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篇|

新易卜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親述創作心路歷程

今屆諾貝爾文學獎,由 64 歲挪威作家福瑟(Jon Fosse)奪得,以表揚他「以創新的戲劇和散文,表達難以言喻的內容」。如果說法太抽象,不妨一同翻看他去年接受美國文化雜誌 The New Yorker 的專訪,透過其人現身說法,認識他的成長出身、對劇場的見解、對寫作和宗教的信念。

【展覽】Joan Miró 作品回顧展 ——「米羅的詩想日常」

香港藝術館與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聯合籌辦「米羅的詩想日常」展覽,在港首次展出由基金會借出 94 件米羅的創作,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紡織品、石版畫、海報及影像資料。此外,其中 11 件作品更是基金會首次外借,逾 8 成展品亦是首次登陸亞洲;「煙火」便是米羅 80 歲時的畫作,亦是基金會極少外借的作品之一,不妨把握最後機會,近距離一睹極具童趣及多變的創作。

書店們:詩

最近許鞍華的紀錄片「詩」上映,大學時主修詩歌的許導,在紀綠片中訪問了若干香港詩人,主要是他們的創作與生活態度。這次我們希望以「詩」為主題,介紹一些相關的書籍,並讓讀者關注在香港寫詩的人。

王鷗行:得獎香港詩人的英詩寫作啟蒙者

來自香港的 19 歲劍橋大學學生葉晉瑋(Eric Yip),憑藉詩作 Fricatives 奪得英國國家詩詞比賽(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冠軍,為史上最年輕得獎者,廣受港人關注。他在訪問提到,創作受美籍越南裔詩人王鷗行(Ocean Vuong)經歷啟迪,究竟王鷗行是何許人?他又如何鼓勵葉晉瑋在內的非英語母語作家?

緬甸政變後誕生的首部文學作品

一年前緬甸軍事政變,多位緬甸作家和詩人都在網上發表創作,為抗爭留下第一身見證,其中不少人被監禁或處決,部分遺作收錄到最新詩集與散文集「摘去新芽不會阻止春天來臨」(Picking Off New Shoots Will Not Stop the Spring),為政變後的首部緬甸文學作品。

【語文陶話廊】安迪詩話:陳寅恪挪威紀遊

我們對陳寅恪詩詞的認識,大多是他 1949 年留在大陸以後寫下的作品。余英時先生曾形容:「陳先生晚年所值的時代比清初文字招禍的情況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他的詩文也特別隱晦難懂。」不過今集「安迪詩話」,盧安迪和陶傑就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細讀陳寅恪 20 歲時寫下的兩首北歐遊詩,看看這位史學大師年輕朝氣的一面。

林靖風:法國五月「竹穹光影」—— 鋼筋森林與迷宮都市

Matthieu 的詩人絮語和 Cyrille 的攝影空間,在「法國五月藝術節」的推動下,將會在五月底於大館拓展為一場涵括詩詞誦讀、音樂表演和醇酒品嚐的盛會。詩詞裡的幻想空間、相片裡的視覺愉悅、音樂裡的聽覺享受與醇酒裡的味覺旅程,在香港這一個「透明之都」裡油然而生。

【短片】語文陶話廊:中國特色的自由派知識分子

對於較少關注現代中國文壇的人來說,「馬一浮」這個名字或相對陌生。這位大儒畢生鑽研國學,甚至抱著「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的熱忱,在抗日期間創建書院講學,只可惜捱過了戰爭,卻避不開文革。今集「語文陶話廊」,盧安迪就與陶傑一探其詩中丘壑。

暴君與詩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可能是其最廣為流傳的詩詞作品。在這首詞中,誰才是史上最雄才大略、文武雙全的風流領袖,可謂昭然若揭。有趣的是,喜愛賣弄文采的暴君或獨裁者不止一位。獨裁者的文學水平如何?詩作如何揭示其人生經歷?專欄作家 Benjamin Ramm 早年便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介紹不同著名暴君的詩文與其人生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