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共80篇|

筆是港媽:一歲早產兒子的發展里程

兒子在 7 個半月時出世。那時,長輩的說話成了無形的壓力:「他一定比足月嬰兒發展得慢,你要更有耐性地教他。」作為新手媽媽,沒有經驗而且無信心,又背負著「早產媽媽要比其他媽媽更努力」的標籤,我一度懷疑自己的能力。後來,我慢慢明白這不是父母的擔子,我們應該享受與早產子女一同成長的里程。

林喜兒:拿坡里的成長印記

意大利作家 Elena Ferrante 的作品經年不斷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這位曾被「時代雜誌」選為百大影響力的人物,從不露面,身份甚至性別成謎,沒有人知道其真實名字,背景資料一一欠奉。不過其創作極具個人風格,令人一見如故。「拿坡里故事四部曲」(Neapolitan Novels) 是其最著名之作,2018 年,HBO 與意大利電視頻道合作,將之改編成首齣非英語劇。Netflix 近日再次把新作 The Lying Life of Adults 改編成 6 集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電視劇。

想更聰明更有智慧?試試與陌生人交談

在充滿猜疑的社會,人們自幼被教導提防陌生人,更不應輕易跟他們搭訕。但紐約專欄作家 Joe Keohane 近年走訪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等各界人士,以及數百名隨機挑選的陌生人,在其新書中揭示:多與陌生人交談或使人更愉快、聰明。

莫坤菱:「給十九歲的我」—— 紀錄片和成長,皆是時間釀的酒

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張婉婷導演執導的「給十九歲的我」首映,入場前,怕紀錄片會很悶,也怕陳腔濫調的勵志,誰知兩者皆空,比想像中好看。紀錄片以英華女學校校舍搬遷和重建為主軸,記錄一班「千禧寶寶」10 年的成長軌跡。136 分鐘宛如揭開寫滿少女心事的筆記本,有天真瀾漫,也有大言不慚,有努力,但有未如願,甚至有未能直接觸碰的社會變遷……

嬰兒經驗失憶症:為何你我都忘了人生最早期片段?

你人生最久遠的記憶是甚麼?上幼兒班第 1 天?小時候受傷經歷?相信你未必能想起,自己在 2 歲前發生過甚麼事。科學家們稱這個現象為「嬰兒經驗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世上絕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Vanessa LoBu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嬰兒的記憶能力。

在倫敦,與第三文化小孩相遇

來到倫敦,才學會了一個社會學術語「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泛指一些在性格形成期間,沒有生活在父母祖國的小朋友。從前,第三文化小孩的父母可能是跨國商人、外交官,又或者是傳教士,但在全球化之下,跨國移民的門檻低了,「第三文化小孩」也變得愈來愈普及。

【展覽】創作歷程的凝鍊:Chocolate Rain「長大一瞬間」

法天娜(Fatina Dreams)總是以「冬菇頭」、合上雙眼做著美夢的形象示人,近年以不同形式在大家日常生活中出現。這個由麥雅端(Prudence)創作的角色,漸漸發展成為其筆名及本地品牌 Chocolate Rain。Prudence 喜歡縫紉,同時亦喜愛作畫,最初以手作作品與獨特的拼布設計、插畫起家,及後發展至不同創作。近日,於發現號 V Gallery 舉辦的「長大一瞬間」展覽,便以畫作分享她的成長經歷、藝術路上的各種啟發及對藝術的執著。

孩子轉運站中的嬰兒箱:「遺棄」還是「託付」?

電影「孩子轉運站」讓韓國揚威海外,亦令嬰兒箱的存在再受關注。導演是枝裕和籌備劇本期間,曾採訪發起人李鐘洛以作參考。這位牧師自 2009 年底設置此箱,供人匿名放下無法撫養的初生兒,至今收容過 1,988 人,亦持續受到「縱容棄嬰」等非議,但讓嬰孩活下去的信念,始終未被動搖。

林喜兒:Everything I Know About Love —— 千禧世代的輕狂歲月

BBC 的 Everything I Know About Love,根據 Dolly Alderton 同名暢銷自傳改編。記者出身的 Dolly Alderton 是 The Sunday Times 的專欄作家,2018 年出版的這本著作,奪得了同年的自傳類 National Book Award。改編成劇集,繼續由 Dolly Alderton 編劇,找來兩位女導演 China Moo-Young 和 Julia Ford 合作。

【Soul Monday】30 年來,課室的一張空椅

Dan Gill 任教美國新澤西州的 Glenfield 中學,至今已有半個世紀。而過去 30 年來,他都會在課室中央,多放一張空椅子。Gill 以此突兀的存在,提醒自己及一代又一代學生,有教無類、人人平等的重要。「這張椅子象徵的是,我們的課室總有空間給任何人。它象徵接納。」至於它的由來,則與他的童年有關。

孩子口罩下成長,影響語言、表情等腦部發展?

孩子不再怕生,以往被視為成長的象徵。但經過疫症大流行,日本不少家長及幼兒工作員觀察到,毫不防範陌生人,或是無法認出熟人的幼童,在這兩年明顯增加。研究幼兒發展的學者憂慮,這是兒童在全民佩戴口罩的環境下長大,因而無法區別樣貌所致。部分托兒機構有見及此,正積極尋求讓防疫與溝通並存之法。

林喜兒:In My Skin —— 笑著面對苦澀

剛舉行的英國電影及電視學院獎(BAFTA),英國廣播公司(BBC)的 In My Skin 打贏熱門的 Vigil 和 Unforgotten 成最佳劇集,同時劇集主腦兼編劇 Kayleigh Llewellyn 更奪得最佳編劇。由滄海遺珠變成黑馬大勝,這是成長於威爾斯的 Kayleigh 個人經歷,都說創作人第一個作品,往往是由自己的故事開始。

莫坤菱:重看「一一」—— 如果人生有個按鈕叫重來,你會按嗎?

我們經常幻想可以擁有一個重來的按鈕,一按下去,回到原點,再選多次,我們生活上所有不美滿的東西都能煙消雲散。但是我們忽略了,我就是我,不會因為擁有推倒重來的魔法,便變成另一個人。那正如 NJ 的覺悟,很有可能,我們都會做一樣的選擇、選一樣的路,即使要被斬頭也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