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

|共43篇|

【*CUPodcast】ESG 傾呢啲:旅遊觀察,亞洲應對環境挑戰的變化

亞洲各國正努力應對環境挑戰,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分享旅遊觀察,從日本住宅太陽能板普及化到印尼的環保酒店,探討兩國如何在日常生活推動環保,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

Hong Kong Infosphere:從建築察看香港的世界脈絡 ——「戰後建築研究檔案」計劃

我們成長的環境之中,不少建設也是在戰後才出現。從街市、學校、大會堂等日常生活的場所中,我們往往可從它們簡潔的結構及外表,辨認出這種被界定為「現代主義」(modernism)的風格。風格可以是很好的切入點去欣賞我們身邊的建築,但同時我們不應拘泥於教條去為這些建築定格。一座建築物之所以如此模樣,除了反映建築師本身的主意及其接受的訓練,也是取決於業主及用家,當時社會的態度以至地緣政治等形成。

【尚未完場之五】曇花一現:遠東音樂經理協會

由祁凱達與徐岱靈聯合執導的電影「尚未完場」通過猶太商人歐德禮(Harry Odell)一生,追憶香港的變遷。歐德禮在戰後投身娛樂事業,創辦萬國影片公司,興建璇宮戲院,邀請世界級樂手來港獻技,被視為香港第一位大娛樂家。其實香港的故事可以放諸亞洲冷戰經濟史來閱讀,一班亞洲音樂家就組成「遠東音樂經理協會」(Impresarios Association of the Far East)作國際交流。

減塑時代,台灣手搖茶業者變革之路

近年台灣不斷更新限塑政策,現在已愈來愈少見手搖店提供塑膠杯,店家以紙杯作替代,更多人自備環保杯,看來台灣人的消費習慣已漸漸改變。這個現象,關乎當地的立法手段,*CUP 媒體就專訪手搖茶業者,到底在限塑政策下,他們如何適應這些變革?

亞洲女性打破職業界限、爭取平等與財富增長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今年的數據顯示,亞洲(除日本外)女性的財富每年增加 2 萬億美元,到 2026 年將達至 27 萬億美元,整體增長為全球之冠,更為史上首次,亞洲女性的財富總和超越北美以外任何地區。除了受社會結構及政策轉變、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和城市化等帶動,還因為有更多亞洲女性投身以往由男性主導的行業。

RCEP:中國合縱抗美的一盤大棋?

11 月 15 日,中國跟日韓澳紐以及東盟十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親中媒體形容 RCEP 令中國突破美國包圍網,令奧巴馬時期牽頭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及進展協定」(TPP)再沒多少發展空間。中國總理李克強豪言:「協定不僅是東亞區域合作的成果,更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不過也有外媒指出,RCEP 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抗疫日久,各國的錢從何來?

截至 11 月 13 日,全球有接近 5,300 萬宗武漢肺炎確診個案,超過 130 萬人死亡。一些發展中國家,例如孟加拉、印尼及菲律賓的疫情都十分嚴重。抗疫戰背後,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還要處理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澳洲國立大學經濟學家 Adam Triggs 於學術網站「東亞論壇」撰文,分析抗疫戰背後的國際金融動員。

克什米爾雙重抗爭:自由和環保,如何兩者兼得?

克什米爾被印度取消自治地位,並遭血腥鎮壓及切斷網絡。而在人民失去自由之際,當地的森林亦因非法建築及走私木材,遭到嚴重破壞。面對暴力衝突及氣候變化的重創,克什米爾人卻未舉手投降。他們現時加緊行動,從政治及環保兩方面入手,致力保護家園。

亞洲新難題一:還能倚靠一個生鏽的美國?

隨著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數居高不下、境內種族議題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總統杜林普的反覆無常,加上中國在地緣政治上強勢且頻繁的軍力展現 —— 美國,這個後冷戰時期以來的單一霸權,對其亞洲盟友來說,是否依然是個可靠的老大呢?

既恐又貪的澳洲,能否擺脫中國滲透?

澳洲總理莫里森在東亞峰會召開前,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晤。會上莫里森承認,有關中國干預澳洲內政以及侵犯人權的指控,破壞了兩國的經濟聯繫。兩國在不斷升級的貿易問題上互相指責,另一方面卻又要作安撫,澳中專家 Kerry Brown 認為,澳洲一直以來未能審視其對華態度,導致如此尷尬境地。

【亞洲實力指數】中國發展障礙不是美國,是其自身

澳洲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昨日公佈「2019 年亞洲實力指數」,顯示美國國力依然冠絕亞太,中國得分緊隨其後,台灣是唯一得分下滑的國家。雖然中美貿易戰是全球焦點,但研究警告中國的真正敵人不是美國,反而是其自身的政治和社會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