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第一屆渣打馬拉松:以跑步穩定人心

A+A-
1999 年,渣打馬拉松首次在香港市內進行,近 7,000 人參與賽事。 圖片來源:DAVID WO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體育比賽能推廣健康文化,為城市帶來商機,甚至凝聚人心。然而,在香港政府高規格的防疫政策下,有多項的大型國際體育盛事被迫再次取消,當中港人熟悉的渣打馬拉松,預計今年內舉辦無望。其實渣打馬拉松對香港有重大歷史意義,其首屆於 1997 年進行,當時香港正面對回歸,主辦方就希望以運動穩定人心。

在 20 世紀初,香港已發展成具一定規模的轉口港,經濟發達自然促進運動文化的發展。根據體育學家楊世模和彭冲所著的「香港馬拉松的足蹤」,香港早在 1910 年已有長跑賽事,當時亦稱「馬拉松跑」,唯實質距離只有 7 英里;而且在戰前,香港長跑運動也以外籍人士參與為主。直到 1969 年,香港剛剛經歷六七暴動不久,政府舉辦首屆香港節推動本地意識,各地舉行多項體育文娛活動,當時剛發展的元朗區就舉行首場 42 公里國際馬拉松賽。

到 70 至 80 年代,香港的馬拉松開始常規化和系統化,1977 年到 1991 年間,馬拉松賽事由香港長跑會舉辦,早年的賽事會經過石崗軍營、沙田新市鎮及東區走廊等地,展現新市鎮及高速公路的發展。1992 年,香港處於主權移交前夕,社會人心動盪不安,這時候,田徑總會承辦馬拉松賽事,而且加入特別主題,路線由粉嶺運動場出發,經皇崗口岸跑到深圳市體育館,是為第一屆「港深馬拉松」,當時吸引來自 10 個國家逾 600 名選手參與。

翌年田徑總會亦舉辦第二屆「港深馬拉松」,但後來因為經費問題而停辦,一停就是 4 年。直到 1997 年初,英國的殖民管治踏入最後大半年,社會人心惶惶;政府光榮撤退,而屬於英資的渣打銀行,為了增加社會正能量,支持香港平穩過渡,於是贊助復辦「港深馬拉松」,以上水作為起點,同樣經落馬洲皇崗口岸跑到深圳,象徵香港回歸;那亦是第一屆的「渣打香港馬拉松」。當時亦沿用舊名,稱為「渣打港深馬拉松」。

深港馬拉松期間,選手要在跑過關口時將籌碼投入箱內。 圖片來源:Tony Aw/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第一屆渣打香港馬拉松在 1997 年 2 月 16 日進行,有 1,076 人參與,大約 300 人跑全馬,由於賽事規模盛大,又接近回歸時刻,故受到中國政府重視,賽事得到中國國務院親自批准。參加者在前一晚於灣仔運動場集合,由主辦單位收起參加者的回鄉證和其他旅遊證件,預先一併處理入境手續,然後參加者會獲發一枚籌碼作標記,當他們經過皇崗口岸時,投下籌碼就能夠過關入境,到比賽結束後取回證件。

根據「當代中國」的資料,當天比賽以上水的北區運動場作起點,向西走沿青山公路到皇崗過關,接著在深圳繞一圈,途經深圳電視台及國際展覽中心,最後以深圳體育館作結。當日的一大亮點是香港選手吳輝揚,跑出 2 小時 24 分 51 秒的成績,曾經是香港華人最快的馬拉松紀錄,一直到 27 年後被黃尹雋以 2 小時 20 分 58 秒打破。後來香港再無舉辦「港深馬拉松」。

1998 年的第二屆渣打馬拉松,發揮了另外的政治任務,把比賽移師青馬大橋和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展現香港回歸繁榮的一面。後來的渣打馬拉松,地點都集中在港九市區,途經市內的重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