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共同遵守規則去參與比賽,是不管對方強弱皆願全力以赴,是突破體能局限追求最完美表現,是為著個人或群體作為運動員的尊嚴去拼搏。這屆亞運會,香港有不少選手突破港隊前人的成績,我們在高興之餘,又有甚麼思考,或者想對參賽手說些甚麼呢?以下節錄 3 本與「運動」主題相關的書籍。
跑步
|共18篇|
【Soul Monday】八旬跑手挑戰超級馬拉松
年紀大,機器壞?60 歲以上的超級馬拉松選手,其實並不少見。本月初舉行的美國田徑協會 100 英里道路錦標賽,更有 5 名八旬跑者參加,挑戰約 161 公里的路程。其中 4 人成功完賽,這次 80 至 84 歲組別中的冠軍,所花時間更比該組紀錄快上 45 分鐘。
曾詩敏:馬拉松跑道上的故事
今屆馬拉松賽事天氣潮濕,不論跑步或工作都不容易。一個賽事或活動,可以有很多討論點,但就個人而言,每個人的經歷都交織出整幅大故事。人生就是一條跑道吧!我們都是寫著自己故事的運動員。
贏在起跑線 —— 反應太快也是錯?
賽跑、跨欄講求快,但起跑太快就變成犯規。世界田徑聯會(World Athletics)將槍響 0.1 秒內起跑定為「過早起跑」,視之為「起跑犯規」,理據是人類無法在 0.1 秒內作反應。不過從科學角度而言,真的沒有人可以快過 0.1 秒起跑嗎?
回顧第一屆渣打馬拉松:以跑步穩定人心
體育比賽能推廣健康文化,為城市帶來商機,甚至凝聚人心。然而,在香港政府高規格的防疫政策下,有多項的大型國際體育盛事被迫再次取消,當中港人熟悉的渣打馬拉松,預計今年內舉辦無望。其實渣打馬拉松對香港有重大歷史意義,其首屆於 1997 年進行,當時香港正面對回歸,主辦方就希望以運動穩定人心。
Moyashi:動態馬拉松
香港田徑總會宣佈取消今屆渣打馬拉松,原因是到了預定舉行日期前 2 個月,還未獲政府批文,選手來不及準備。政府聞言隨即拿了個尾彩,表示只是準備批而未批,不理解為甚麼田徑總會不多等一會。
由「祝福之吻」到「別吻我」的波士頓馬拉松
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停辦兩年的渣打馬拉松將於本週日復辦,期盼已久的跑手終於可以參賽,但參加人數預料只及以往的 4 分 1。著名馬拉松大賽波士頓馬拉松同樣事隔兩年於本月再度舉行,雖然比賽規模及形式與以往有所不同,但跑手及觀眾仍樂在其中。
愈跑愈瘋狂?小心跑步成癮
近年不少人喜歡以長跑鍛鍊體能,每次超越舊紀錄或者其他跑手,都會得到成功感,因而增加跑步次數,挑戰自我。但當生活步伐妨礙到跑步活動時,有些人就會變得煩躁不安,並且因沒有時間練跑而內疚,逐漸由對健康的追求,變成不健康地過度練跑。英國史丹福郡大學運動心理學講師 Andrew Wood 及心理學副教授 Martin Turner 就以專業角度,撰文指出跑步成癮帶來的危險。
為何跑馬拉松,會發生猝死事件?
馬拉松賽事結束,參賽者能挑戰成功,著實可喜可賀,然而,時有發生的猝死事件,卻令人惋惜。除香港外,這些不幸亦曾在外國馬拉松賽事中發生。2014 年,「福布斯」的藥物及保健專欄作家 David Kroll 博士便撰文, 提出部分跑手可能患有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HOCM)。
紅眼:「陸王」—— 人生總有敗寇時
鮮少有電視劇能夠只用一個換跑鞋、綁鞋帶的畫面,令人熱淚盈眶。「陸王」不是一對鞋,是一個團隊,一群敗部復活者。故事好看,就因為茂木有一百個不能輸的理由。來自一百個人,一百個理由,而且細膩在不過分渲染勝出的收穫。
大兵一跑步,國家機密就洩露了?
Strava 是近年冒起的健身追蹤 App 大熱之選,除了龐大和精準的 GPS 定點和資料庫,其熱圖(Heat map)功能更精細得能夠繪出全球用家的運動數據,包括逾 10 億次活動紀錄的路線和頻率。不過,在伊拉克和敍利亞這些戰區和沙漠地帶,某些零散地方卻出現有如聖誕樹的閃光,清楚顯示有軍人在此走動並打開了追蹤功能,無疑將國防機密曝光。
控制步速和節奏,能否令人跑得更快?
渣打馬拉松將至,參賽者紛紛把握僅餘的練習時間,務求達到最佳狀態。不少運動生理學家和教練一直在追尋完美的一套跑步方式,坊間亦有人指每分鐘 160 步以上的步速最有效。到底,靠控制步速和跑步的節奏,能否令人跑得更快?
馬拉松會傷腎?
跑步健康,跑得愈多就愈健康?2010 年美國密西根州醫院一項調查指出,四成跑手在完成馬拉松賽事後出現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腎臟要健康,須保持水份充足及避免過熱,長時間帶氧運動隨時引致炎症及脫水,理論上有害腎臟機能,不過腎科醫生 Chirag Parikh 認為,長遠影響未明之下,暫時仍難以斷定長跑的好壞。
跑步古怪後遺:感冒、三急、黑甲水泡
兩個月後就是馬拉松大賽,你開始備戰了嗎?跑姿和呼吸固然重要,但比賽時若有任何不適,輕則打亂腳步,影響比賽成績,重則打垮身體,無法跑畢全程。無論你要跑步減肥,或要挑戰全馬半馬,以下 4 種跑步時常見的身體變化,都值得你注意細讀,以免你愈跑愈傷,弄巧反拙。
牙買加人憑甚麼跑最快?
奧運短跑男女飛人出爐,保特衛冕,伊玲湯遜取代兩屆金牌得主費莎奪金,他們全部來自牙買加。100 米短跑 26 個世界紀錄之中,單是牙買加跑手就創下 19 個。牙買加量產飛人的秘訣已有不少研究,似乎除了個人因素之外,文化、基因乃至制度都有重大影響。
一星期做多少運動才健康?
運動促進健康,但幾多運動才足夠?世衛建議每周做夠 600 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MET),相當於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急步)或 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不過有綜合分析指,若要促進健康,有效減低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則要每周做夠 3,000 至 4,000 代謝當量的運動,高出世衛建議標準 6 倍。門檻看似大幅提高,但運動量每日攤分的話,其實不難。
研究:空氣污染下 運動仍健康
不好意思,以後你又少個藉口不做運動了。牛津大學最近的研究顯示,就算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在戶外踩單車和步行仍是利多於弊,對健康造成的裨益,遠超出污染物帶來的風險。但如果在空氣極之污染的地方,為你身體著想,每日踩單車還是少過半小時較好。
長跑手比筋肉人更聰明?
常說運動能加快血液循環,有助腦部發展,但是不是每項運動都有效?研究顯示,如果你想更聰明,現在就放下啞鈴,上街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