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

|共31篇|

神經多元:透過正名,糾正針對腦部功能差異的歧視

一些腦部發展與主流群體有差異的小朋友,例如自閉、過度活躍,可能因為未能符合教育體制、以至家人的期望,在成長路上困難重重。然而古往今來,不少傳奇名人其實都有上述所謂的腦部發展障礙。近年,西方社會愈來愈多人提出一個新用語「神經多元 /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ce),希望透過正名,建立一個能令更多人健康成長的社會。

出自機械人之手的畫作,算得上藝術嗎?

在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上,機械人 Ai-Da 坐在桌前,手中拿著畫筆,抬頭看看描繪對象,然後在畫布上塗抹顏料,繪出無異於真人藝術家手筆的人像畫。近日有學者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指出,要定義 Ai-Da 這些栩栩如生的畫作是否藝術,主要取決於人類的觀感。

創意培訓新方法:講故事

早從至少 1950 年代起,心理學家便提倡各種提升創意的方法,但時至今日,人們仍普遍認為創意是天賦,教不到也學不來。近日就有研究從孩子身上獲得啟發,建立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創意培訓新方法:小孩子之所以創意無限,正是因為他們無時無刻也在角色扮演和講故事。

【明辨曲直】懂得嘲諷,是智慧開端

說話「有骨」似乎令人不好受,但細想之下,其實諷刺揶揄能減輕當面譴責及冒犯的威力,或在讚美恭維時化解對方尷尬。甚至有研究證明那可以讓人更有創造力,並助人在情緒低落時發洩負面情緒。心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亦發現,要做到挖苦諷刺,話中有話,大腦需要克服無數障礙才能作出正確演繹,這比普通陳述需要動用更多腦力。

以人工智能,譜寫出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樂曲

科技改善人類生活,也協助我們探索未知領域,其中人工智能技術大力推進社會發展,例如協助學者進行大數據分析,產生更多理論,同時應用於機械科技,便利工商業活動。過去人們認為,文藝創作要運用人類獨有的想像力,會是人工智能較難攻破的一環。不過,今年一間初創企業就成功以人工智能譜寫出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樂曲」。

人工智能寫作,是人類創意開端?

人工智能令我們生活更便利,如糾正文法、自動翻譯、建議文字輸入內容等,但倘若以 AI 公式化行文參與文學創作,相信很多人都無法接受。康涅狄格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Yohei Igarashi 撰文分析,古時人類的寫作風格,其實像當前 AI 般充滿陳腔濫調,經歷 19 世紀浪漫主義的文學革新浪潮,我們才會推崇作家的原創性;如今 AI 挑戰不必然扼殺創意,反倒激勵人類啟動更大膽的寫作實驗。

DFA 設計獎:建築師的創意溝通橋樑 以遊戲了解居民所需

建築設計師董偉賢(Ryan)是今年「DFA 設計獎」的得獎者,他獲頒創意智優青年設計才俊特別獎,並被評為「優秀的傳意溝通者」。當中最有趣的,是其作品揉合遊戲及建築元素,以遊戲為溝通渠道,藉此作為建築師及居民的共同語言,從中了解他們所需,達至建構實用設計的結果。

【*CUPodcast】睡眠與做夢是創意煉金術?

睡眠時,大腦會在非快速動眼期,為我們處理清醒時習得的事實記憶,但要將這些記憶粹煉應用,則是快速動眼期的工作。此外,伴隨快速動眼期而來的做夢階段,成為不少學者和藝術家突破既定思維的關鍵: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在夢境中發現符合規律與邏輯的元素週期;英倫樂隊 The Beatles 創作的經典名曲,同樣拜夢與睡眠所賜。

推翻傳統教育,塑造「不被 AI 取代的人才」(上)

原本學校教育是為了培養優秀人才而存在,但不論是吉藤健太朗(Ory 研究所創辦人)或是林高生,他們卻因為脫離了學校的常軌,才取得今日的成功。兩位都異口同聲提到,「容許徹底鑽研自己的興趣」成了他們「從零到一」,藉此成功創業的關鍵。

Gloria Chung:創意是如何組成的

可是總是有些人都想要箝制 Creatives,「佢又掛住發白日夢啦!」「都唔知去咗邊度玩!」,甚至有些公司發明,Creatives 都要返九至五。好在我沒有返過那些工,而好老實,在香港叫自己做 Creative,其實有時心裡有愧,不過也是打工仔,寫字的時候就是文字機器;當食物造型師的時候,就是客戶經理;大部分時間,也不過是個銷售員,推銷自己的鬼主意、眼界、時間,不敢想像自己是如何有「創意」,怕被人冠上藝術家之名。

呃 Like 生態如清教徒生活?

如今神已不再「介入」世俗生活,卻由社交媒體取而代之,導致了普遍的焦慮和恐慌,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成為全天候無間斷的監察領域,無論是思想或行為,信仰和外表,每一個人都無所遁形,可供所有人看見,拿去和其他人比較,甚至作為批判的理由。這種新的文化生態,其實和清教主義嚴密監察個人行為的風氣,異曲同工。

返工聽歌有損創意?

戴上耳機之後,彷彿能夠與世隔絕,進入自己的世界。因此,不少人為了遠離各種雜聲煩擾,都會邊聽歌,邊工作,深信能有助專注,順便激發「腦轉數」,提供更多靈感。但近日有研究挑戰這種想法,指出聽歌工作會損害文字語言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