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大都會地位仍在否近日惹人熱議,另一個稱號卻恐要坐實 —— 亞洲國際大刀會。有人形容本港「由治及興」,只是最近發生不少持刀襲擊或搶劫案,令人震驚。當然,兇徒們並非使用真正的「大刀」,不過既然有了大刀會之名,就不妨認識一下它的歷史。
民國
|共27篇|
【語文陶話廊】安迪詩話:陳寅恪挪威紀遊
我們對陳寅恪詩詞的認識,大多是他 1949 年留在大陸以後寫下的作品。余英時先生曾形容:「陳先生晚年所值的時代比清初文字招禍的情況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他的詩文也特別隱晦難懂。」不過今集「安迪詩話」,盧安迪和陶傑就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細讀陳寅恪 20 歲時寫下的兩首北歐遊詩,看看這位史學大師年輕朝氣的一面。
【短片】語文陶話廊:袁世凱之子大膽諫父
1915 年袁世凱稱帝,是出於個人野心還是符合國情,蓋棺至今都未有定論。民國四公子之一、其次子袁克文當時以詩諫之,一句「絕憐高處多風雨」,終成預言。今集「語文陶話廊」,盧安迪就與陶傑拆解這首針針見血的諫詩。
鄭立:想知道民國時期軍隊是怎樣的?你一定要看「十兄弟」
其實這電影企劃,可能從一開始就是廣東軍人們想把從軍的回憶留在菲林上才想出來的,十兄弟不過是企劃的附加品,好讓他們有藉口可以演出來吧?
鄭立:退想齋日記 —— 朝廷變民國,民國變帝國,帝國變黨國
對一個書生來說,承認「科舉已死」就像律師承認「法治已死」一樣,他要適應法治…… 不,科舉已死的世界是很困難的,當然甚麼都看不順眼了。
【短片】語文陶話廊:魯迅 —— 成也毒舌 敗也毒舌
魯迅的文章,說得好聽即「匕首投槍」;說白一點,其實就是「毒舌」。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便從魯迅與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一段小故事,細說他的脾氣。亦正是這種個性,才能讓魯迅的文章,別具一番麻辣風味。
唐明:辮子那麼髒,為甚麼偏不肯剪?
清朝的統治,縱有千般不是,在他們內心中是天然的主人,不容挑戰。即使過去主宰他們的官老爺如何作威作福,貪污腐敗,他們依然認同其權威,因為千百年「天朝上國」的既定觀念,令天朝的子民產生一種虛幻的身份榮耀,足以令他們忽視自己指甲裡的污垢或辮子裡的蝨子。
唐明:「不平等條約」的心結
事實上,即使十七八國的領事裁判權聯合在一起,也不可能形成一個迫使中國人當奴隸的極權政府 —— 但是欠了周身債,西方「列強」對政府各種事務插手干預,政府弱小,無法大一統,變得像美國一樣強大,對於民國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才是心頭大恨。
【短片】語文陶話廊:為何今日再無胡適魯迅
百年前,正值新舊思想交替的時代,有兩位文人曾對「何謂中國人」有深刻洞見。近年,中國跟西方國家時有衝突,這個問題又再度被提起。今集「陶話廊」,陶傑帶我們重新認識胡適和魯迅,思考為何今日中國,再也出不了此種思想文化巨人。
1943:另一個香港前途問題
1925 年省港大罷工爆發,時任港督金文泰曾建議倫敦政府發動「第三次中英戰爭」,永久割據九龍新界,遭唐寧街回絕;1940 年代初,中、美、英三方就香港戰後歸屬問題展開談判,國民黨政府在羅斯福支持下,收回九龍新界的提議一度佔上風;1967 年六七暴動之後,英方考慮推動香港民主進程,周恩來以出兵威脅,最終擱置;1984 年,香港人被滅聲之下,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九七易幟。歷史證明,香港前途從來並非內政問題,而是受制於多方角力,2047 期限亦不會例外。中英聯合聲明耳熟能詳,1943 年香港歸屬磋商則鮮見著述,回顧當時談判經過,認識香港前途的形塑動因,相信有助理解香港現時的政治困局。
西藥東漸:民國的禁慾與強身
亂世浮沉,當世道愈亂,人人自危,社會強身健體之風愈熾。在西方的運動強身概念傳入中國之前,華人是如何擺脫虛弱、強健身心?皮國立的「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敘述了民國時期的醫藥史,帶讀者一窺中西醫藥知識交流的實況,了解時人對身體、疾病的觀念流變。
【短片】語文陶話廊:民國小學教材,將童真融入質樸文字
本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再次拿起民國小學教材,從製教材者的角度,看如何關愛小孩,如何把童真躍然紙上。
【短片】語文陶話廊:讀民國課本學做人
朱子說:「後生初學,且看小學之書,那是做人底樣子。」這集「陶話廊」,陶傑帶大家回到民國做幾分鐘小學生,細讀兩課當時的小學國語課文,發現「小學雞」讀本的智慧。
唐明:五四運動的受益人
這樣觀察的話,北洋政府真正的敵人,不是巴黎和會上談判的對手,而是國內南北分裂的局面,山東問題被放大,很可能就是給南方勢力一個契機。
陶傑:「禁古令」之三錯
「中國人是要管的」,這個民族由大腦到口腔,裡外都要一個家長政權好好管一管,本來是共識,不成問題。但「禁古令」有三大基本邏輯錯誤。
【短片】語文陶話廊:一腔血 為君剖 —— 汪精衛的情書
清末,汪精衛等革命黨人刺殺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捕入獄。獄中,他獲情人陳璧君密函,為對方的一往情深所感動,以詞作信回應。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從文學角度,重新認識這位備受爭議的民國才子。
陶傑:中國菜的地理魔鬼細節
5、60 年代一批民國知識分子逃到台灣,翻譯家梁實秋叫飲食專家唐魯孫拿一支筆、一張紙,將全國各省各縣的名菜分門別類,一一寫下來,以證後世,因為飲食文化,也有淪亡之險。
鄭立:反攻勝利棋 —— 桌遊是正當高尚的娛樂,又可以激發反攻復國之精神
「反攻勝利棋」是台灣 20 世紀 60 年代的早期桌遊,比起「卡坦島」和「狼人」還要早。它被視為健康的娛樂,在棋盤上直接寫行銷語句,說桌遊是正當高尚之娛樂,又可以激發反攻復國之精神,並增進對國家疆土及地域之認識,可見在大部分讀者連細胞都未形成時,台灣人早就已經知道桌遊對社會的益處。
唐明:中國防疫和美國的情仇
還是回到錢的問題上吧:湘雅醫學院把錢都花在平民子弟身上,而居然沒有辦法從他們身上撈錢;黑心疫苗則不計萬千兒童的性命安全,只要自己發財就好。同樣都是錢,有人選擇這樣花,有人選擇這樣賺,是甚麼造成了兩者的差別呢?
唐明:學中文令洋人也變下流了?
赫德還專門挑選來自歐美,出身良好,有大學學歷的年輕人到北京海關總司任職,親自教導,要求他們一概學好中文,其中不乏牛津、劍橋和哈佛的畢業生,譬如來自波士頓的作家 Edward B. Drew。而被他淘汰的鬼佬,首先是最早來華的一批西洋冒險家(以英美為主),通常不通中文,教育程度低,在本國的社會地位就低於其他洋人,而赫德覺得海關總部充斥這樣的人,有欠尊重,會令人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