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應否免費?

A+A-
美國一間公立大學的學生出席畢業禮。 圖片來源:Eduardo Munoz Alvarez/Getty Images

不少國家均有免費教育政策,但擴展至大學則相對較少。在美國,再次競逐民主黨總統提名的桑德斯(Bernie Sanders),提倡公立大學免學費,卻遭同黨參選人、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市長 Pete Buttigieg 反對。即使在民主黨內,亦就應否對窮人提供更慷慨的經濟援助,產生分歧

雜誌「經濟學人」指出,大多數富裕國家,除了書簿費和生活費,均有公立大學免學費或近乎免費的政策。但在英美兩國,學費卻居高不下。調整通貨膨脹後,美國 4 年制公立大學的平均學費,在過去 30 年約增加兩倍。學費上漲,往往基於國內經濟狀況調查,以應付高等教育成本上升。在美國,調升的學費由學生承擔,較貧窮的學生會獲得資助,富裕學生則需繳付全額。

但即使是富裕國家,大學教育似乎亦只為少數人而設。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國中,平均僅約 45% 的 25 至 34 歲人士,接受過高等教育。當中大部人來自富裕家庭,日後的收入亦將繼續高於全國平均數。對這些人來說,主張平等主義的政治人物提出的大學教育普及計劃,自然異於尋常,因為他們本身就能負擔學費。比起一刀切免除學費,更理想的也許是鎖定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向他們提供協助。

提倡公立大學免學費的桑德斯,3 月到加州大學演講。 圖片來源:Genaro Molina/Los Angeles Times via Getty Images

從經濟角度來看,由學生承擔學費亦有合理之處。高等教育乃對個人未來收入的投資,在校園習得技能、打通人脈關係、取得證書,有利就業發展。由於學生在此過程獲得大量益處,成本理應由個人承擔。如有需要,可藉日後收入補繳。同時,對學生的補貼,應避免變相鼓勵他們一直留讀大學。

就上述說法,支持大學免費的人士則有所反駁。他們認為入讀大學者大多出身富裕,原因正正在於大學不是免費。以英國為例,學術期刊「財政研究(Fiscal Studies)」一份報告認為,學費增加 1,000 英鎊,與近期中學畢業生選擇升讀大學人數下跌 3.9% 有關。其實早在 1995 年,哈佛大學的教育學教授 Thomas Kane 亦有類似發現。密芝根大學的 Susan Dynarski 教授與哥倫比亞大學的 Judith Scott-Clayton 副教授則有研究結論提到,當學費更低時,學生出席率及畢業率均更高

二人同時表明,繁複的資格規定以及申請程序會削弱以上好處。相比之下,免學費更易管理和理解。此外,對於反對者「資助有錢人」的說法,其實可在日後通過累進稅收制度,向富裕人士徵收較高的稅款。桑德斯便選擇向金融交易徵稅,補償大學免費計劃的開支。另一位民主黨對手、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Ann Warren),則欲向資產超過 5,000 萬美元人士徵收富人稅。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富裕家庭的年輕人,大都入讀學費高昂的私立大學,而非公立大學。

對支持免學費的人來說,以上的經濟效益觀點,也許不如價值觀本身強烈。一些人認為,高等教育是社會理應提供的基本服務之一。加上在技術不斷變革的世界,提供長期免費的高等教育,可能是社會安全網的重要一環。他們相信,免費教育並非權宜之計,而是一種集體的保障制度,是平等社會的體現。在進步主義的政客眼中,通過經濟審查批發資助,等於向人們發出「計劃是為無法自顧者而設」的信息,普及化的計劃卻是社會通力合作、協助所有人的方式。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國家面對收入分配不均,削弱了以這種理念為基礎的計劃。因為富人日漸增加的政治權力,可能會阻止加稅,而與此同時,進步主義政客可動用的資金變得更為緊拙。換言之,在美國的現實情況下,大學免費未必可行。事實上,在收入更平均的地方,學費更低並非巧合,從圖表可見,各國收入差距與學費水平,大致呈正比關係。強大的社會安全網使收入差距縮少,相反差距大的國家,用以支持平等主義社會的各項綜合性公共服務,則愈來愈難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