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長崎原爆 77 周年

A+A-
2022 年 8 月 9 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長崎,參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77 周年紀念儀式,並獻上花圈。 圖片來源:The Asahi Shimbun via Getty Images

1945 年 8 月 7 日,美軍在廣島投下了原子彈,2 日後再在長崎投下了第 2 枚。原子彈也許不是東亞戰爭結束的關鍵,不過倒為人類展示了核武的真實使用例子。今年來到原爆 77 周年 —— 當然也是終戰 77 周年,經歷者已經所剩無幾。

過去幾日,廣島長崎都有舉行周年悼念儀式,除了最近為內閣改組和統一教醜聞,而忙得焦頭爛額的岸田總理外,還有各國的駐日大使。因為疫情而縮小了 3 年的公眾悼念,今年的規模則相對擴大。

只要在兩地經歷過當年的原爆,不管是即時死亡、抑或後來因各種原因過身,都有資格登錄到「原爆死亡者名簿」裡。在今年廣島和長崎的名簿上,分別增加了 4,978 人和 3,160 人,總登錄人數已經接近 53 萬人,仍然生存的經驗者平均年齡達 84 歲。當年的親身經驗者已經所剩無幾,連支援組織都開始消亡。

「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成立於 1956 年。1954 年 3 月,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在比堅尼環礁捕魚時,遭遇美軍在附近海域的核試,船上 23 名暴露在輻射中的船員,都患上不同程度的後遺症。事件發生後,引發了全國反核運動,最後在 1956 年,於長崎的「原水爆禁止世界大會」中成立了被害者協會。在高峰的 1986 年,日本全國所有都道府縣都有所屬團體。但半個多世紀後,由於被爆者人口老化,會員數量劇減,山形、石川、滋賀等 10 個縣的子團體已經解散或者休止活動。

以上種種跡象都顯示,實際經驗者完全消失的時間即將來臨,以見證為中心的歷史愈來愈不可能。社會學者櫻井厚認為即使原爆體驗者消失,也不代表講述歷史變得不可能,而是口述的目的從「見證」變為「傳遞」。他以沖繩「姬百合和平祈念資料館」為例,館內的「証言員」並非全員都是曾經被征召的「姬百合學徒隊」,有人是同學被征召,也有人是在沖繩縣外參軍。櫻井認為透過「證言」完全再現,在歷史上本身是不可能的,如果執著必需當事人的「證言」才可以述說歷史,在整個體驗世代都消失後,我們就失去述說歷史的能力。

根據日本人平均年齡為 85 歲,體驗世代事實上已經到達了臨界點。除了保存證言的資料外,脫「見證」的後代傳承也變得重要。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