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行業掀起軒然大波,大銀行大商家陷入危機,令本就面臨經濟不景、通脹、失業等問題的無數中下階層雪上加霜。身處貧富懸殊、不平等的世界裡,經濟學者 Eric Lonergan 和 Mark Blyth 在「憤怒經濟學」一書中以對談方式,訴說全球經濟的故事,為讀者提供化解經濟問題的方案。
貧富懸殊
|共64篇|
資本主義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過去兩世紀,資本主義推動工業和技術革新,改善了人類生活。但個人短期利益優先也可能損害社會長遠福𧘲 —— 尤其當面對疫症大流行和氣候變化等挑戰時。2020 年一項調查顯示,全球 57% 的人認為現有資本主義弊大於利;經濟學家 Michael Jacobs 與 Mariana Mazzucato 在「重思資本主義」一書中談及它對貧富懸殊、不利創新和社會整體利益等影響;然而西方資本主義未必注定失敗,惟需尋求未來發展方向。
80 億大關:過度消費比人口過剩更令人憂慮?
據估計,在 11 月 15 日,全球人口突破 80 億大關,增長主要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亞洲部分地區,那些較為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地球有限的天然資源倍感壓力。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除了人口過剩,過度消費同樣值得關注,甚至被視為解決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關鍵所在。
書店們:衰退
若以「衰退」來形容這一年,相信不會有人反對:COVID-19 已令百業蕭條,戰爭更令油價和糧食價格上升,影響大部分人的生活,而且這次與之前房貸危機或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它意味全球化的繁榮表象將真正地結束。當然,衰退也可以指政治或文化上的倒退,譬如管控社會和壓制個人自由的白熱化,或者文化以致人性上的墮落。
封相成功的辛偉誠,身家超越查理斯三世?
隨著前財長辛偉誠(Rishi Sunak)的對手相繼退選,辛偉誠將成為史上首位印度裔英國首相;唐寧街 10 號主人的財產,更會首度超越白金漢宮的皇室家庭,但其離地的生活習慣,預料會成為政敵攻擊目標。
要多少錢才實現理想生活?
若要過上理想生活,最少要擁有多少錢?來自英國大學的心理學學者,根據 33 個國家受訪人士的數據,發現大多數人會認為得到 1,000 萬美元,或更少的錢而感到滿足。打破長久以來的經濟信念中,人類希望所得財富愈多愈好的慣性,這次發現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具有重大意義。
鴻若遠:「登樓嘆」—— 克制的主觀
「登樓嘆」透過冷靜和殘酷的影像,悄悄地演繹了一部中國式的「上流寄生族」。
【陶與戲】黑澤明經典系列:天國與地獄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作品,不少被奉為電影教材,1963 年上映的「天國與地獄」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戰後貧富對立的日本,男主角要作出人性的抉擇,甚至去到深層次的反馬克思和人道主義精神⋯⋯ 「陶與戲」系列第一集,陶傑及林宇兩位主持將會跟大家深入了解黑澤明鏡頭下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CUPodcast】ESG 簡單講:為甚麼 ESG 投資值得重視?
「海水退去,就知道誰沒穿褲子。」股神巴菲特於 2008 年金融海嘯時曾對股東這樣說,比喻股市衰退,才分辨出一間企業有否槓桿過高。疫後通脹升溫,各國央行準備收水加息,導致經濟形勢嚴峻。市場資金正流向抗壓能力高、低風險的公司,使 ESG 投資(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成為近年財金界熱話。這次「ESG 簡單講」將介紹 ESG 所涉及的範圍,企業又能如何實踐 ESG,使公司穩中求進,吸引投資者青睞?
7 年過去,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執政成績如何?
印尼人口達 2.7 億,且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要治理如此複雜和多元的背景並不容易。許多人仍認為印尼是落後和混亂的發展中國家,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Kishore Mahbubani 日前就在國際媒體 Project Syndicate 撰文,力陳印尼近年在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7 年執政下,推行多項法例改革及經濟措施,印尼的經濟和營商環境已耳目一新。
「夢幻」法國公屋:全歐最貴地段,眺望巴黎鐵塔
樓價問題困擾香港多年,假如沒有能力承擔高昂租金,就只好住劏房、寄望抽到公屋。今年香港公屋累計積壓 15 萬宗申請,輪候時間創 22 年新高,平均長達 5.8 年。同為重要金融中心的巴黎,在面對樓價問題時,當地政府則展現出更強的決心 —— 上月一個小型公屋項目正式入伙,所在之處卻是歐洲其中一個最貴地段,甚至可眺望巴黎鐵塔。
陶傑:「部份人先富起來」之後
鄧小平生前的理論,並沒有指出中國的改革一旦出現財富不均,到了這個階段,應該怎樣做?殖民地的香港其實提供了典範。
程總裁:「共同富裕」雷厲風行,只是全球公平議題下一幀風景?
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過去主張「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上半部分大致上完成,但在中國政府眼中,「社會道德」明顯未有主導財產再分配達致共同富裕,所以下一步是雷厲風行地讓富人、大企業付鈔。
不平安的聖誕:以色列的貧窮浪潮
武肺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勢把全球數以千萬計的人推進貧窮線。以色列雖然只有 2.5% 人口信奉基督宗教,但身為聖城耶路撒冷和耶穌出身地伯利恆所在的國家,每年聖誕均能吸引很多人到訪。然而,該國今年將要渡過一個十分困難的聖誕:他們正面對近代最嚴重的貧窮問題。
全民基本收入:下屆韓國總統大選議題
隨著武漢肺炎爆發,令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再惡化,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社會保障的問題。全民基本收入,會否是保經濟護民生的靈丹妙藥?
取消整個學年,誰最得益?
武肺疫症之下,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渡過了學校停課、遙距學習、公開考試延期,隨著大學聯招放榜,動盪的學年也就此完結,這亦是世界各地教育面對疫情的寫照。然而,肯雅卻有另類做法,當地政府在 7 月直接取消整個學年,要學生下年重讀。做法的原意是要避免貧富懸殊下,有些學生難於接受遙距教學,但此舉卻可能只會加劇教育不平等。
你的社區如何,你的孩子也必如何?
成長環境會影響健康,可謂不爭事實,但其影響或比大家想像中深遠。英國一個研究就長期追蹤國內 1,619 名兒童,發現在貧窮社區長大的孩子,有不同的基因表現方式。即使外表看來無異,健康威脅卻早已植入體內。
陶傑:一膝蓋天下
全世界只看見一個美國白人警察的那個膝蓋。一膝蓋天下,這個世界,整個畫面,比那個明尼蘇達州的警察膝蓋大億萬倍。
如何改革法國退休改革?
法國總統馬克龍硬推削減退休金改革,激發連串示威,在領取退休金年齡限制上稍作讓步後,風波至今未平息。政權譴責公務團體退休待遇優於私人機構,上街示威只為死抱「特權」;法國經濟學家皮凱堤(Thomas Piketty)則反對「大家少兩粒魚蛋」的做法,認為改革並非只有一途。
向下的社會流動恐成年輕人現狀?
社會上很多人叫年輕人做「廢青」,嫌棄他們無車無樓,就算大學畢業也未必找到相應工作。但這真的只是因為年輕人無擔當無上進心嗎?其實不只香港,就連英國也面對相同問題。英國雖為發達國家之一,其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卻相對更差。這意味著人們幾乎無法擺脫與背景相關的經濟劣勢。是年輕人真的變差了,抑或現行政策已失效?