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大學生的普遍煩惱:冒名頂替症候群

A+A-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校園埋頭苦幹的學生。 圖片來源:Logan Cyrus/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從屋邨學校走到一流大學,發現四周同學都十分厲害,總是講起一些你沒有聽過的事情。經過努力後,你拿了不錯的成績,卻又總覺得自己只是僥倖,不配有這樣的成就,甚至常擔心自己的「無能」會被識破。這種心理狀態有一個專有名詞 ——「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有研究就指出,「第一代大學生」較容易出現這個現象。

研究發表於社會心理學權威期刊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由華盛頓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Elizabeth Canning 領導的團隊進行。第一代大學生泛指家庭裡第一個接受大學教育的學生。即使高等教育普及如美國,依然有大約 3 分 1 的大學生屬於第一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一般要面對更多經濟和社會層面的障礙,在學業和選科方面得到的指引也較少,因此他們通常較難融入大學生活,輟學率亦相對高;在理工科(STEM)的差異就特別明顯。

過去學者多聚焦於學習表現,而 Canning 團隊的研究就回歸理工科學生最根本的心理健康問題。她們指出,理工科的教育方法更重視學生之間的競爭,學生會視同學為對手多於是同儕戰友,並會透過與他人比較來衡量自己的成就。這種學習形式與第一代大學生的文化特質有所不同。他們通常在充滿社群價值的環境中成長,習慣與其他人互相倚賴,故初初走進大學的理工科課程,他們會面對極大價值衝擊,令他們更易出現「冒名頂替症候群」。

團隊在美國中西部的大學,招募了 818 名一、二年級理工科大學生。他們在學期初先填一份問卷,增退選期(add/drop period)完結前再填一份,兩份問卷都要他們以 1 至 7 分評估課堂的競爭程度;當然,他們也要提供一些個人背景資料,包括種族以及是否第一代大學生。第六個星期開始,他們每個上學日都要填寫問卷,回答自己有沒有上課;如有上課的話,就反思一下自己的內在感受,例如會否覺得自己不如旁人想像般好,另外還有對成績、對退學的看法。

調查得出結果,亦符合團隊的假設,學生如果感覺課堂環境競爭激烈,通常就更易出現「冒名頂替症候群」,認為自己難以追趕課堂要求。同時,第一代大學生比起其他學生更易在日常生活中遇上「冒名頂替症候群」,不過就只限在他們認為競爭熾熱的課程;相反在較溫和的課堂環境中,第一代大學生與其他學生的差異不太明顯,顯示課堂環境是影響心理狀態的關鍵。「冒名頂替症候群」可能會減少學生的參與意欲和表現,也令他們更易退學。

團隊表示,未來或需要更多研究,觀察其他背景因素,例如種族、性別,會否令部分學生更易受「冒名頂替症候群」困擾。她們寄語,了解學生心理狀態,才能令教育學家制訂合適政策,是建立良好教育環境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