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指南】如何像愛因斯坦一樣……演奏?

A+A-
193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在演奏小提琴。 圖片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研究發現,得諾貝爾獎的頂尖科學家,能歌善舞比例是沒得獎同行的 25 倍、創作藝術機會高出 17 倍、寫詩比例高 12 倍、會演奏音樂比例高 4 倍,愛因斯坦和達文西正是精通文藝與數理的鳳毛麟角。究竟是甚麼特質讓他們文理全才?跨領域的學習如何相得益彰,全面發揮人類的潛能?

The Intelligence Trap 作者 David Robson 寫道,17 世紀初起,西方會以 Polymath 形容博學多才的「通才」。雖然從來沒有嚴格定義,究竟要掌握多少門學問、精通到甚麼程度才算得上「通才」,但研究人員大多認為,你至少要在兩個不相干領域,取得官方肯定的成就,方有資格被稱為「通才」。

巴基斯坦裔作家 Waqas Ahmed 去年初出版著作 The Polymath,考究同時在三大領域貢獻卓著的傑出人物。歷史上有多個突出例子,譬如同時是藝術家、發明家和解剖學家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同時研究植物學、物理學和礦物學的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既創辦了現代護理學、同時是統計學家和神學家的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

擁有超凡智商,固然有利他們駕馭不同範疇的學問,但 Ahmed 提醒,開明思想和好奇心同樣關鍵,否則即使你具備敏銳目光,發現不尋常的有趣現象,也未必會主動尋根究底;通才還普遍樂於自學、奉行個人主義,強烈渴望滿足個人成就。他們不僅是遊走於不同領域,還嘗試探究當中更深層的連繫,從而整合出一個更完整的世界觀。

這些個性特質有遺傳因素,但生活環境同樣有所影響。Ahmed 坦言,很多學童天生對不同範疇學問興趣盎然,可惜我們的中小學、大學、乃至就業市場,依然是鼓勵訓練專才。縱然我們未必如達文西一樣天賦異稟,但我們的其他潛能往往就此被埋沒。

我們未有走出舒適圈,主動開拓專長以外的潛能,原因可以有很多。或者是擔心分薄專注力,令自己雜而不精,但這不是必然的結果。有證據顯示,同時發展多方面的學問,往往相輔相成,有助促進創造力和生產力。

Ahmed 鑽研歷史上通才的個人傳記,印證了這點。譬如,達文西便透過解剖學、數學和幾何學知識,提升他的藝術造詣;他的視覺藝術想像力,亦反過來激發他在科技發明方面的創造力,是相得益彰的最佳例子。

發展多元興趣和才能,既幫助了達文西的創作,亦同樣可以為我們帶來益處。因為人類長期專注單項複雜工作時,大腦很容易飽和,以致我們的專注力下降,弄得事倍功半。一旦你能夠定時轉換不同類型的工作,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無關的活動,整體生產力便有望大大提升。

被人類公認為「天才」化身的愛因斯坦,他既是舉世知名的物理學家,又同時是一名小提琴家和鋼琴家。根據他的子女憶述,每當愛因斯坦遇到棘手的物理難題時,他都會放低手頭工作,忽然演奏音樂,結束時往往說出一句:「現在,我明白了。」彷彿所有難題都在樂韻中迎刃而解。

在人類面對氣候變化等迫切難題下,我們社會亟需跨學科的通才尋找出路。雖然「通才」一詞,通常讓人聯想到文藝復興的博學家,但 Ahmed 提醒,相比歷史上任何時期,當下的人類社會更需要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