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

|共13篇|

智商高就一定能夠成功?

過往有學者專注研究智商至少達 140 的神童,發現當中不少人長大後能在職業生涯中獲得重大成就,令人一度相信個人發展全取決於智商。但其後的研究,以及智商正常卻也十分成功的人,逐步證明智商只是成功的入場劵,但不是決定因素。

【通才指南】如何像愛因斯坦一樣……演奏?

有研究發現,得諾貝爾獎的頂尖科學家,能歌善舞比例是沒得獎同行的 25 倍、創作藝術機會高出 17 倍、寫詩比例高 12 倍、會演奏音樂比例高 4 倍,愛因斯坦和達文西正是精通文藝與數理的鳳毛麟角。究竟是甚麼特質讓他們文理全才?跨領域的學習如何相得益彰,全面發揮人類的潛能?

經濟學家:庸才不及天才,天才不及有財

庸才固然不及天才,但天才竟也不及有財。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兩位經濟學家利用一種以基因組為基礎的全新研究方法,發現無論孩子來自低收入還是高收入家庭,從父母遺傳得來的天賦幾乎相等,但中上階層內最沒天分的孩子,從大學畢業的比例,卻遠高於低下階層中最有天分的孩子。所以換言之,家底厚勝過基因好?

醫學證明:突然成為天才不是夢

近期播出的日劇 Good Doctor,講述山崎賢人飾演的新堂湊雖患有自閉症,但同時因「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而擁有超強記憶力。假如羨慕這種天賦異稟,希望成為其中之一,亦不是沒有可能。專門研究這病症的美國精神科醫生 Darold A. Treffert 教授,在美國雜誌「科學人」撰文指出,即使不是天生患有學者症候群的人士,後天亦有可能突然成為天才。

林喜兒:Genius: Picasso —— 再來 20 世紀歐洲的傳奇

4 月份不少新劇陸續播出,其中一齣是今晚首播的 Genius: Picasso。Genius 是 National Geographic 去年開拍的人物傳奇系列,去年播出的第一季 Einstein,來到第二季 Picasso,率先看了第 1 集,手法似乎跟第一季很相似,也是兩條線並行,年青未成名和成名後年老交錯,斬件式交代了畢加索孩童時代的創作天分,羅列出畢加索不同時間的重要事件,而當中的細節故事似乎是留待往後 9 集慢慢交待。

鄭立: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 —— 一篇令作者被終身監禁的禁忌論文

「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是一篇很難讀的論文,不是他寫得不好,而是寫的人本身很難令人沒有偏見。因為作者 Theodore Kaczynski 是一個恐怖分子,他在 25 歲時,已成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最年輕的教授,本來是人生勝利組吧?可是這位 IQ 167 以上的天才,卻對學術界感到失望,兩年後就自行辭職隱居,最後成為了恐怖分子。

一生與病魔糾纏的天才哲學家、數學家、發明家

Pascal 是電腦程式語言,也是一個天才的名字。世人對於 Blaise Pascal(布萊茲·帕斯卡,1623–1662)這位天才短短 39 年的一生甚為著迷,相同於後世對他著作及成就的熱烈討論。這歸功於他有趣而神秘的個性,獨立特行而具有魅力,還有他那身體狀況與成就不和諧到近乎矛盾的糾結人生。

譚以諾:必須怪雞到盡頭——「一叮」系列怪雞表演

我看過「一叮」系列中最怪雞的表演,出現在去年的「全美一叮」。Tape Face 的默劇表演(mime)極之簡單又極為有效,看來是小氣的、比不出大氣的歌劇或 Big Band 演出,但卻令他走到最後到達決賽場地。他能把 silly 和 stupid 推到極點 —— 要 silly 就要最 silly,要 stupid 就要最 stupid,要怪雞就要最怪雞,推到極致,推到差不多要崩毀時,那就會是最好的演出。

為何超級聰明的人會犯罪?

天才型的犯案手法彷彿只出現在電影、電視劇情節之中,不過最近現實中也出現了疑似案例。兩年前,中文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許金山的妻女,在私家車內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兩年後,該副教授涉嫌謀殺被捕,關鍵在於科學鑑證揭發車內洩氣的瑜伽波藏有毒氣。奧克蘭大學犯罪學家 James Oleson 在其書作中指出,現實生活中,不少天才確實有違法的傾向。

唐明:扮咩離地?

簡單來說,人可以離地,但不能沒人性,尤其當你的工作是跟人打交道,譬如說從政。戰後邱吉爾連任失敗,英國人普遍覺得他就是個「大寫的離地」,因為他代表戰爭、貴族、大英帝國,逆歷史潮流,大家不想再看見他。連邱吉爾夫人也深表認同,老先生一輩子沒搭過地鐵,沒出過白廳範圍,在倫敦其他區他會迷路。

平庸的天才們,到底如何孕育真天才呢?

讀 Eric Weiner 的「歡迎光臨天才城市」(The Geography of Genius),想知道甚麼樣的城市,才能孕育天才。但首要解決的問題是何謂天才?作者給了一個深值咀嚼的答案:「能夠想出新奇、令人驚訝、並且有實用價值的構想的人」,在人人也是某事天才的年代,天才兩字的價值跌值歷史新低,不弄清這兩字,就無須談孕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