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

|共14篇|

想提升語文能力?閱讀小說,而不是非小說

人們常說開卷有益,經常閱讀,最明顯的好處是有助提升語文能力。最近一項針對休閒閱讀的研究,從學齡前兒童到大學生身上證實了此說法,且發現閱讀帶來的更多優勢。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似乎毋庸置疑,但研究還顯示了令人意外的結果:人們閱讀甚麼更為關鍵。

茶里:如何找到你真正喜歡的事物

我相信每個人,在每個領域,都必然會經歷過這個階段。也許在最初的時候,你會單純因為有趣、外觀漂亮等淺層的原因被它所吸引,但在過程中卻漸漸感到痛苦,從而懷疑它的價值,懷疑自己是否選錯路了,甚至會誤以為自己「其實沒那麼愛它」、「其實不需要它」,而錯失了很多了解自己和體驗人生的機會。

被標籤的後果:幹無聊工作即無能?

判斷一個人是否無聊,有人會從對方的工作與嗜好入手。不過,「無聊」有評定的標準嗎?一些令人覺得枯燥的職業或興趣,在部分人眼中可以有趣;人們對無聊本身有一定的刻板印象,或會導致先入為主的偏見。早前發表在「性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PSPB)的研究表示,一旦被人定型為無聊,會帶來負面人際關係後果。

曾詩敏:體育也付了代價

今天在我們家發生的一切,將來是要付代價的。代價或者是一代人,或者更多代人,體育也不能倖免。對於會參與比賽的運動人來說,如有機會代表香港,十居其九都會覺得是肯定及光榮。讓我們都期盼著,幾許過後,我們仍能有著代表香港去競技的憧憬,還有著那份「我來自香港」的傲然。

疫症年,維多利亞式生活的逆襲

在 19 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為貴族帶來賦閒在家的時間,押花、剪貼、桌遊、練習室樂器等娛樂活動應運而生。現代人每天營營役役,下班回家只有力氣按按手機,這些生活小樂趣便漸漸式微。可是遇到經濟衰退的抗疫年,令不少人開始反思:除了流連網絡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打發時間的妙方?不少人就選擇穿過時光隧道,重拾在維多利亞時代流行一時的志趣。

救世軍:學業以外的成功感

「求學不是求分數」,我們聽得多,也了解學生應多方面發展。可是,在判斷一個學生的成功時,我們還是不自覺的先去關注他的分數。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學校卻有不一樣的理念,該校鼓勵一班小學生從花式跳繩及雜耍中找到成功感。他們輕鬆地完成一個個動作,遊刃有餘,臉上流露出來的,是對自己的驕傲與滿滿的自信。

伍常:人無收藏癖不可與交

常言道:「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一種興趣的。筆者的個人經驗是,藝術品就像音樂一樣,往往可以在你的人生低潮時給你一點鼓勵,給你一些支持。而藝術收藏更是一個不斷地為我們大開眼界的旅程,讓我們結識來自不同地方/界別的志同道合朋友(無論是在世的還是已故的),令生命從此不一樣地精彩,不再孤單。

電競補習班 —— 親子樂的契機?

為了令子女學業成績更進一步、或培育一技之長,經濟條件許可的父母會送他們去補習班、興趣班,或聘請私人老師,但孩子未必想像得到,父母會因為自己打機不夠好而聘請教練。最近在歐美地區大熱的電子遊戲「要塞英雄(Fortnite)」,家長為了讓子女獲勝,不惜花費金錢,為子女甚至自己聘請教練,當中的理由各有不同。

2018:不做社畜

「社畜」一詞來自職場文化最為磨人的日本,形容放棄人類尊嚴為工作而活的公司牲畜,愚忠公司、無償加班、對過火要求照單全收者均在此列。曾高就日本微軟公司社長的日本實業家成毛真,就著書「社畜中年」教人如何「脫畜」,擺脫被工作豢養的生活,找回自我人生。不過若待奔四被工作文化潛移默化成「勤力得只剩工作」,才學習如何脫離社畜行列,恐怕恨錯難返。要下半世過得好,應由年輕起經營,小處著手,拒做社畜。

CV 上的「嗜好」寫甚麼才好?

一般求職建議會告訴你不要在 CV 上填上嗜好,浪費紙張空位和對方時間之餘,也顯得不專業。其實有時嗜好也能幫你一把,給未來老闆一個好印象。一名 Google 實習生曾撰文分享進入 Google 之路,指把嗜好放上 CV 讓她在求職時突圍而出:「他們會想知道你有趣的一面,這是你大放異彩的機會。」求職顧問公司 Resume Strategists 創辦人 Alyssa Gelbard 指,嗜好寫得好,可以透露你的人格特質和行業知識,提升你的競爭力,以下是 10 個你可以考慮放上 CV 的嗜好,以及有一個,千萬不要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