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 年省港大罷工爆發,時任港督金文泰曾建議倫敦政府發動「第三次中英戰爭」,永久割據九龍新界,遭唐寧街回絕;1940 年代初,中、美、英三方就香港戰後歸屬問題展開談判,國民黨政府在羅斯福支持下,收回九龍新界的提議一度佔上風;1967 年六七暴動之後,英方考慮推動香港民主進程,周恩來以出兵威脅,最終擱置;1984 年,香港人被滅聲之下,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九七易幟。歷史證明,香港前途從來並非內政問題,而是受制於多方角力,2047 期限亦不會例外。中英聯合聲明耳熟能詳,1943 年香港歸屬磋商則鮮見著述,回顧當時談判經過,認識香港前途的形塑動因,相信有助理解香港現時的政治困局。
民國
|共18篇|
西藥東漸:民國的禁慾與強身
亂世浮沉,當世道愈亂,人人自危,社會強身健體之風愈熾。在西方的運動強身概念傳入中國之前,華人是如何擺脫虛弱、強健身心?皮國立的「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敘述了民國時期的醫藥史,帶讀者一窺中西醫藥知識交流的實況,了解時人對身體、疾病的觀念流變。
【短片】語文陶話廊:民國小學教材,將童真融入質樸文字
本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再次拿起民國小學教材,從製教材者的角度,看如何關愛小孩,如何把童真躍然紙上。
【短片】語文陶話廊:讀民國課本學做人
朱子說:「後生初學,且看小學之書,那是做人底樣子。」這集「陶話廊」,陶傑帶大家回到民國做幾分鐘小學生,細讀兩課當時的小學國語課文,發現「小學雞」讀本的智慧。
唐明:五四運動的受益人
這樣觀察的話,北洋政府真正的敵人,不是巴黎和會上談判的對手,而是國內南北分裂的局面,山東問題被放大,很可能就是給南方勢力一個契機。
陶傑:「禁古令」之三錯
「中國人是要管的」,這個民族由大腦到口腔,裡外都要一個家長政權好好管一管,本來是共識,不成問題。但「禁古令」有三大基本邏輯錯誤。
【短片】語文陶話廊:一腔血 為君剖 —— 汪精衛的情書
清末,汪精衛等革命黨人刺殺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捕入獄。獄中,他獲情人陳璧君密函,為對方的一往情深所感動,以詞作信回應。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從文學角度,重新認識這位備受爭議的民國才子。
陶傑:中國菜的地理魔鬼細節
5、60 年代一批民國知識分子逃到台灣,翻譯家梁實秋叫飲食專家唐魯孫拿一支筆、一張紙,將全國各省各縣的名菜分門別類,一一寫下來,以證後世,因為飲食文化,也有淪亡之險。
鄭立:反攻勝利棋 —— 桌遊是正當高尚的娛樂,又可以激發反攻復國之精神
「反攻勝利棋」是台灣 20 世紀 60 年代的早期桌遊,比起「卡坦島」和「狼人」還要早。它被視為健康的娛樂,在棋盤上直接寫行銷語句,說桌遊是正當高尚之娛樂,又可以激發反攻復國之精神,並增進對國家疆土及地域之認識,可見在大部分讀者連細胞都未形成時,台灣人早就已經知道桌遊對社會的益處。
唐明:中國防疫和美國的情仇
還是回到錢的問題上吧:湘雅醫學院把錢都花在平民子弟身上,而居然沒有辦法從他們身上撈錢;黑心疫苗則不計萬千兒童的性命安全,只要自己發財就好。同樣都是錢,有人選擇這樣花,有人選擇這樣賺,是甚麼造成了兩者的差別呢?
唐明:學中文令洋人也變下流了?
赫德還專門挑選來自歐美,出身良好,有大學學歷的年輕人到北京海關總司任職,親自教導,要求他們一概學好中文,其中不乏牛津、劍橋和哈佛的畢業生,譬如來自波士頓的作家 Edward B. Drew。而被他淘汰的鬼佬,首先是最早來華的一批西洋冒險家(以英美為主),通常不通中文,教育程度低,在本國的社會地位就低於其他洋人,而赫德覺得海關總部充斥這樣的人,有欠尊重,會令人看不起。
唐明:中日蜜月的小插曲
1901 年 3 月 20 日,北京東文學社開學,當時義和拳之亂留下的瘡痍猶在,許多學校還未復課,街頭常有德國、俄國、日本,以及英國的印度士兵巡行,聽說東文學社招生,學子即如潮水湧至,本來只預計收生 30 人,結果第一學期就收了 280 人,除了少數的翰林、進士等人有知識基礎,大多數都是小學生和文盲。因此,能堅持下來讀書的人少之又少,1901 年入學 601 人當中,到了 1902 年剩下 152 人,1905 年只剩下一個人,能夠完成四年學業的,僅僅是千分之一。
陶傑:德國的威瑪,中華的民國
西方許多人將崛起的中國與 30 年代的德國相比。此一比喻,不知道內心高傲的德國人有何感受。
陶傑:龐大的問號
瑞典文 Lagom ,代表了北歐中產階級生活哲學:恰得其份,不追求暴富奢華,活得剛剛好。民國時代,工業資本主義開始發達,知識傳播活躍,言論思想自由,中國各大城市,由上海南京領頭,出現了中國人社會 3,000 年沒有見過的中產階級。
唐明:「瑜老闆」的江湖氣
江湖就是沒有極權的散亂狀態,是許多自成一格的圈子,自立規矩,自成一派,自己做主,江湖可以是各大軍閥的地盤,可以是上海灘,可以是鏢局、漕運、新聞界、娛樂業、藝術展、煙花巷,或者梨園行;沒有大獨裁者,沒有統一口徑,許多人身在江湖,講規矩重道義。那時候的中國人,還會寫詩詞、聽京戲,會用典,還抱拳作揖,逢年過節還有情懷的講究,尚存文化的氣質。
唐明:租界那些神奇的事
有人問我,但凡提到舊上海,無論是甚麼作品,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政府官員的名字,上海那段日子好像是個無政府狀態,到底有沒有人在管事?答案是一批神奇的稱為「大班」的人,小說家毛姆的「大班」寫的就是這段故事。
唐明:有一種羅曼蒂克叫江湖
他不是人在江湖,而是因為有他才有江湖,所謂民國風流也如是。雖然一生「發光發熱」,帶攜了無數人,造就一代風流,但他末了病逝香港畢竟淒冷,因為那個江湖不復存在了,臨終時他還囑咐兒女燒掉從前別人欠他的所有借據,一了百了,「給大家留個體面」。
陶傑:開學了
當美國下令關閉各地「孔子學院」,回顧中華民國三十年代的小學教科書。三十年代已經在「五四」之後,廢除文言,倡行「白話文」,但此一課本文白融合,又淺白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