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時期

|共13篇|

回顧第一屆渣打馬拉松:以跑步穩定人心

體育比賽能推廣健康文化,為城市帶來商機,甚至凝聚人心。然而,在香港政府高規格的防疫政策下,有多項的大型國際體育盛事被迫再次取消,當中港人熟悉的渣打馬拉松,預計今年內舉辦無望。其實渣打馬拉松對香港有重大歷史意義,其首屆於 1997 年進行,當時香港正面對回歸,主辦方就希望以運動穩定人心。

查理斯三世,曾與港督之位擦身而過?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於 9 月 8 日與世長辭,其子查理斯三世隨即繼承王位,成為新一任英國君主。不少港人對查理斯三世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與戴安娜王妃和卡米拉王后的兩段婚姻,又或者作為英國史上最年長登基君王之紀錄。其實,查理斯三世與香港的淵源本來不止於此,1987 年他就曾與港督之位擦身而過。

省港大罷工:鷹派與開明派港督之爭

上世紀 20 年代,在中國左派號召下,香港曾經出現一場歷時超過一年的省港大罷工,為經濟帶來毀滅性影響。港英政府無力擺平政治亂局,英國政府決意撤換強硬派的港督司徒拔(Edward Stubbs),但繼任人選一度惹起爭議。英國政府最終捨棄鷹派的施勳(Claud Severn),委任開明派的金文泰(Cecil Clementi),令香港得以由亂入治。

回到 1861 年,英屬香港下的九龍半島(一)

1860 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滿清政府被迫簽下「北京條約」,同意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可是,其實到 1861 年 1 月 19 日,時任英國駐中國特別大使伊利近伯爵(The Earl of Elgin)才出席領土交接儀式,代表英方正式入主九龍。著名史學家許舒(James Hayes)就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重塑 160 年前九龍的面貌。

戰時構思的香港政治改革,為何在重光後流產?

不少輿論認為,香港沒有民主是港英政府所致,但回顧歷史,殖民地政府確曾提出過政治改革,部分是淪陷時期,被囚官員為香港重光的改革構思,最著名有推動民主改革的「楊慕琦計劃」。但有史家認為,地緣政治與中國因素,使殖民地選擇維持政制現狀。

1894 年香港鼠疫:來自鄰近地區的大災難

這場武漢肺炎,一定會在香港歷史留下重要一頁。香港開埠至今接近 180 年,經歷過大小風浪,最後都成功捱過去。第一次重大考驗,當數 1894 年的鼠疫大流行,令香港一下子變成死城,及後更蔓延全球,並且持續多年,殺死超過 2,000 萬人。這次鼠疫大流行的源頭,正是雲南。

靜默革命前:自己人查自己人的黑警年代

修訂逃犯條例弄至滿城風雨,激發 200 萬人上街,連帶引起對警方使用過分武力的質疑。在 50 多年前,也有一個逃犯引發大規模社會運動,促成香港「廉政公署」成立。葛柏案是導致廉政公署成立的直接原因,亦是廉政公署成立後辦理的第一宗案件。

沈旭暉國際郵覽台:同一年開埠的不同結局——由香港、沙撈越的開埠百年紀念郵票談起

談及「開埠」這概念,在強調政治正確的今天,也可以充滿爭議。在港英時代,雖然割讓香港島的「南京條約」於 1842 年才簽署,但英國早於 1841 年佔領香港島,該年就被視為香港開埠元年。但主權移交後,基於中國強調香港「自古以來屬於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在北京眼中,也就不存在以 1841 年為「開埠」的空間,那只代表「英國佔領時代」的開始。1941 年,港英政府推出了一套「香港開埠百年紀念」郵票,設計十分精美、意義深遠,不同於當時常用的英屬殖民地通用圖案,而是專門為香港度身定制,是英屬香港郵票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