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成為眾多國家的頭號問題,伊朗亦不例外。其伊斯蘭政府遂在前年立法,加強對藥物流產的限制,並禁止免費發派發避孕藥,引起極大爭議。政府上下如今驚覺,全國每年多達 30 至 60 萬宗墮胎,當中大部分也是非法進行。這些婦女在公共醫療系統以外,尋求中止意外懷孕之法,不少人還因此喪命。
人權
|共133篇|
各國制訂外國代理人法,為何威脅公民社會?
俄羅斯南鄰的格魯吉亞,被指訂立俄版「外國代理人法案」,最後在人民激烈抗議下拉倒。這類法案針對傳媒與 NGO 的外國資金來源,絕非俄羅斯獨有,過去 10 年在全球愈來愈常見。美國塔夫茨大學俄羅斯與歐亞計劃訪問學者 Maxim Krupskiy 就分析,定義模糊的外國代理人法,如何方便政府打壓異己,扼殺發展蓬勃的公民社會。
5 成機會違反人權法?英國的「非法移民法案」
英國內政大臣柏斐文提出的「非法移民法案」充滿爭議,BBC 體育節目主持人、足球名宿連尼加,就因為在 Twitter 批評該法案,一度遭 BBC 暫停其足球節目。儘管法案目前已通過二讀、英國需要解決大量非法入境難民船隻、庇護申請積壓等問題,但法案是否可行、會否牴觸「人權法」,始終成疑。
軍事政變兩週年:堅持「盡做」的緬甸人權律師
兩年過去,不少政治犯還在緬甸牢中受虐,她也繼續每天來到牆外,為家屬提供法律諮詢,在打壓以至死亡威脅下,堅持「盡做」到底。
【烏克蘭戰爭】囚禁無名的平民人質
人權組織「公民自由中心」表示,俄羅斯侵略至今接獲近千宗尋人求助,指烏克蘭平民基於不明原因被敵軍俘獲,逾半數仍然被囚。烏國人權特使 Dmytro Lubinets 近日更指,這類「平民人質」或許超過 2 萬名。他們從未參與作戰,部分人卻被當作戰俘長期扣押,其他甚至連這個「名分」也欠缺,以無罪之身被關在秘密設施,不知何時能重獲自由。
2022 年大事回顧:卡塔爾能藉世界盃改善形象嗎?
卡塔爾世界盃在一片爭議聲中順利告終。足球貴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每 4 年才舉辦一次的世界盃自然全球矚目。卡塔爾銳意透過大型賽事建立文化成就感,強化國民認同,把自己塑造成國際舞台重要一員,卻惹來勞工剝削、打壓性小眾權益、甚至涉嫌在申辦過程中買票做假的指控。「紐約時報」專題文章就分析,卡塔爾世界盃真的做到體育洗白嗎?
德國雙重標準?為何奧斯爾「再臨」今屆世界盃
德國在卡塔爾世界盃分組預賽淘汰出局,連續兩屆無緣 16 強。早前德國對西班牙的賽事中,觀眾席出現了奇怪的一幕,部分卡塔爾球迷高舉德國前國腳奧斯爾(Mesut Ozil)的照片,藉此反擊德國隊掩口合照的行為。事件也讓這位德國土耳其裔球星控訴遭種族歧視的往事,再次搬上檯面。
陶傑:杯葛世界盃
但世界盃幕後代表的金錢權力,與浩浩蕩蕩的左翼意識形態對衝,加上伊斯蘭宗教站在金錢的那邊,相信左翼不會是贏家。
【*CUPodcast】ESG 簡單講:卡塔爾「血汗世界盃」,外勞權益被忽視
今屆世界盃在卡塔爾舉行,是史上首次由中東國家主辦。不過,主辦國卡塔爾的人權狀況備受關注,包括外勞安全和權益。今集「ESG 簡單講」,就講述卡塔爾在籌備世界盃的期間,被揭大量外勞死亡、工作環境惡劣,勞工問題成國際焦點。
針對無接種疫苗者,是前所未有的制度歧視?
過去近三年,有些國家和地區以抗疫為名,以各種手段驅使民眾接種疫苗,無接種疫苗者失去就業、就學,以及出入部分場所的自由,連餐廳也不能光顧。國際社會開始復常後,愈來愈多人關注對無接種疫苗者的權益,有政客甚至形容,這種針對單一組群的制度歧視是前所未有。
【COP 27】歡迎來到主辦國:「恐懼共和國」埃及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7)召開前夕,主辦方埃及在國內積極綠化,試圖將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塑造成綠色城市,展示國家美好的一面。不過,有人權報告指出,有關企業、軍事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等敏感話題,已成為埃及的「禁語」,不少當地學者和環保團體也被禁聲,從事污染問題研究的人甚至被逮捕或被迫流亡,令相關研究無法進行。
卡塔爾世界盃未開鑼,為何巴黎倫敦公然杯葛?
卡塔爾世界盃將於下月舉行,歐洲多國先後指責卡塔爾侵犯人權,巴黎、倫敦等多座城市加入杯葛行動,拒絕在公共場所轉播賽事。法國體育學者 Simon Chadwick 就親身到卡塔爾視察,報道世界盃舉行前的多哈(Doha)實況。
以筆敵槍:緬甸政變下的青年雜誌 Oway
緬甸政變以來,軍政府被指強烈打壓言論自由,包括新增刑法第 505A 條,把發布「引起恐懼」言論或傳播「假新聞」的評論定罪,令多間知名調查報道機構被吊銷牌照。據指現有 57 名記者身陷獄中,數百名新聞工作者流亡國外。Oway 這本擁有近百年歷史的青年雜誌,因而成為碩果僅存的獨立媒體。
【戰火中的和平獎】捨棄政客,選擇在地的民主戰士
10 月 7 日是普京 70 歲大壽的日子,同時是諾貝爾和平獎公佈的時刻。當俄烏戰爭已經把世界推向核戰邊緣,這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或者發揮出更大的象徵意義。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就頒贈予白羅斯的人權倡議者比亞雅斯基(Ales Bialiatski)、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及烏克蘭人權組織「公民自由中心」(Centre for Civil Liberties),給俄、烏、白三國為民主奮鬥的人打氣。
卡塔爾世界盃:加沙居民的可望而不可及
2022 世界盃決賽週將於 11 月 20 日揭幕,由於中東地區首次主辦這項體壇盛事,眾多阿拉伯人份外期待,不少還準備到卡塔爾捧場。唯獨在加沙地帶,興奮以外更多的是失落。以色列對當地實施嚴格封鎖,限制當地逾 200 萬居民進出,令場館可望而不可及,看球和踢球的都無法親身參與。作為世界足壇最高管理機構,國際足協(FIFA)被指對此無動於衷。
高達之死的背後:安樂死合法化的浪潮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著名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在 9 月 13 日與世長辭,享年 91 歲。高達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自我了結,再次激發人們對安樂死議題的關注。而在香港,時不時也有聲音爭取安樂死合法化。根據外媒報道,法國、烏拉圭和蘇格蘭正展開有關討論,可能開展一股把安樂死合法化的全球浪潮。
關注政治犯:納瓦爾尼遭單獨囚禁
單獨囚禁(solitary confinement)是指將一名在囚人士安排在一個特殊單位,與其他囚犯隔離監禁。半生在監獄度過的曼德拉,曾將之形容為「監獄生活中最令人生畏的部分」。研究表明,即使短暫的單獨囚禁也會引致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攻擊性和自殺念頭。反過來說,單獨囚禁可能是俄羅斯對付異見在囚者的好方法。俄國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日前就透露,近一個月時間裡,自己遭單獨囚禁懲罰 4 次。
聯合利華出售茶飲事業,竟成 ESG 燙手山芋
以苦勞與低薪著稱的茶園產業,為接管的 CVC 帶來挑戰。即使該公司屬於追求獲利最大化的私募基金,在投資者的道德與永續意識抬頭之下,也擔心這筆交易會損害公司的社會與聲譽表現。
Moyashi:校規改革的漫漫長路
日本一名天生頭髮偏茶色的女性,因為高中時期被學校強迫染黑,導致身心受創,最後決定控告學校。經過幾年的審訊,大阪地區法院終於在 2021 年 2 月判決,一審裁定學校有過失,需要向該名女性賠償 33 萬日元。
巴切萊特:從獨裁倖存者,到掌管聯合國人權事務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上周卸任,她在訪問回顧 4 年任期,強調自己從不忍氣吞聲,其硬朗性格可能因年輕的創傷經歷而起 —— 她與家人曾被智利軍政府逮捕,20 歲時受過酷刑拷問,反獨裁的父親被虐待致死。這個烙印伴隨她成長,使她堅定政治信念,當選智利首任女總統,並出任聯合國公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