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決定推薦「廣島原子彈爆炸視覺資料 —— 1945 年的相片及影像」申請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中國在 2015 年成功申請「南京大屠殺」時,掀起了巨大的爭議。日本官方立場承認屠殺事件,但對中國所提出的死亡數字表示質疑。為了表達抗議,日本在 2016 年凍結了對聯合國的 44 億日元資助。
原爆
|共19篇|
Moyashi:明日的核災神話
提到澀谷,大多數人立即想起林立的購物商場,或者那個幾乎成為日本都市代表風景的擠迫交通口。在 Mark City 四樓 —— 或者說 JR 線和井之頭線之間的聯絡通道較好懂,有一幅恐怕所有曾經到過澀谷的人都會有印象的壁畫,那就是岡本太郎的「明日的神話」。
原爆 78 周年,接棒發聲的「被爆三世」
隨著時日過去,原爆受害者老的老、死的死,作為孫兒的「被爆三世」開始接棒,並以全新方式傳承這段重要歷史。
Moyashi:赤腳阿元 —— 原爆道德教育
對於許多日本人來說,廣島原爆的第一印象是來自「赤腳阿元」(はだしのゲン),因為原著漫畫和動畫都是中小學教授有關歷史時的教材。現在這個傳統漸漸開始消失,由今年度開始,廣島市教委決定把該作品從「和平教育」教材中削除。
Moyashi:原子彈真的有把日本炸得投降嗎?
嚴格來說,雖然原子彈投下與日本投降兩件事有先後次序,但從來沒有實質證據證明兩者存在因果關係。當然這不代表原子彈完全沒有關係,但頂多只是間接原因,當代學界傾向認為投降的決定是多重因素導致。
奧本海默原先估算,原爆死亡人數僅 2 萬?
電影「奧本海默」引起全球熱議,廣島與長崎原爆週年紀念亦即將來臨。由奧本海默領導研發的兩顆原子彈,在 1945 年 8 月 6 日投向廣島、8 月 9 日投向長崎,死難人數總共多達 12.9 萬至 22.6 萬人。有歷史學家翻查記錄,原來當年奧本海默團隊原先估算死亡人數只有 2 萬人。落差為何如此巨大?
Moyashi:長崎原爆 77 周年
1945 年 8 月 7 日,美軍在廣島投下了原子彈,2 日後再在長崎投下了第 2 枚。原子彈也許不是東亞戰爭結束的關鍵,不過倒為人類展示了核武的真實使用例子。今年來到原爆 77 周年 —— 當然也是終戰 77 周年,經歷者已經所剩無幾。
Moyashi:如果戰爭中死去的人會說話
死去的人不會說話,只能透過生者的言說而出現。人們希望死去的人不會如塵土般灰飛煙滅,而是成全了某些價值,而那些價值可以繼續流傳,直到當下仍被人記頌,所以會為逝去的生命編造各種理由及意義,而這些編織的理由又會隨時間和目的而變化。
日本投降原因 —— 蘇聯參戰比原子彈更重要?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向盟軍投降;9 月 2 日正式簽署降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劃上句號。傳統觀點認為,此前廣島、長崎兩地遭美軍原子彈轟炸,是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原因,不過日裔美國歷史學家長谷川毅就提出,蘇聯對日參戰,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李衍蒨:褪色的原爆記憶(下)
Hibakusha(被爆者)、骸骨,以及與個人物件有關的故事,均烙印在廣島的每一個地區。不論罹難者的屍骸尋回與否,對家屬來說都是極大的傷痛,因為有超過 7 萬人的生命都在一瞬間被偷走了。
李衍蒨:褪色的原爆記憶(上)
及後,病患身上會出現瘀點,特別是四肢及壓力點等地方,曾接受注射的針口更會出現一大片瘀斑。這些傷口均不會痊癒,只會不停破皮及流血,並突然大幅度脫髮。有見及此,當時民眾瘋狂尋找瘀點,因為只要找到一點跡象,就如同被死神親吻。
漸遠的原爆記憶,如何傳承?
今年是廣島、長崎原爆的 75 週年,適逢 2020 東京奧運,長崎原爆資料館本來計劃藉此盛事宣揚和平價值。不料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資料館在 4 月起關閉至 6 月初,打亂館方計劃。新任館長篠崎桂子更提到,許多原爆倖存者有感年事已高,擔心分享經歷的機會愈來愈少。
原爆 73 年:90 歲的倖存者不再分享了
日本兩次原爆距今剛滿 73 年,很多倖存者多已離世,仍然在生的亦已老去,平均年齡高達 82 歲。他們開始行動不便,無法再以第一身角度,對外講述核武的可怕,防止原爆悲劇重演。幸而在廣島及長崎這兩個受災地,均有新世代接棒,把這段史實傳揚下去。部分說故事的人,更只是小學生。
景觀
“我們一直住在火焰的景觀裡
這個火焰不會消失
這個火焰不會停止
於是我們沒有人能說 火焰已然遠去”
「原爆詩集」:被禁聲的時代,廣島詩人的吶喊
親身經歷原爆的廣島詩人峠三吉,60 多年前在時任美國總統威脅會在韓戰再次使用核武的時代背景中,寫出反戰反核武的「原爆詩集」,輾轉東京多個出版社請求發表不果後,終於在 1951 年於廣島自費出版,並遞交東柏林舉行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參賽,將核災慘況公諸天下。今年在全球籠罩於核武陰霾之際,這本「原爆詩集」首次被翻譯成華文出版。
李明熙、Kimberlogic:長崎軍艦島與原爆資料館的歷史痕跡
對軍艦島的迷思,源於當年日本電影「大逃殺 2」以軍艦島為故事背景,第一次知道這島的存在。近年又有 Skyfall 和「進擊的巨人」等電影在島上取景,軍艦島的照片在網上再次風行,造訪軍艦島的念頭再次萌生。從空中鳥瞰,像是一艘荒廢的郵輪,盛載著人類消失的光輝故事,在海洋中心漫無目的地漂流著,不過一登上島,跟我預期的完全不一樣。
核裂變之父,裂出讓人遺憾的原子彈
1945 年 11 月 ,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1944 年的化學獎得主為奧托‧哈恩(Otto Hahn)。在宣布的當日,哈恩正身處倫敦近郊的一處農場,共同十位德國科學家被英軍軟禁。雖然當時納粹德國早在 5 月便宣布投降,但英國懷疑這班科學家曾參與納粹的核子計畫,把他們軟禁調查。哈恩本人則在宣布獎項的三天後,才於報章上得知得獎消息,這個獎項對他卻是悲喜交雜。
陶傑:欣賞藝術不要涉及政治
山田洋次的「給兒子的安魂曲」,如黑澤明的「亂」,是大師在夕陽滿眼、獨立幽默谷的另一立碑之作。山田洋次 85 歲,到了這個年紀,而且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寶級的日本老導演看破生死,超越古今,對戰爭的反省,對亡靈的讚頌,一切都凝聚在這齣拍給自己看 、也拍給日本下一代看的傑作。繁花滿眼,雲彩漫天,山田洋次這部電影,確實是為自己預先立下封碑。
長崎的故事
奧巴馬歷史性訪問廣島,寄語全球共創無核武未來--7 年前,奧巴馬於布拉格發表類似演說,其後俄羅斯、中國等均將核武升級,美國亦不例外--所有人都記得廣島原爆, 1945 年 8 月 9 日的長崎則從來不是焦點。作為二度原爆之地,長崎不是廣島悲劇的複製品,反而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