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向盟軍投降;9 月 2 日正式簽署降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劃上句號。傳統觀點認為,此前廣島、長崎兩地遭美軍原子彈轟炸,是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原因,不過日裔美國歷史學家長谷川毅就提出,蘇聯對日參戰,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原子彈
|共8篇|
李衍蒨:褪色的原爆記憶(下)
Hibakusha(被爆者)、骸骨,以及與個人物件有關的故事,均烙印在廣島的每一個地區。不論罹難者的屍骸尋回與否,對家屬來說都是極大的傷痛,因為有超過 7 萬人的生命都在一瞬間被偷走了。
李衍蒨:褪色的原爆記憶(上)
及後,病患身上會出現瘀點,特別是四肢及壓力點等地方,曾接受注射的針口更會出現一大片瘀斑。這些傷口均不會痊癒,只會不停破皮及流血,並突然大幅度脫髮。有見及此,當時民眾瘋狂尋找瘀點,因為只要找到一點跡象,就如同被死神親吻。
漸遠的原爆記憶,如何傳承?
今年是廣島、長崎原爆的 75 週年,適逢 2020 東京奧運,長崎原爆資料館本來計劃藉此盛事宣揚和平價值。不料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資料館在 4 月起關閉至 6 月初,打亂館方計劃。新任館長篠崎桂子更提到,許多原爆倖存者有感年事已高,擔心分享經歷的機會愈來愈少。
原爆 73 年:90 歲的倖存者不再分享了
日本兩次原爆距今剛滿 73 年,很多倖存者多已離世,仍然在生的亦已老去,平均年齡高達 82 歲。他們開始行動不便,無法再以第一身角度,對外講述核武的可怕,防止原爆悲劇重演。幸而在廣島及長崎這兩個受災地,均有新世代接棒,把這段史實傳揚下去。部分說故事的人,更只是小學生。
假如引爆所有核彈
杜林普揚言會擴張核武並重啟美俄軍備競賽,全球觀望美國將如何調整軍事政策。目前全球 9 個擁核國家共有約 15,000 枚核彈頭,大部分屬於美(6,800 枚)俄(7,000 枚),假如兩大國爆發核戰,核武盡出,世界會變成怎樣?
奪搞笑和平獎的瘋狂科學家
要說偉人如何破壞世界的例子,生於 1908 年 1 月 15 日的「奇愛博士」泰勒(Edward Teller)可謂當之無愧。經歷一戰的他唯恐核彈威力不足,一力推動研製更可怕的氫彈,他深信只有軍備先進才能勝出冷戰,身體力行支持各種具爭議性的核能計劃。除了吸引到 Stanley Kubrick 注意,歷史學家 Richard Rhodes 如此評論這名氫彈之父:「他總能為每位他效勞的總統獻上餿主意。」
土耳其核彈危機
土耳其史上第 5 次軍事政變失敗告終,總統埃爾多安大舉肅清叛軍,搜捕 6,000 名軍人和法官期間,連駐土耳其美國空軍基地--因吉爾利克空軍基地(Incirlik Airbase)--亦被圍堵,一度斷電停飛,當地指揮官及十餘名軍人涉為政變軍人補給燃油被捕。空軍基地除了是美軍打擊伊斯蘭國的據點,亦是存放大量核武的倉庫,經此一役,基地安全成疑,美國記者 Eric Schlosser 爬梳美軍基地與核武的歷史,披露一直以來,核武保安與其危險程度全不相符,原來世界長期處於核戰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