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

|共20篇|

mRNA 研究獲諾貝爾醫學獎,重申基礎科學研究價值

今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美籍匈牙利裔科學家考里科(Katalin Karikó)和醫學家韋斯曼(Drew Weissman)同時奪得,以表彰他們在 mRNA 的創新研究。有科學家提醒,兩位得獎者都是從事基礎科學研究(Basic Research),mRNA 研究成果起初沒有實用價值,最終卻為 Pfizer-BioNTech 和 Moderna 的 COVID-19 疫苗開發奠定基礎。今次得獎重申基礎科學研究,對人類科技創新突破相當關鍵。

當知識生產全面量化: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排行榜

對於大學等大專院校,多地政府會考慮各大院校的研究表現以分配經費。於是,學者所發表的論文數量、發佈在甚麼等級的期刊、被引用的次數,都會影響學者能否升遷甚至續約。可是,即使論文的引用數字可以決定學者甚至學校的命運,過去卻甚少統一、具公信力的排名指標。到 2019 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數據專家伊安尼迪斯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就發表了一套全新的引文數據分析方法。

加州科學創業計劃:協助女性初創科學家走出困境

近年,STEM 教育成為全球各地的熱門關鍵詞,愈來愈多人才希望投身技術科研的行業。可是,要推動科學發展,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有志於走初創之路的科學家們,又要應付種種困難,當中女性創業家更有可能要面對機會不平等。美國就有知名學府推出特別的科學創業計劃,幫助女性科學家踏上企業家之路。

【Soul Monday】克服躁鬱症的科學家

Pranav Sharma 是印度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和天文館策展人。每當他告訴別人,自己在 21 歲時確診患上躁鬱症,總會得到一系列缺乏科學實證的建議,最令其咋舌的「忠告」是「徹底停止思考」。他當然沒有停下思考,亦沒有因病停止學業及工作,最終獲邀參與印度頂尖天文館設計。

鄭立:「暗黑破壞神」裡有人發明了大砲和熱氣球?

原來第 5 關的鐵匠看起來只是個普通的野蠻人肌肉佬,卻幾乎發明了熱氣球和大砲。但只因為當地的文化完全不認同他的想法,不願意同意,也不願意給他材料去實行,所以一個天才橫溢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這樣被藏在野蠻人堆裡當鐵匠,為其他人弄弄刀劍,而野蠻人就繼續是野蠻人。

鄭立:特斯拉對愛迪生 —— DC 今次不再對抗 Marvel,而是對抗交流電了

大家都知道,超級英雄的兩大家,是 DC 和 Marvel。前者有超人和神奇女俠,後者有復仇者聯盟,他們的電影大家都看過了。只是對超級英雄有興趣的朋友,想要玩桌遊,該玩甚麼呢?當然就是這個「特斯拉對愛迪生」了。

諾貝爾獎與科學界脫節?

今年各項諾貝爾獎的得主開始陸續公佈,一眾頂尖科學家,將有機會得到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或者化學方面的最高殊榮。不過現今科學領域廣闊,這 3 個諾貝爾獎項,已不足以表揚在其他科學領域取得觸目成就的科學家。部分學者則認為,諾貝爾獎的不合理評獎制度,使其與 21 世紀的科學界脫節。

令行內人啼笑皆非的 Stock Photo

隔行如隔山,要了解非自己行業的內情,靠的可能是電影劇集,又可能是新聞報道。當報道沒有可供使用的照片,有時候便要借助庫存照片(stock photo)以作參考。行外人看這些圖片可能覺得合理,但行內人看自己行業的庫存圖片,更多的恐怕是啼笑皆非。Twitter 最近就出現主題標籤 #BadStockPhotosOfMyJob,專業人士嚴選所屬職業的最離譜庫存圖片,並加以點評。

農業革命的綠葉學者

今天農業技術日新月異,現代化自動化增加農產以滿足全球不斷膨脹的糧食需求。其實,在此之前,科學家經歷過漫長的接力長跑,尋找促進農業生產,增加產量的方法。而在芸芸學者中,法國化學家 Jean-Baptiste Boussingault 承先啟後,糾正前人研究謬誤,去蕪存菁,為發現植物成長營養來源、大量生產化肥、確立光合作用方程式,乃至開創食物營養學,下了重要的一著。

「神探伽利略」與「日本的湯川」

東野圭吾筆下的「神探伽利略」湯川學,憑著科學推理無案不破,改編成電視劇在福山雅治的加持下更捲起過不小的風潮。如此神通的大學教授其實真有其人。生於 1907 年 1 月 23 日的日本理論科學物理學家湯川秀樹,雖然經過一段鬱鬱不得志的日子,仍以 28 歲之齡發表預測新粒子存在的劃時代論文,更在日本二戰戰敗後百廢待興之時,成為首個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因人廢言?氫彈之父警告的,你信嗎?

有些警告是危言聳聽,還是忠言逆耳?那視乎閣下是甚麼身份了。對於石油大亨來說,化石燃料導致全球暖化,則絕對是不中聽。到今天,除了杜林普為首的美國政府以外,多國政府在為全球暖化力挽狂瀾。事實上,早於 1959 年石油業界早就知悉使用石油或致全球暖化。

衝出銀河系的第一人

宇宙有多大?今時今日科學家給你的答案可能是無限大。但在 1924 年前,人類還以為宇宙不過一個銀河系大小,直到美國天文學家 Edwin Hubble,發現原被認為屬於銀河系的「仙女座星雲」,竟是與銀河系分立的獨立星系,宇宙面積比此前所知起碼要大上兩倍,人類始知銀河系並非宇宙唯一 ,原來天外有天。

奪搞笑和平獎的瘋狂科學家

要說偉人如何破壞世界的例子,生於 1908 年 1 月 15 日的「奇愛博士」泰勒(Edward Teller)可謂當之無愧。經歷一戰的他唯恐核彈威力不足,一力推動研製更可怕的氫彈,他深信只有軍備先進才能勝出冷戰,身體力行支持各種具爭議性的核能計劃。除了吸引到 Stanley Kubrick 注意,歷史學家 Richard Rhodes 如此評論這名氫彈之父:「他總能為每位他效勞的總統獻上餿主意。」

她發現溫室效應 卻被歷史抹掉

現今學界普遍認為,每日侵擾著現代人類生活的全球暖化,是由愛爾蘭物理學家 John Tyndall 於 1859 年首先證明,Tyndall 以北歐隨年歲逐漸融冰作例,推論出大氣變化與全球氣候有關。然而,當 Tyndall 獲得「溫室效應之父」的美名,比他早 3 年發表科學論文,同樣證明出溫室效應的女科學家 Eunice Foote,則因其性別,有意無意遭貶抑學術地位,被歷史遺忘。

戰勝伊波拉 全靠維基百科?

有人會覺得維基資料不可靠,寫論文做 project 參考維基簡直大忌,惟在戰勝伊波拉病毒一役,卻讓不少人對維基百科刮目相看。此後維基的「學術地位」一躍而上。此後,超過 90% 醫科學生和 50% 醫生遇到學術問題,都會訴諸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