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共9篇|

美國大學的中國分校熱,正在退卻

十年前,美國老牌學府杜克大學在中國崑山市開設校區,當時美國學界正值一股中國分校熱。然而去年 11 月一次教職員會議上,杜克大學校長 Vincent Price 一方面表示自己為崑山杜克大學感到驕傲,很高興能幫到一些希望前往美國的學生,但另一方面指領導層考慮是否在 2027 年約滿後繼續與武漢大學合作時,必須要「明確看待」各種問題,例如地緣政治局勢不明朗,以及 COVID-19 期間的校園管理問題。

第一代大學生的普遍煩惱:冒名頂替症候群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從屋邨學校走到一流大學,發現四周同學都十分厲害,總是講起一些你沒有聽過的事情。經過努力後,你拿了不錯的成績,卻又總覺得自己只是僥倖,不配有這樣的成就,甚至常擔心自己的「無能」會被識破。這種心理狀態有一個專有名詞 ——「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有研究就指出,「第一代大學生」較容易出現這個現象。

武肺後,知名學府危機才開始

武漢肺炎重創美國校園經濟,可牟利的校際運動比賽和交換生計劃取消、校內商戶停業、愈來愈多學生要求退還部分學費,令當地院校收入大減,有學府更損失接近 1 億美元。然而,部分教育界人士認為,即使一切雨過天青,高等學府的財政亦未必能迅速復甦,因為它們還要面對第二波危機 —— 收生不足。

大學教育,應否免費?

不少國家均有免費教育政策,但擴展至大學則相對較少。在美國,再次競逐民主黨總統提名的桑德斯,提倡公立大學免學費,卻遭同黨參選人、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市長 Pete Buttigieg 反對。即使是民主黨內,亦就應否對窮人提供更慷慨的經濟援助,產生分歧。

亞洲留學生漸減 美國大學吸引力不再?

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在QS最新的全球大學排名分別佔據頭三,而他們的共通點都是——美國的大學。美國的大學在人們印象裡一直有著優質高等學府的形象,單是QS的排名首 20 名,便有 11 間是美國的大學,因此父母送子女到外國唸書,都想讓他們進入這些「神檯級」的學府。然而從最新的趨勢來看,美國的大學已經不如以往般具吸引力。

陶傑:英國教育的「大鍋飯」危機

英國高考 GCE A-Level 星期四放榜。這是英國教育部考試改革之後,第 1 年將各科試題深化的試驗。數以 20 萬計名英國高中生被視同「考試改革」後第 1 屆的實驗品。大學的官僚不會理會政府如何提高考試合格和優良的門檻的標準,只關心每年收的學生仍然維持一定數額,事關撥款,大學有自己的利益要考慮。一旦改革,涉及官僚部門是如何艱難。加上高文浩因暗算保守黨的莊漢生,去年在爭奪保守黨魁一役中表現不光采,更形成教育界的抵制。英國的教育就這樣沿用工黨的「大鍋飯」文化繼續下去,其勢難當,最終與美國的社區大學看齊?

歐洲免費大學教育有多好?

紐約州州長 Andrew Cuomo 於 1 月初宣布,從 2017 新學年起,州內的高等教育學府將實行免費教育。入讀州立或市立大學的本科生,凡是家庭全年收入不到 10 萬美元,學費都獲得豁免。屆時約有數以十萬計學生受惠。計劃促使紐約州成為美國首個提供免費高等教育的州份。反觀追求福利和平等社會理想的歐洲諸國,卻早已實行免費高等教育多年。

拉曲線評成績,孰好孰壞?

美國高等教育為人垢病的,其一有「成績通脹」,也就是愈來愈「好 grade」,美國老一輩畢業生看現今學生的成績數據,或會用「嬌寵」、「該死的」、「千僖世代」等字眼來形容,跟香港的「九十後唔捱得」異曲同工。但另一方面,有學者卻關注「成績通縮」的問題,那就是教授以拉曲線來評等,造成的不公平與破壞合作的惡果,誰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