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內政大臣祁湛明宣告,由於移民人口「遠超合理範圍」,每年移入人數必須減少 30 萬。明年 4 月起,工作簽證最低年薪要求升至 38,700 英鎊(約 38 萬港元);英國公民的外籍伴侶申請居留簽證,家庭收入亦必須高於 38,700 英鎊,相比現行的 18,600 英鎊門檻高出一大截。不少有外籍伴侶的英國人都視之為噩耗,人生大計也就此被打亂。
收入
|共22篇|
年賺幾多錢才能幸福?
無論「辛苦搵嚟志在食」或者「賺錢買花戴」,花錢享受能讓不少人快樂。在充滿銅臭的世界,幸福免不了跟收入扯上關係。過去有研究指,當人們的年收入達到 7.5 萬元(美元,下同)時,幸福感會趨於穩定,再多的錢也不會有太大改變。不過近年也有研究挑戰這個數字;亦有人認為,錢與幸福的關係,似乎取決不同人的身份、心態。
德國中產階級正在萎縮?
德國從戰敗國變成歐盟最大經濟體,中產階層在這期間象徵社會進步的希望,亦因為他們貢獻一大部分稅收, 普遍也對民主信心較大,有助於確保社會穩定。只是好景不常,如今通脹侵蝕工資,加上能源等價格飆升,教師和公務員等為數眾多的中產人士,生活開始陷入困境,令人憂慮社會衰退,動搖一國之本。
永恆命題:金錢可買到快樂?
很多人都希望財源廣進,也有人認為心中富足就好了。在中學中文課,很多學生都做過一條經典議論文題目「金錢愈多愈快樂?」;有些人會認為錢賺到某個位,人就會開始麻木,也有人指出「金錢無法帶來幸福」。然而 2021 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一份研究就指出,收入愈高的確令人更快樂,即使高薪一族亦都如是。
行業蓬勃下收入偏低的日本動畫師
日本動畫聞名世界,近年更成為串流媒體 Netflix 致力開拓的市場。不過,日本動畫行業正值景氣之際,有動畫師卻萌生去意。8 年前入行,已累積多部動畫製作經驗的動畫師阿久津徹也,接受「紐約時報」訪問透露,日本動畫師普遍收入不足,想要組織家庭只是天方夜譚。
2020 中國滅貧成功?
共產黨帶領下的新中國,今年又有壯舉。中國官媒報道,貴州省最後 9 個貧困縣達成脫貧目標,已從貧困名單中剔除,意味中國再沒有官方定義的貧困地區。報道更稱,中國在自設的 2020 年期限前,提早一個月消除絕對貧困。不過,「華爾街日報」引述外國經濟學家意見,認為中國政府在滅貧方面使用雙重標準:中國身為中等收入國家,不應按貧困國家的指標,將貧困標準訂得過低。
「疫」境之下,富戶比窮人更慳家?
過去 20 年來,美國的「個人儲蓄率」絕少高過 10%,但在今年 4 月卻突然飆升超過 3 倍。想當然,這都是拜武漢肺炎大爆發所賜。自從全美封城抗疫,很多人都立刻大減開銷,惟當低收入戶的支出在 5 月近乎回復正常水平,高收入者反而持續少花錢、省得多。
有序復工?武漢肺炎下農民工生存記
不少人因應疫症爆發,近日一直在家辦公,在保住飯碗的前提下,避免與他人有不必要的接觸。然而,很多人的工種,尤其勞動人士無法在家辦公。在中國,遠在外省的農民工,便囿於疫情下各地實施交通限制,未能回到城市工作,至今仍在家鄉「過年」。農曆新年假期結束後兩週,即使不少城市宣佈復工,估計仍有 2.2 億農民工尚未離開故鄉。
日本女性的未來:貧窮?
日本有著全球最好的育嬰福利,近年更為職場母親設定工時上限,托兒服務亦同時在擴展…… 以上種種似乎都在預告日本女性會過上好日子。但有大學教授預測,日本女性將愈發貧窮,背後的原因,離不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
為甚麼在斯德哥爾摩沒人炫富?
在香港,冷不防便會有親朋好友或同事探問:「你搵幾錢一個月?」如街頭遇上訪問,不少人亦不介意透露自己的收入或資產狀況。在許多國家,高收入是成功的標誌,甚至會以收入斷定一個人的價值。然而,在瑞典,隨便探問別人的收入卻是禁忌,那裡有種叫做 Jantelagen 的文化。
「打土豪」到土地國有:中國農村發展困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最轟動的土地政策,莫過於 1950 年「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運動。然而,廣大貧下中農數年後,即因土地國有政策,失去鬥來的土地。「紐約時報」報道指,不少人把中國農村發展遠遠落後城市的原因,歸咎於中國至今仍堅持土地國有政策。縱然每年中國政府皆推出一系列改革農村發展的措施,亦難以收窄日漸擴大的城鄉差距。
大學教育,應否免費?
不少國家均有免費教育政策,但擴展至大學則相對較少。在美國,再次競逐民主黨總統提名的桑德斯,提倡公立大學免學費,卻遭同黨參選人、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市長 Pete Buttigieg 反對。即使是民主黨內,亦就應否對窮人提供更慷慨的經濟援助,產生分歧。
今天還有「中產」嗎?只剩下「中等收入」的年代
今天還有「中產」嗎?曾幾何時,中產被視為一項人生成就、社會身份。但在今日的經濟氣候和企業文化中,中產可能已是一個逝去的概念。取而代之,今日社會上可能大部分可能只是「中等收入」人士,面對著工作崗位的不穩定、乏味、無晉升機會,但仍需要供養家庭和下一代沉重開支的負債者。
石 Sir:英國交稅交到窮(二)
上次談到在英國的工作收入,先被扣了入息稅、國民保險等一大筆。英國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有不少其他稅項難以避免。
石 Sir:英國交稅交到窮(一)
移居英國之前,已聽說過英國稅重。上個稅季,我在英國日子不久,工作才那一陣子沒幾多收入,交稅的事煩不著我,沒幾多感覺。4 月 6 日後,新稅季開始,我就不得不計算一下今年得交多少稅,總算感受得到交稅到底有多重。
托兒沙漠:在工作與小孩之間,我們掙扎
雙職父母既要外出工作,又得照顧年幼子女,若是家中沒有長輩幫忙,就只能依靠托兒服務,但托兒服務要不是選擇不多,服務參差,要不就是太貴,難以負擔。美國亦正面對同樣問題,一些州份更出現「托兒沙漠(childcare deserts)」的情況,日間托兒費用愈來愈高,正為年幼孩子尋求托兒服務的父母背負重擔,卻得不到援助。
Live Norish:關於外來人口與難民
與香港一河之隔,現已全面接管香港的某國的首都,在寒冬來臨時借了一場大火,乘機剷除市郊的城中村,在幾天內驅逐幾百萬的人口,這種無形的暴力,不把人當人的態度,讓看得早已寒了心的人都能無明火起。低端人口,毫無意外地,這詞在香港一夜爆紅。這四個字,令我想起一個早前在挪威引起關注的調查。調查數據經挪威幾份大報報道,不約而同地起了一個本土挪威人看了不爽,外來人新移民等看到更加是罵聲連連的標題:「移民人口比挪威本土出世的人交少一半稅」。
中產階級新象徵:長跑
根據 2015 年「中國跑者調查報告」:中國跑手平均年齡超過 30,大學學歷佔 70%,主要職業是 IT、政府、金融、地產。尼爾森中國體育人群調查報告的數字也顯示,長期做運動的人有「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收入比不做運動的人高出 36%,67% 有大學以上學歷,其中 28% 是管理層。對於城市的中產階級,長跑已成為新的身份象徵。
Moyashi:便利店——現代都市土地公
論日本當代偉大的發明,筆者認為必定要數 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模式。在日本國內,無論任何時間、身處任何地方,附近總會有家正在營業的便利店。雖然不同公司售賣的貨物種類可能會有些許不同,但總括而言,他們所提供的商品與服務都是大同小異。所以只要身處便利店,就可以解決生活需要,彷彿在守護著社會運作的基本機能,便利店實在是現代都市的土地公。
亢泰: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2017 年已經到來。回顧過去的一年,英國有甚麼變化?人們對經濟方面的變化最敏感,不必多談。對國家前途,對社會的看法,道德觀及人生觀等等有無變化?英國的經濟制度,財富分配方面,現在主要還是按資本主義的規矩辦。然而這種資本主義制度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制度相比已經很不相同了。現在的所謂「福利社會」改革了不少過去的財富分配方式,至少清除了「路有凍死骨」的現象。英國的老百姓對國家的制度究竟是甚麼也很清楚,所以當權者就不可能對國家實行甚麼制度胡亂撒謊,把老百姓當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