個國家錄得 257 宗非風土病感染,國際正密切關注情況。英國雷丁大學社會與認知藥學教授 Parastou Donyai 則解釋,大部分猴痘患者症狀微輕,大多可自然康復,人類亦有現成疫苗與藥物可以應對。

【北韓大發燒】造就不合比例疫情的金氏奇跡

北韓 5 月承認國內出現 COVID 病例,往後以「發燒」數字公佈疫情走勢。根據官方數據,自 4 月以來,全國 2,500 萬人口中,發燒患者總數上升至 336 萬,截至上週五,死亡人數為 69 人。然而,專家及觀察人士質疑,大量人口染疫的情況下,北韓宣稱的死亡數字及比例極低,這個帳面上 0.002% 的死亡率,低於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南韓東西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 Justin Fendos 就認為,北韓「發燒」或死亡數字值得質疑。

生物學愈進步,生物保安愈艱難

1972 年,世界首次就「禁止生物武器公約」達成協議。當時設計和生產生物武器既昂貴又困難。無論是 1977 年懷疑由實驗室外洩引起的蘇聯流感,或 1995 年日本奧姆真理教使用的沙林毒氣,也不曾像流行病般影響全球。但隨著人類研究病毒的科技愈進步,DNA 定序與合成等技術價格迅速下降,像新冠病毒或破壞力更強大的病毒,將可能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