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壓

|共34篇|

30 年來,被失蹤的克什米爾人

印度自 8 月撤銷克什米爾自治地位,並派部隊封鎖當地至今。查謨-克什米爾失蹤者父母協會(APDP)主席 Parveena Ahangar 表示,自那時起,人們各自失去聯絡,不知有沒有人被安全部隊帶走、傷害甚至殺死。她在「衛報」發表的文章,更以 1990 年,自己兒子 Javaid 的失蹤事件,與今天的克什米爾形勢相比。

克什米爾 —— 印度安全部隊濫暴指控

自 8 月 5 日印度政府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地位以來,數萬名安全部隊已進駐當地。據報包括政治領袖、商人、活動家在內,約 3,000 人遭到逮捕。軍方表示,行動是要先發制人,旨在維護當地法律及秩序。然而,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有村民聲稱遭毆打甚至電擊虐待。

致命催淚彈荒謬 —— 禁止用於戰爭,卻成鎮壓恩物

兩個月以來,催淚彈成為警隊對付示威者最常用的武器,即使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呼籲警方,不要隨意使用,因為嚴重者可導致死亡,警司協會卻以「莫名其妙」回應。催淚彈是否如警方所言屬「非致命性武器」?觀乎歷史,催淚彈作為化學武器,亦曾奪去性命;將這種禁止用於戰爭的催淚彈用於人民身上,更不合邏輯。

鎮壓烏克蘭示威:政府僱用犯罪分子鬥人民

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持續兩個月之時,示威者仍未得到任何成果。一方面群眾嘗試更激進的衝擊,另一方面警察繼續鎮壓和暴打示威者。一些烏克蘭人更指出,當時政府還有額外僱用「打手」,執行更暴力的行動,烏克蘭人稱他們做 Titushki。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正轉為民主體制……然後呢?

本月初,蘇丹傳出示威者及軍方委員會達成權力分享協議,設立聯合最高委員會,三年內向民主體制過渡。協議尚未正式實施,「華盛頓郵報」的分析報道表示,振奮過後,人們應該審視協議中潛在的大量缺陷,以及未有解決的問題。在過渡期間及協議屆期後,蘇丹人民能否得到民主,仍是未知數。

蘇丹抗爭者:無路可退,直至推翻政權

香港政治風波至今仍未平息,地球另一面的非洲蘇丹,政治動盪的局勢亦延續至今。就在香港七一遊行前一日,蘇丹民眾亦再次走上首都喀土穆街頭抗議,高呼民主改革。儘管軍政府此前的血腥鎮壓,已造成人命傷亡,但示威者仍站出來追求民主。美國國際公共廣播電台記者 Marco Werman,便訪問當地社運人士 Dallia Abdel-Moniem,瞭解蘇丹人民在去年底至今的抗爭心路歷程。

威權時代:便衣警混入示威人群「戰術」

世界各地警隊,都會有組織便衣警員混入群體、逮捕示威者的行動,術語稱為「便衣搜捕隊(Plainclothes snatch squads)」。回顧過去,曾有警察組織濫用「便衣搜捕」行動暴力對待示威者;更有先製造衝突,後藉以鎮壓的事件。同時,應在甚麼情況下運用此策略、是否適用於大型群眾活動,亦具爭議。

獨裁者的選擇:鎮壓或讓步

假如相信人有嚮往自由之心,獨裁者要面對人民抵抗或是必然之事。當抵抗發生,獨裁者眼下有兩個選擇:鎮壓或讓步。假如選擇前者,決定的原因是甚麼?美國「霍士新聞」外事記者 Christopher Massaro,去年於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發表碩士論文,以「獨裁者的選擇:面對抵抗,鎮壓或讓步」為題,分析獨裁者之所以選擇鎮壓,其實往往色厲内荏,內心害怕失去權力,並非理性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