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沒想到 3 年過去,這個台灣故事已成為港人寫照。每一段情節,都似遠還近。
鎮壓
|共24篇|
逐家逐戶尋「無症狀患者」,是真正的防疫?
截至 8 月 3 日,武漢肺炎已奪去全球近 70 萬人性命,是 21 世紀最大的公共衛生災難。有些國家卻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藉以永續數據監控,加速集權,打壓異己。菲律賓就計劃派出警察挨家挨戶搜索「無症狀患者」,有人權組織憂慮,新政策只會成為抓捕異見人士的藉口。
當國家走向一人獨裁,鎮壓就愈激烈
近年,學者都擔憂民主在退潮。民主國度的人對選舉失去信心,民粹勢力抬頭,專制國家的政府同時變得更專橫獨斷,也細分出不同的政體模式。美國密芝根州立大學政治學家 Erica Frantz 的研究團隊就發現,近年很多專制國家不單變得更專制,而且更走向一人獨裁的模式;而當一個國家愈獨裁,就會更常訴諸武力鎮壓。
鄭立:從「沙丘魔堡」看經濟攬炒
要打倒帝國,並不需要打死每一個帝國軍,而是要針對帝國需要的資源去持續破壞,迫使對方因為分贓不均而內鬨,帝國愈龐大愈擁有大量軍力,反而代表他們愈需要更多的經濟去維持,手刃殺死三萬個敵軍,不如殺死能夠養三萬個敵軍的收入來源。
一國一制下,克什米爾自決運動將到尾聲?
正當全球注視「港版國安法」之際,印度克什米爾同樣步入歷史關口。印度為取得克什米爾「全面管治權」,去年撤銷其自治地位,近月更借防疫之名嚴加鎮壓,接連有年輕人遇害,鐵腕手段被批為國家恐怖主義。有學者憂慮指,克什米爾自決運動正步向最後存亡關頭。
陶傑:所謂「埋地雷」
香港「六月風暴」持續半年,反送中修例演變為大學生與警方的武裝對抗。許多社會學人士研究是何原因、往何處去。以親中愛國人士的思維,除了「外國勢力」在唆擺,另一因素當然是所謂前殖民地政府「埋地雷」。前殖民地政府有沒有埋地雷呢?確實有。地雷在哪裡?看看泰國就知道。
尼加拉瓜大學攻防戰
香港爆發連場大學校園保衛戰,不少人聯想到南韓延世大學的抗暴史,聲言攻打學術機構在史上絕無僅有,但事實並非如此,只是多數案例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譬如中美洲的尼加拉瓜。當地學生去年以大學為抗爭根據地,要求總統下台,校園最終遭蒙面的政府武裝血洗,多人受傷,最少 2 名學生中彈身亡。事發一年後,仍沒有政府官員為此負責,更沒有獨立調查交代慘劇真相。
10 大鎮壓學生運動事件
學生運動從來都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引擎,莘莘學子懷著赤子之心,因捍衛社會公義而走上街頭,卻往往換來政權的血腥鎮壓,外國更曾有軍警血洗大學校園的先例,年輕生命就此殞落。以下為歷史上 10 大血腥鎮壓學運事件。
韓國延世大學抗警史
防暴警察進入大學校園,與學生爆發激烈衝突的場面,日前首次在香港發生。警察以武力攻入大學的情景,香港人過去也許從未見聞。早在 8、90 年代,一直作為韓國學生抗爭焦點所在的延世大學,同時亦飽經警方多次封鎖、強攻,並付出沉重代價。
戒嚴為克什米爾帶來情緒風土病?
活在鎮壓、戒嚴、濫捕、酷刑、監控的陰影之下,人民情緒長期繃緊,難以宣洩,久而久之令地方出現「情緒風土病」。據「衛報」報道,印度政府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地位以來,高壓生活為當地平民帶來焦慮、壓力及其他情緒問題,求助人數急增。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墨西哥學生失蹤案
2014 年 9 月 26 日,伊瓜拉市經歷不尋常的一天,警方當晚鎮壓示威時殺害 6 人,有 43 名學生銷聲匿跡。事隔 5 年,失蹤者家屬堅持「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為徹查真相奔波,但學生始終下落不明,令事件淪為墨西哥政治暴力的污點。
橡膠子彈的血腥史:足以致命的殺人武器
橡膠子彈顧名思義是以橡膠製成,又或者以橡膠包裹金屬子彈,因為不會穿透身體,殺傷力較低,故此被稱為「非致命武器」(Non-lethal Weapon)。可是,如果橡膠子彈擊中頭部、頸部等要害,仍極度危險,從 20 世紀至今,這種「非致命武器」,已殺人無數。
30 年來,被失蹤的克什米爾人
印度自 8 月撤銷克什米爾自治地位,並派部隊封鎖當地至今。查謨-克什米爾失蹤者父母協會(APDP)主席 Parveena Ahangar 表示,自那時起,人們各自失去聯絡,不知有沒有人被安全部隊帶走、傷害甚至殺死。她在「衛報」發表的文章,更以 1990 年,自己兒子 Javaid 的失蹤事件,與今天的克什米爾形勢相比。
克什米爾 —— 印度安全部隊濫暴指控
自 8 月 5 日印度政府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地位以來,數萬名安全部隊已進駐當地。據報包括政治領袖、商人、活動家在內,約 3,000 人遭到逮捕。軍方表示,行動是要先發制人,旨在維護當地法律及秩序。然而,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有村民聲稱遭毆打甚至電擊虐待。
民主國家向暴政國家售武的理由
極權者以國家名義,從外國進口武器對付人民並不新鮮。假如武器提供者同為暴政國家,狼狽為奸不足為奇,但何以有民主國家政府,同意向專制國家出售武器?英國雅息士大學政治理論講師 James Christensen 博士拆解箇中「理由」。
對於樹林生態,林木俱焚可以是好事
森林發生火災,許多人想到應立即撲滅,避免火勢蔓延造成更大傷亡。但生態學家指出,人們努力「鎮壓」野火,反而埋下下次野火憤怒反撲的禍根。
致命催淚彈荒謬 —— 禁止用於戰爭,卻成鎮壓恩物
兩個月以來,催淚彈成為警隊對付示威者最常用的武器,即使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呼籲警方,不要隨意使用,因為嚴重者可導致死亡,警司協會卻以「莫名其妙」回應。催淚彈是否如警方所言屬「非致命性武器」?觀乎歷史,催淚彈作為化學武器,亦曾奪去性命;將這種禁止用於戰爭的催淚彈用於人民身上,更不合邏輯。
鎮壓烏克蘭示威:政府僱用犯罪分子鬥人民
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持續兩個月之時,示威者仍未得到任何成果。一方面群眾嘗試更激進的衝擊,另一方面警察繼續鎮壓和暴打示威者。一些烏克蘭人更指出,當時政府還有額外僱用「打手」,執行更暴力的行動,烏克蘭人稱他們做 Titushki。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正轉為民主體制……然後呢?
本月初,蘇丹傳出示威者及軍方委員會達成權力分享協議,設立聯合最高委員會,三年內向民主體制過渡。協議尚未正式實施,「華盛頓郵報」的分析報道表示,振奮過後,人們應該審視協議中潛在的大量缺陷,以及未有解決的問題。在過渡期間及協議屆期後,蘇丹人民能否得到民主,仍是未知數。
當權者該看的紀錄片:凜冬烈火
2015 年 Netflix 上架的紀錄片「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記錄了烏克蘭在 2013 年末至 2014 年初爆發的親歐盟示威運動。「凜冬烈火」值得當權者一看,看歷史的發生、看歷史與現今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