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令自己真心相信謊言,或者有悖常理 —— 一個人怎能持有互相矛盾的信念?但現實中自欺欺人十分普遍,有時更會因而得到利益,卻可能作出一些不道德行為而「問心無愧」。「預期效應」一書科學作家 David Robson 指,自欺欺人背後有眾多因素驅動,人們可以嘗試洞悉這種行為會否影響自己行事,免被自我感覺良好推進錯覺深淵。
心態
|共12篇|
吳蚊蚊:跌嘢唔好搵
想到之前眼鏡不見了,剛配好了新的一副,在同一天,舊的那一副就自己跑出來了。所謂「跌咗嘢試吓唔好搵」—— 係咁搵,搞到個人好忟憎;唔好搵,不妨試吓等一等。
鴻若遠:從高雄醉駕震撼教育想到的二三事
但我更有興趣探討的,是群眾們的興奮心情及角色提議(包括我自己),才發現原來百年過去,我們趕去午門看斬頭的嗜血心態仍在,還是喜歡旁觀他人的痛苦,大概嗜血行為就在我們的基因當中。
茶里:值得一看再看的港劇 —— 賭場風雲
我們可以看見不少的人,每天都在嘆氣自己運氣很差,卻沒注意到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這種人早在內心植入了「我運氣差」的木馬,甚至會刻意尋找自己「不幸」的事,每天向身邊的親朋「炫耀」,然後笑說自己一定不會有甚麼成就。你知道為甚麼他們要這麼做嗎?因為不怪運氣差的話,就必須要面對自己失敗的事實了。
移民會幸福嗎
人離鄉賤、二等公民…… 這是過去一年,不少嘲諷港人移民的評論。但「心態決定境界」,移民者如何看待、適應異地新生活,才是最重要。「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特約作家 Arthur C. Brooks,就探討移民怎樣在新天新地找到幸福。
曾詩敏:做一個「快樂的廢柴」
不過,回心一想,為何會有這些「新派」概念的出現?不再執著一味往上向前,轉為懂得欣賞得過且過及「廢」的美,是社會的一種進步還是退步?
請承擔責任,別再以為自己是「受害者」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有人不想看到我們強大」、「西方國家恃強凌弱、抹黑打壓」,凡此種種論調,相信我們並不陌生。換成個人,假如遭受真正傷害、壓迫,宣稱受害十分重要。但,即使曾遭受的傷害屬實,沉溺於受害者的世界,而非走出谷底,日後只會以「受害者心態(victim mentality)」行事。
與其緊抱固有優勢 不如尋找更多可能性
常聽人勸說要找回那團火,只是對每事的熱情,要找是否就必定能找得到?最近由史丹福大學及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合作的研究就指出,與其說要找到熱情、緊抱固有優越感,倒不如放寬心尋找更多可能性。
人比人比死人(運動篇)
心態決定境界,更決定健康,最近研究再次表明人們的看法與健康大有關聯:如果做運動也要承受朋輩壓力,可能會比其他放寬心做運動的人更易英年早逝。
初老第一關:35 歲
雖說人在不同年齡層均有其專長,年紀大不等於衰老,但老去始終是不少人的夢魘。不過,怎樣才算老?每人心中或許都有一把尺,可能認為只要心境年輕,即使活到 99,亦不算老;又或一過 18,便不再青春‧‧‧‧‧‧由此可見,衰老與否,已不再單純以年齡決定,亦視乎心態、健康等因素。人事顧問公司 Robert Half 便告訴大家,人在 30 多歲,面對人生和事業的轉捩點,便可能迎來第一個「變老」的挑戰。
4 種保持年輕的好習慣
抗衰老不只是為了青春美麗。事實上,「年紀大,機器壞」,年紀愈長,身體機能也大不如前,影響身體的每個部分,所以保持年輕是對生活質素的保證。想要做到,首要就要養成幾個減輕衰老損害的好習慣。
只需一個簡單的思想轉變,就能讓你更長壽
史丹福大學一項研究指出,那些認為自己不太「好動」(less physically active)的人,壽命會比認為自己好動的人短 —— 但他們實際的體力活動程度非常相似。研究人員 Alia Crum 表示,近年來多項研究都指出,一個人的思維(mindset)對健康起著關鍵作用,而他們的發現則符合這個趨勢。難道真的是「你看待自己的方法如何,你的壽命也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